第66章:局部工业化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66章:局部工业化

革命发展得很快,很多人从国民党里摇身一变,成了革命队伍里的一员,有些甚至还入了党、提了干,但他们的真实想法还没完全纯粹、净化,更多地是投机革命。

林冠华认为以运动整风式的空对空没用,必须置身于经济、社会的各种实践过程才能实现清理,欧鹏之所以在军队中没暴露,不是不想腐化,而是没找到机会,一旦有了会就可能会发作。

这件事,中央几个书记都知晓,虽然欧鹏的事不大,但这么快腐化堕落依然大大出乎意料,随着革命广泛深入并转向经济建设,那种对自己同志盲目的信心很可能酿成后续更多问题。

朱老总道:“我觉得小林的话讲得有道理,我们能够自己办厂,那当然最好,问题现在千头万绪,到处都需要人手,没那么多懂行干部。如果重头开始培养,就算他们不贪污、不腐败,一开始肯定也得交学费,这学费恐怕就不止那25%的利润,适当留一小部分产业给公私合营企业经营,也有现实必要。

如果战争没这么迫在眉睫,可从容不迫地调整,那也有时间,问题马上要打仗,自然怎么有利于生产怎么来,总不能一方面鼓励公私合营,另一方面又不给他们路子走。”

任书记道:“我觉得小林的建议可反过来帮陈云同志实现想法,国家订货时我们安排检验员、监督员,他们在接触过程中就会得到培养,后续就能为我们培养管理团队……最终实现借鸡下蛋。”

关于抓大放小的第二点,林冠华也予以举例阐述。

1月初时他弄来一架缝纫机由李成栋组装完毕,这款若干年后改良过的缝纫机比现有产品都要好,更重要的是,不用时还可以把机身收入下面的桌肚里,整台缝纫机还能当桌子用。

然后就把样机、生产图纸全交给了中央,由中央安排上海协昌、惠工、飞人、蝴蝶等公等私合营企业、天津缝纫机厂、广州华南缝纫机厂组织生产,当初想的是尽快实现大批量生产,一方面供应城市家庭回笼资金,另一方面由各地采购一批并招募女工生产,届时赶制军装也容易些。

工作会议召开前大致问了一嘴,得到答复是各厂都已仿制成功,但产量很低,目前所有厂家一个月产能合计最多只有100-120台。

林冠华惊呆了,他觉得缝纫机没什么太高技术含量,不涉及任何电路和电气,也没特别高级的配方合金钢或高精密度零件,怎么生产效率也这么低?

仔细打听生产过程后是又好气又好笑:中央挑选的这6家企业,在本厂范围内实现了全产业链生产,换言之,缝纫机上每一个零件、每一块木板,全在厂里生产处理,再由具有经验的老师傅组装!1

他实在憋不住,问为什么不把零件分包出去?让专业厂家生产配件,这样岂不是又快又好?

回答说,习惯了!

一方面是社会长期不稳定,使这些企业都看不太远,有订单还不抓紧把钱都赚到手?分包出去岂不是让别人来分自己的钱?那万万不可以!

另一方面是因为长期的孤立与封锁,使生产协作体系非常糟糕,在敌后根据地里,每个工厂都要有独立拿出成品的本事,这在交通断绝后才有东西用,否则两块根据地一分开,靠分工协作的话,产品全抓瞎了。

“我们党已是执政党、有全国市场和资源,要尽快摒弃大而全、小而全的思想,尽可能实现分工协作。”

林冠华道,“我专门写了报告,系统阐述了思路,即上海4家公私合营的缝纫机厂尽快组合成一家,然后中央给的缝纫机资料应作为专利技术入股,扩大国有股份比例;抽调部分人手去天津、广州,帮助他们完善产业链,尽可能实现区域化重组生产。

一个月100-120台远不能满足需要,需要尽快扩充10倍!不但要生产家用缝纫机,还要抓紧生产工业缝纫机、电动缝纫机……如果再这样慢吞吞消化,前线开战了恐怕部队还穿不上缝纫机赶制的衣服。

由此推广下去,我们应尽快实现工业产能重组与布局,但陈云同志不同意我的大多数观点……”

任书记笑了:“哎呦,我听你讲的蛮好的,陈大掌柜为什么不同意啊?”

陈云苦笑道:“缝纫机这个没问题,我全让下面照办了,预计1-2个月就能见到成效。但他给的通盘建议,我觉得其他同志恐怕接受不了,因为连我接受起来都很困难……他建议在短期内集中一切力量,重点突出发展核心城市,快速实现局部工业化!”

这句话一说,在场众人就沉默了。

所谓局部工业化,就是把资金、资源、产能和技术向大城市尤其是核心城市集结,具体来说,就是向上海、北京、天津、武汉、广州、南京、西安、重庆、沈阳、本溪、抚顺、鞍山这12个直辖市集中!

所有中央投资的工业型企业(不含资源型采掘业和特种产业),一律安排在这12个城市!

12城集中发展好处很明显:有资金和交通区位优势;有电力供应和市场渠道保证;有技术和人才队伍,甚至工人阶级分布密度也高。

但集中发展后,二线及三线城市差距就更大,中央当初希望给各省都部署新项目,包括从德国运来的工业机器,好多部门都在考虑重新布点。按局部工业化要求,其他城市基本没什么指望。至于农村和远郊就更要往后排。

对起家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中国共产党而言,接受起来很麻烦,比如延安、瑞金这种城市,好多富有革命感情的干部都想着部署什么工业好,在林冠华眼中,这些城市不适合搞工业,至少现在不适合,强行要搞就是多、小、散、乱、差的格局。

陈云缓缓道:“最近军工业在大调整,刘鼎将老根据地的生产企业迁往大城市并安排合并,很多人都舍不得……

大家知道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搞工业更有利,问题厂里职工大多是当地人,父母、亲人也在当地,单独把职工迁走,不利于家庭团结;把整个家庭迁走,先不说故土难离,就是城市也没有相应容纳能力,会很头疼。

以前搞军工是尽往山沟沟里钻,哪里偏僻、哪里安全就在哪里搞,现在是哪里方便往哪里去,需要克服困难,尽可能实现集中。光军工就这么困难,其他产业全部往核心城市布局,岂不是更麻烦?”

主席叹了口气,一下子不知该说什么,沉默半天道:“小林,你再谈谈局部工业化的优点和困难。”

林冠华道:“局部工业化比较适合当下国情。

第一,我们资金不足,无法全面发展,只能重点突破;

第二,12个直辖市是被历史证明的重点工业城市,无论技术、人才、电力、交通还是市场,各方面条件都好,容易实现发展;

第三,城市里有大量工人阶级,要想扩大生产很容易,国有企业稍一扩容,就能从私营企业吸收工人阶级。

缺点只有一个:如何解决城市生活难题!

一下子涌入几十万、上百万人口,需要城市解决衣食住行,尤其食和住是当下的主要薄弱点!我们的干部对城市管理经验还不充分,应付现有管理已很困难了,短期内再增加会更困难。

还有个解决办法是企业办社会,即厂里工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都由企业承担,但我不赞同这么搞,这削弱了企业的竞争能力,背上了不必要的包袱。社会生活一定要靠基层政权解决。

具体到这批德国工业机器乃至于其他国家的设备,我不赞同撒胡椒面的方式给每个城市都安排1-2项产业,建议短期重点安排在三处。

一处是沈阳、抚顺、鞍山、本溪工业带,这里要建成中国的鲁尔区;

一处是天津、北京、唐山工业带;

一处是沪宁杭工业带。

其他等以后全面工业化时再考虑。

这些城市基本靠海或沿江,目前水运是运输量最大、成本最低的方式,这对降低成本有大用。

综合而言,从经济和工业角度来衡量,短期内局部工业化的优势大于困难,能快速增强我们的工业实力尤其是重工业实力!”

这场面明显违背老人家均衡发展意愿及“三线建设”历史进展,在政治上也有点“不正确”。但林冠华认为,要想快速工业化只能这么搞。至于三线建设,估计中国那时已比较强大了,根本不怕别人侵略,搞三线并无特殊必要。

总理感慨道:“小林的观点,理智上我全部接受,感情上很复杂……我们革命取得胜利,大部分时间靠的是最广大多数的农民和农村,掌握政权后,现在优先考虑发展的却是城市和工业……”

朱老总道:“没办法啊,要打仗啊,要不然搞那么多军工干什么?造炮造子弹的钱拿来发展衣食住行不好么?这都是帝国主义逼我们!”

任书记叹气道:“现在我理解陈云同志的担忧了,我倒不觉得城市里忽然多1-2百万人口会怎么样,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我真正担忧的是,集中发展局部工业化后,会不会挫伤其他地区同志的士气……”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