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配套措施
主席没轻易开口表态,沉思一会道:“让小林先讲完,听听还有什么惊世骇俗的东西,既然是开会,那就群策群力、畅所欲言嘛……”
“局部工业化的总方针确定后,与之配套的还有三项策略:一叫资本赤字化;二叫战士工人化;三叫技术多元化……”
林冠华一一解释,“从经济学理论而言,生产-分配-交换-使用必须有购买者和消费者才能推动经济不断内生循环,在目前阶段,普通用户购买力不足支持局部工业化的体量,只能靠国家承担最终购买人角色维持产业循环。
国家购买力中最为旺盛的是军火购买力,但军火无法反哺民用经济实现再循环,很快会造成债务积累。”
这其实也是纳粹德国解决经济危机的手段和场面。
希特勒上台前,德国处于经济危机最深刻的阶段,其上台后大力推进穷兵黩武的方针,以政府名义下达订单、拉动内需。德国经济很快就恢复起来了,各行各业都有事做,但德国政府积欠了巨额债务,如不能有效解决,最终必然导致从内部崩溃。
要解决该问题,德国有两个选择:
一是将战争机器停下来,转型发展民用工业,用较长时间的发展去解决债务;
二是发动侵略战争,称霸世界,用对外掠夺和赖账来解决债务。
“因为法西斯的本质特点及野心,德国最终走上了发动世界大战的道路。
中国正好相反,我们不想打仗,只想建设,但美帝国主义不肯放过我们,为避免国民经济被迫全面转向战争而导致被动,只能提前备战,先集中一切资源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实现整体生产力提升,这路子其实其和德国当初差不多。
资本投入过程绝对不能靠发票子维持,只能靠税收、靠债务来堆积,无论外债、内债,只要能借到的钱,在无损国家主权和形象的前提下,一定要借!只要国家能最终战胜敌人,提高国家民族自信心,这点债务将来不难还……”
众人深有体会,舟山战役结束、国党封锁一解除,外贸环境畅通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立即暴涨,很快飙升到2.5万兑换1美元的水平。
别管中央社怎么吹,国党失败就是失败了,更何况舟山到底打成什么样,共产党不宣传,难道商人和外资就真完全无知?
之所以最近大量付款采购后还有几百万美元外汇储备,就在于有源源不断的华侨公债填补,还有部分中产阶级从香港回流带回了外汇,总体而言国家赤字和资产负债表在扩大,但现金流还不错,融资能力强劲。
林冠华建议在融资能力好时多融资、多贷款、多储备,为抗美援朝积累实力,而不是勒紧裤腰带,搞什么“既无外债又无内债”,那其实是种极端保守、不健康的经济思想。
毕竟朝战军火债一定会有,不是现在背就是将来背,不是主动背就是被动背。与其将来不得不选择,还不如目前咬牙顶下来。
“解决资本投入还有个渠道是依靠工农业剪刀差积累财富,但眼下不具备实施条件。”
林冠华补充道,“首先目前我们的重点是军事工业,该产品不能向农业传导,自然也谈不上剪刀差;
其次,国家刚刚解放,马上要考虑局部工业化,已隐隐约约有些对不起农村和农民,再叠加高额公粮、税收,更不好意思开口;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政权初定,考虑社会安定、秩序恢复等因素,应该与民休养生息。”
所谓战士工人化,涉及军队复员和裁撤问题。
目前财政供养的军队数目高达550万,中央本想在基本解放后裁撤150万,但因抗美援朝近在眼前,裁军似乎也不太理想。历史上就先裁员又匆匆忙忙重新召集回来,使军队膨胀到600多万,反而带来更多问题。
军委对裁军尚未达成统一意见,只局部做些调整,即老弱病残先安排复员转业,一部分干部战士抽调到地方帮忙,另外就是抽调军队去帮助兴修水利、派出工作队等。
建国虽已半年,因一直在安定局面,军队实际人数其未削减多少。
“我建议军队采用多种方式自愿分流。很多指战员家里已完成土改,分了地,打了这么多年仗,迫不及待想回家与家人团聚,这点我觉得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
除此之外,家里多子女、分田可能也不够的,不一定要复员回乡的暂时,我建议都留下来而不是统一安排复员。
因为工业化除大生产机器外,还需要大量经受过培训、能服从纪律的产业工人,中国产业工人不多,部队战士已受过纪律教育,服从性好,是天然的产业工人后备军,建议整体转业去局部工业化地带工作。
比如将一部分部队集体转业成铁道兵,他们就能承担起铁道建设任务,先修复、建设国内铁路,等开战后就地组织为铁道部队提供后勤保障;
部分战士可化整为零进入局部工业化地带转型为产业工人。当然,不能一个厂里全是军队转业人员,他们应该分散并陆续进入各大企业工作,也不用考虑把整师全部转业复员,这个师复员转业一部分,那个师也同样处理一部分,然后两个师重组变成一个新师,取消一个番号。
不管你愿意选择回乡种田、留守军伍、地方工作还是转业入厂,中央提供基于自愿的分流渠道。”
林冠华的思路说白了就是四个一批:
农村复员回乡一批;
地方政府留用一批;
工厂铁路转业一批;
军队调整重组一批。
“因为很多指战员依然留在工厂和铁路,可以他们为核心,加上其他产业工人组织民兵,业余进行训练、保持状态。万不得已时,军队可直接动员工人重新入伍,这比从农村再重新征兵快得多,苏联当初也这样,很多工人直接从流水线上下来,拿起枪、驾驶坦克就开上前线!”
大家对此操作倒没有太大抵触,谁都知道,不管是新社会还是旧社会,产业工人整体生活水平高于贫苦农民,转业进工厂并不算委屈,更何况前面都说了:自愿分流!
所谓技术多元化,就是面对目前技术人员比较欠缺的局面多管齐下。
第一渠道是向苏联要人才,让他们派技术顾问和专家来华工作;
第二渠道是从战败国招募人才,比如东北很多企业留用了日本技师,但也有不少回国,以前机器残破不堪,没这些技术员也无所谓,但现在苏联又把拆走的机器交了回来,等于原来东北的局面能恢复,那就可让现有的日本技术员想办法招募前同事或其他技术员回流。
同样道理,从英国、苏联买的德国机器也可以去西德、东德、奥地利、捷克招募技术专家乃至熟练工人。
第三渠道是从华侨中招募人手。
香港、南洋、美国有很多华侨愿意回国,很多人有一技之长,也可安顿进入这些企业工作、发挥特长。
第四渠道是加速本国技术人员培养。
技术队伍四结合,多元发展、融会贯通,这过程肯定比全盘苏化要复杂,但现在苏联援建还没全面开始,只在局部领域有援建工程,故只能采用四结合的方针培养配套技术队伍。
总理补充了一些数据:“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签订了24个援建、扩建项目,少奇同志最近一直在洽谈汽车采购与汽车厂援建问题,争取在回国前把该项目拿下来!”
24个项目中,苏联援建了17个,主要包括:
4个煤炭项目及其配套:鹤岗东山一号竖井、辽源中央竖井、阜新海州露天矿和沈阳风动工具厂;
煤炭扩建主要是满足苏联需要,苏联一直缺煤,大量车皮运输到远东后也需要配套物资拉回去以免空跑,煤炭成为此时对苏输出最大宗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