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小型电子管(第500张月票加更)
苏联,乌克兰,基辅电子技术研究所。
研究所所长谢尔盖·阿列克谢耶维奇·列别捷夫站在一台“MESM-2”大型计算机面前,死死地盯住有关状态变化。
作为苏联第一台计算机的研制者,他的身份和科研方向在苏联内部高度保密,只有少部分人才知道。以至于当中国方面通过贸易渠道向苏联移交第一批200支“美国走私”的小型电子管时,居然没人知道该怎么用,以至于在远东呆了两天,当地部门还傻乎乎给莫斯科主管部门打电报,问要不要这玩意。
也许苏联人运气真不错,这份电报在莫斯科时被出差至此地的列别捷夫看到,他如获至宝,要求立即把这批小型管拨给自己的研究所,甚至嫌火车速度太慢,要求空军空运。
由于他研发计算机是给苏联导弹和原子弹项目提供配套服务的,级别很高,说话很有分量,空军立即派出伊尔-12运输机承担空运任务,如此大的一架飞机上只有区区一个小皮箱,看起来要多滑稽就有多滑稽。
但收到成品的列别捷夫当场惊呆了,甚至差点要幸福地晕死过去:他以为小型管最多是比苏联真空管小20-30%的玩意,哪晓得美国走私管居然只有一截小拇指这么大,相比之下,苏联真空管一下子就变成了傻大黑粗!
这批小型管里有放大管、整流管、振荡管、检波管、稳压管等多种型号,他是个谨慎的人,让手下马不停蹄地展开测试,具体研究性能。经过5天的紧张测试,所有人的汇报都指向同一个结果:美国管的性能完全符合要求,在能耗与可靠性方面至少提升了1个数量级。
列别捷夫下定决心,立即将这批管子换到研究所研发的MESM上去,并将其命名为MESM2。
MESM与埃尼阿克一样是全电子管产物,但小巧得多,只用6000余个真空管就达到了美国人用1.8万个真空管的水平,整体体积也只有对方一半。
因为体积缩小、电子管数量减少,耗电功率压缩到不足25千瓦,相比埃尼阿克高达175千瓦、一开机使整个整费城西区电灯都暗一暗的局面,确实进步不少,但依然是普通国家玩不起的东西,因为实在是太烧钱了!
列别捷夫最近想通过增加电子管把运算速度提上去,争取突破1万次/秒,但电子管的特性就是不耐用,平均每7-8分钟就会有至少一个管子被击穿,以至于平均速度上不去,他想实地检验这批小型管的可靠性。
出于审慎起见,整台机器里只安排了150个小型管,留下50个备用。
开机运算已持续近一个小时了,不断有苏联本土电子管被击穿而换下来,却没有一个美国走私管出问题,以至于列别捷夫都有些怀疑,低声问手下:“你们是不是把那些美国管都放在了最不重要的位置?”
“不!各位置都有!”工程师拿着干拆下来的一组管子道,“您看,这个美国管旁的国产管已换过两轮了,但他就没有丝毫问题!”
两小时过去了,三小时过去了……
期间不断有苏联管子被换下来,可那些走私管丝毫问题都没有,仿佛不受报废法则支配一般。
最终,连续运作19小时后,第一个烧坏的走私管出现了:在将其周围苏联管熬死整整五轮后,美国管终于顶不住了。
到了第44个小时,第二个走私管报废。
全功率运行72小时后,走私管损坏3个,整体损坏率2%;苏联国产管报废780余个,损坏率高达13.4%!
当手下汇报这个结果时,列别捷夫激动地挥舞着双手:“我要给上级写信,我要给斯大林同志直接写信,我们需要这些管子,越多越好,有多少要多少!”
很快,这次实验统计数据连同列别捷夫的信被递交到了电子计算科学院,所有苏联电子科学家们都震惊,认为这是难以想象的技术进步!
此时,各种构造和类别的电子管属于巴统直接禁运的战略物资,欧美根本不肯输出,苏联学者对西方的电子科学进展只能从科学杂志上揣测,或设法从西方搞民用电子产品或缴获的军用产品拆开研究,以此大致评估西方军工产品的最高性能。
这也是舟山战役胜利后,苏联专家迫不及待上去查看美国雷达性能的缘故。
可惜美国人并未把最好的东西拿出来民用或者给国党,美国本土上的东西才是最好的,这批走私管就是明证!
莫斯科“245特别设计局”总设计师尤里·巴兹列夫斯基充分肯定了小型管的价值,推导道:“假如我们能实现这种小型管国产化,那我们的导弹、雷达、计算机都将极大地增强可靠性、减少能效、缩小体积,将带来作战方式的全新变革,甚至不一样一场新军事革命!”
电子科学院院长瓦那兹也很激动:“没错,我们应该要求国家尽快拨付资金、推进仿制工程。在国产化仿制成功前,应该按列别捷夫同志的意思全面搜集、进口这些美国小型管!”
在大佬们背书下,这份报告连同批示意见被迅速送达至苏联科技委员会、计划委员会、国防委员会、工业委员会,最后全汇总到苏维埃最高主席团成员的案头上,斯大林同志一周内收到了4份类似的请示汇报。
他没直接表态,而是先问部长会议副主席兼贸易人民委员(贸易部部长)阿纳斯塔斯·伊凡诺维奇·米高扬:“中国同志欠我们的债务累积到多少了?”
“双方签订的协议基本都是以物易物,若按美元计算,大约是9200万!”
斯大林疑惑道:“这数字准确么?我记得去年就批复了6000万美元贷款额度,没几个月中国同志就用光了。前几个月我们增加额度后,向中国方面移交的高射炮、雷达、飞机、汽油、弹药规模很大,应该早就不止3200万了吧?更不用说,他们买法西斯德国的剩余军火和工业设备也有2000多万美元?”
米高扬点头道:“您的记忆完全没错,确切地说,目前已输送给中国的剩余物资大约是24万吨,计2400多万美元;除此之外,中国还购买了价值1.1亿的物资、工业设备、军火和燃料。
之所以总数累计只有9200万,是因为中国同志输出了宝贵的橡胶,截止3月15日,累计已输出了2万吨,计2800万美元;另有部分纳入统计口径的汽油是通过青霉素易货贸易抵消的,这部分价值1000万美元……”
斯大林不解:“抵消?不是我们已拿到了有关配方和专利,可全力展开生产了么?为什么还从中国进口?”
米高扬有些尴尬:“国内生产的青霉素价格还是比进口中国成品贵。”
按中苏最初谈判,1升汽/柴油按10美分计,1瓶40万单位青霉素按40美分计,易货标准是4升汽/柴油换1瓶青霉素,双方先行确定了1亿升贸易单位,即交换2500万瓶青霉素,中方额外附送有关专利及生产技术。
苏联拿到技术资料后,实际生产成本大致相当于12升汽油,这当中有部分生产成本因素,主要还是苏联把汽油价格标高了,换自己来搞并用汽油衡量,一下子就变得非常不划算。
斯大林沉默了:国内要生产确实没难度,但放着便宜货不进口非要用贵得多的国产货,确实也有点不太对劲。
米高扬随后道:“中国同志的燃料需求量一直挺大,我们每天通过火车在口岸输出360万升,每两周另派油轮赴天津港交割,目前1亿升油料已基本拨付到位,中国同志也交付了500万瓶青霉素,尚欠2000万瓶,他们承诺4个月内交付完成。
考虑到国内青霉素生产成本一时半会降低不了,我们即将签署后续2亿升的易货贸易,争取在5月底前输出完毕,混合其他物资冲抵。”
“我记得汽油是畅销物资,东欧也需要汽油。”
“没错,但最近罗马尼亚、匈牙利提高了汽油产量,东欧各国从我们这的购买规模略有下降,唯独中国需求一如既往地在扩大,正好把这部分份额填补上了。”
罗马尼亚普里什蒂纳油田曾是欧洲石油的主要供应者,二战时一度要求德国以黄金支付。为遏制德国的作战能力,英美对该油田进行了23次大轰炸,前前后后累计投下了13万吨炸弹。
1944年苏军占领油田时,炼油能力跌至原水平的20%,但二战毕竟结束5年了,罗马尼亚油田产量逐步恢复到巅峰时的900余万吨/年,匈牙利也有100多万吨的产油能力。
相加后有1000多万吨供应量,两国自己显然用不完这么多油,必须对外出口,苏联不可能拦着不让罗马尼亚人出售石油,这是罗为数不多的硬通货,在西方国家对东欧集团陆续关上贸易大门后,罗马尼亚就靠出售石油换取必要物资。
罗还帮助中国扩大抚顺炼油厂规模,出口采油设备(如磕头机)用于大庆油田后续开采,用于交换中国的青霉素专利技术。
目前大庆规模还不大,无论中国还是苏联,都只按300万吨级的油田来看待。
罗马尼亚石油扩张必然减少苏联汽油的销路,再加战后苏联自身对汽柴油消耗的减少,要维持庞大的燃料工业部门,降低产能不可接受,只能另寻合适的出口对象,所以米高扬才一力赞同对华出口,甚至第一批易货贸易青霉素还没完全搞到手,就匆匆忙忙准备答应第二阶段的2亿升易货额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