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不同的生意
“同志们,大家不要挤,不要挤,今天敞开出售,售完为止!”
“大家排好队,排好队,东西有的是……”
虽然有人在外面声嘶力竭地拿着铁皮话筒喊话,但很显然,这根本无济于事。
7点钟,商店还没开门,外面已排起了长龙,等人越聚越多后,队伍骚动完全不可避免,“哐啷”一声,一组柜台的玻璃便被拥挤的人群给挤碎了。
4月上旬,林冠华“进口”的的确良面向全国铺货。
一开始在上海,的确良只在四大百货公司有售,一般劳动人民还不知道这种布料的优点,单纯以为花花绿绿,看起来有情调罢了。但没过几天,勇于尝试螃蟹的人就发现这种布料的好处:很少褶皱,也不轻易缩水,下水洗完晾干后,洗前是啥样、洗后还是啥样。
更妙的是,常规状态下依然能保持平整,不用刻意熨烫。
4月份里正好是男人穿衬衫、女人穿单衣的时候,的确良上身直接显得精神很多,人群仿佛发现了新大陆,纷纷涌出去购买。
正好货物也从四大百货公司铺开,向更多百货商店涌入,入于是就出现了排队的一幕。
上海人精明得很:四大百货的东西确实好,但价格要比外面贵一截;国营商店卖的东西和四大一样,价格却实惠些,为什么不去其他商店买?
四大也不着急,他们定位就是中高端客户,真要拥挤得人山人海,那还怎么做生意?怎么维护高端形象?
但全国统计上来的场面一样:畅销!无比畅销!
李成栋看完这林林总总的报告,忍不住擦了把汗:“林老师,真是了不得,我当初确实太保守了,10天功夫还不到,已销售近80吨了。进出口公司的同志说,那些没分到货的城市都在打电报过来要货,已分配到货的城市也发出了追加请求,是不是马上再追加一批货?”
林冠华点点头:“新增具体有多少?主要分布在哪些城市?”
“主要是南方城市,很快就要春夏交替,过五一天气就该热起来了,所以的确良很畅销……”
李成栋道,“上海最多,我算了下足有200吨,广州也不少,希望补货80吨,成都、重庆、南京、武汉、杭州、厦门30-40吨,其他城市零零星星还有一些,北方以北京、天津、青岛为主,合计100多吨……咦,东北居然没提出补货?难道天太冷了,大家还没发现新布料的优点?”
林冠华摇摇头:“不是这回事,东北第一批货确信发出去了吧?”
“发啦,怎么没发?北京、上海、天津之后,就往东北发了,比广州还早呢!要不,我去问问情况?”
“不用了,你要考虑棉纱、棉布的行情……”
林冠华解释道,“的确良畅销后,会对棉布产生压制,他们就会忍不住降价,降价后没准又有人需要了呢?这效应不宜估计得太猛烈。还有,要给商店的棉布库存一个周转出清的余地,全国有上万家纺织企业,上百万纺织工人,一下子冲击太甚,容易造成行业不稳定。”
“这确实也是。”
“打电话给中财委,问陈副总理目前有没有空?我想和他汇报下工作,关于的确良的问题。”
李成栋迟疑道:“不是给进出口公司打么?”
“有些问题进出口公司解决不了,需要陈大掌柜协调。”
李成栋有些狐疑,但还是去打了,少倾回报道:“陈副总理目前正在开会,预计1小时后结束,他让我们那时候过去。”
4点钟时,林冠华见到了陈大掌柜,后者很高兴:“的确良很畅销啊,全国各地要求补货的电报、电话都往进出口公司飘,他们已喊着尽快补货了,怎么样,你这没问题吧?”
“大问题没有,有点点小问题。”
“你说说看……”
“东北没提补货要求,但是我猜,他们那的确良应该也不够卖。”
陈大掌柜一下子皱起了眉头:这句话背后的信息量很大。
他沉默了下,反问道:“你的意思是,东北有人抵制的确良销售?”
林冠华笑笑:“不是抵制,最大原因可能是东北库存棉布偏多。我的建议是,立即停止后续大豆换棉布的交易,多出来的那堆棉布由军委统一收购,今年谈判贸易协定时,争取把这一条给砍了。”
“小林啊……”陈大掌柜叹了口气,“我理解你的意思,可有些事很难马上改变立场,一下子调头是要翻车的!”
“是很难,所以才请领导想办法协调。”
林冠华诚恳道,“我不是要批评或指责谁,我想的是尽快把事情办好,亨克尔已答应来华,捷克斯洛伐克方面也初步应允了,八字那一撇就看咱们了。大豆是其中关键一环,再难,也不能比美元难吧?”
根据1949年签订的贸易计划,中国向苏联出口大豆37万吨,玉米13万吨,小麦5万吨,面粉4万吨,其它粮谷8万吨;豆油5千吨,原煤30万吨,此外还有猪、牛、羊肉及鲜水产、鲜蛋等。
中国自苏联进口棉布1000万米,棉纱2000吨,纺花1000吨,装花2000吨,超重汽车1500辆,摩托车100辆。
这是完全的易货贸易,但价格体系并不平等,苏联以工业产品剪刀差套取了大量利润。
以棉布为例,1吨大豆在1947年只能换40米棉布,后经中方干部竭力争取,到1949年终于能换140米棉布。问题是,国际上此时一吨大豆能换200多美元,6吨大豆就可换1吨橡胶,而140米棉布的国际价格只有100多美元。
通过这种不平等交换,苏联直接赚取了一倍的超额利润。
由于当时全国并未解放,这些负担基本都由东北老解放区承担,上海解放时为遏制投机,陈大掌柜发动了两白一黑的战争,大量棉布、棉纱、棉花存货也全从东北调遣,不足部分,全靠东北的大豆顶过去,哪怕吃亏也要多换。
现在很明显,因为的确良布大量上市,棉花、棉布的市场受到了冲击,东北已交换到的棉布可能调拨不出去,苏联却还要求按原有格局办,这就会让东北局感到棘手。
唯一的办法就是东北减少的确良布销售,尽可能消化这些棉布。
林冠华认为:苏联国内棉布价格贵那是苏联的事,不能完全无视国际市场价格。在的确良大规模供应后,国内棉布肯定会有剩余,再大量进口苏联棉布、棉纱、纺花既不合适,也不划算。
停止这种交易后,东北就能腾出粮食,然后中央就有足够资源去交易其他工业设备,比如,交换捷克斯洛伐克的飞机制造生产线。
二战期间,德国占领的捷克企业阿维亚(Avia)所属工厂成为梅塞施密特公司总装厂,准备生产Me-109G和Me-262。然而,德国失败太快,还没等造出多少架飞机,苏军已占领了该地,全套生产线乃至零配件完好无损地保留下来。
二战结束后,准备重建空军的捷克决定利用剩余零件继续生产德国战斗机,并用库存的DB605发动机重新造出了Me-109。可惜好景不长,一场大火烧掉了储备DB605发动机的库房,无奈的捷克后续生产中只能使用更易获得的Jumo211F发动机。
但211发动机既没有605那么强劲的动力,也没有射击同步器,甚至为安装这款发动机不得不大幅修改原厂机身及更换新的螺旋桨,求机心切的捷克顾不上这些,依然将其生产了出来,取名S-199战斗机,一共生产了500多架。
这种飞机状态很差,在欧洲找不到买家,只有新生的以色列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中实在搞不到飞机,支付了18万美元的高价买了25架,结果毫无疑问,这些飞机最终全完蛋了。
除此之外,捷克人还利用库存的Me-262零件和Jumo004喷气发动机组装起了20多架被其称为S-92的国产喷气及教练机,可惜004发动机全寿命不过区区300小时,没过几年,这批喷气机也濒临寿终正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