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良种与化肥(第900张月票加更)
春暖花开,北京城终于完全披上了绿色。
黑色的凯迪拉克奔驰在修筑没多久的柏油马路上,又平稳又快。
随着长风基地规模越来越大、产出越来越高,对道路通行要求越发提升,特别上次林冠华开了重型卡车过来执行发电机组安装任务后,本想利用这辆车多干点活,结果倒好,因路面状况不好,那些轿车、轻型卡车勉强还能承载的道路到这辆车底下就不行了,一压就是一道深深的车辙。
道路是非检修不可,正巧大庆油田产油量增加、抚顺炼油厂副产品大量增加,中央便优先拨付了大批沥青,准备完成长风基地周围的沥青路面建设。
这条道路一头直通城内,另一头还可通往石景山,在那里有扩建中的钢铁、电力、军工、机械联合体。
为保障施工,不但使用最好的材料,还抽调北京军区工程兵部队投入建设,甚至为加快速度,新到货不久、被美国人以推土机、压路机名义释放出来的谢尔曼坦克,偶然也能在场面上看到一番。
当然,实际施工中更多利用日本旧坦克改造的施工机械,毕竟谢尔曼参与基层劳动,那只是为熟悉下机械性能,顺带摆拍下照片镀下金,告诉美国人,泰国船运公司“没搞小动作”,你们卖出来的家当真在投身城市建设呢。
一旦拍完照片、吃透了性能,谢尔曼们便马上马被抽回去上练兵场,上面可舍不得让他们干粗活,粗活是留给老掉牙的日本坦克和杂色破卡车们的,新锐坦克和浑身上下簇新、连轮胎毛刺都没磨平的进口十轮大卡是留给部队打仗用的——这是战士们最朴素的想法!
机械的力量当然要胜过人工辛苦劳作,所以这条长37公里、宽40米的新路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在推进。
看着长势良好、绿油油的秧苗,又看见田边活跃的农技人员,林冠华来了兴趣,让驾驶员停车,他想下去看看!
一说起农技这件事,李成栋就有点尴尬:上次林冠华搞了一大批塑料薄膜,说要种植大棚蔬菜。结果倒好,蔬菜没种上,全调去东北建临时窝棚了。
从英国、苏联搬回来大量旧装备,一时半会没厂房能容纳,日晒雨淋又心疼,李成栋的建议一下子被上面采纳,干脆送去变成这些机器的临时窝棚,效果还真不错,搭建速度又快又好,成本也低。
等再后来机器还没安顿完,天气也转暖了,搞大棚一时半会似乎也没必要,整件事就耽搁下来。
林冠华不计较这些:革命只有分工不同,哪有贵贱高低?同样的薄膜,临时窝棚移除后,将来不就可以搞蔬菜大棚么?也不差这一会!
“杨老师,杨教授!”
“哎呀,是林老师啊……”一个带着草帽,正弯腰在水田里行走的男子转过头来,笑着走到田埂上,与林冠华亲切握手。
林冠华口中的杨老师全名杨守仁,1937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农学院农艺系,1948年赴美威斯康星大学研究生院深造,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本来他是台湾派出去的专家,甚至本职工作就在台湾农业改进所技正兼嘉义支所所长。
面对新中国的召唤,他毅然带家眷回了内地,春节后就领受了水稻良种选育工作。
最开始时,林冠华把种子这件事想简单了,以为把后世杂交水稻良种搞过来种植,不说1000、800公斤,哪怕有600-700公斤,也已在现有基础上近乎翻倍。
后来一查阅资料,发现杂交水稻必须依赖高效化肥,靠农家肥成效很差。
成效差到什么地步?大家都语焉不详,因为没人做这种对比,或者就算有对比,也藏在哪个偏僻角落里,反正林冠华没看见。
他不敢托大,专业的事得交给专业人士办理。他在网上想方设法搜罗了各地的37种高产稻种,交给杨守仁研究比对,西郊一大块地方便用于农科所试验田。
杨守仁指着远处插着牌子的稻田表示:“那一处用的是北京传统良种,周围全是对照组,具体可以分5个模式……
第一是全农家肥;
第二是绝大部分农家肥搭配一小部分硫酸铵;
第三是较多的农家肥+硫酸铵+过磷酸钙;
第四是比较均匀配比的农家肥+碳酸氢铵氮肥;
最后用的是你给的全套进口复合化肥+小部分农家肥。
现在刚处于秧苗阶段,暂时还看不出来哪一组最好,我个人估计全效进口化肥应该最好,只是这成本应该不经济,种出来的粮食没准还没化肥贵。”
林冠华叹气道:“没办法啊,国家穷啊,慢慢来咯,哪怕每亩能增产50-100公斤,我都觉得非常了不起啦,全国多少田呐!”
杨守仁笑笑:“也不能光指望水稻,有很多地方只能种小麦。”
“这倒没事,小麦良种也搞下去了。西安农学院的赵洪璋老师带领团队在主持小麦良种培育,对照路径和您差不多,到时候你们多交流……”林冠华道,“我就不行啦,连麦子和韭菜有时候都分不清,被笑过好几次。”
杨守仁大笑:“没啥,把板子拆开看,我优势也分不清收音机和电台。
对了,您提到的那个杂交水稻思路特别好,学界一直有人说这件事,就是培育困难了点,实验室里成功过,大规模种植总出问题,这不海南也解放了,听说那里野生品种比较多,我准备夏天去看能不能有点收获!”
作为中国超级稻之父,但凡杨守仁顺着这些路径去搞,很快就会有新收获,这林冠华一点都不担心。
最大的麻烦还在于工业、在于化肥!1949年,全中国只有6000吨氮肥,同期美国、苏联、日本的产量分别为426万、124万和62万吨,就连印度都有2万吨!
要解决中国人民吃饭问题,必须提高粮食产量,在田亩暂时不能迅速增加的前提下,大量、快速地增产化肥就成为重中之重,各级领导乃至中央都很关注。
1949年底,受中央财经委员会和重工业部委托,中国化工首席权威侯德榜去东北考察,发现由日本投资建设、生产合成氨的满洲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及生产碱的远东电业曹达工厂隔墙为邻,可通过联合制碱的方式生产氯化铵。
此建议得到中央认可,从各地抽调精干力量集中会战,准备边恢复、边生产。
不凑巧的是,合成氨虽然可搞化肥,更是炸药工业的摇篮,面对农业发展的前景和迫在眉睫的战争需求,中央面临着痛苦抉择:要炸药还是要化肥?
从石油提炼化肥现在是想都别想,目前大庆石油产量才刚刚突破5万吨/月,这数字连满足基本的汽柴油需求都不够,不可能用于化肥工业。
要搞化肥,只能走盐化工、煤化工的路子,除此之外,设备也欠缺。
以侯德榜为代表的化工专家能很快掌握联碱法,但他们变不出重型设备来,还得要花外汇进口成套设备,永利公司有的那点规模,是民国时代积攒了很多年的家底,即便如此,与外国同行比,规模和产能也是偏小的。
中央本想从苏联引入大型成套氮肥装置,一口气搞几个大工厂,上20-30万吨规模,但一直没机会开口,苏联也不是很积极。
林冠华想起县级氮肥厂的路子,虽然后世因为“污染大、见效慢、不经济”而把小化肥厂基本都关停了,在50年代或许不可或缺,哪怕有点污染也只能硬着头皮上。
他提交了简易小化肥法资料:在合成氨生产过程中,以氨水水洗替代单纯水洗,吸收二氧化碳,在净化合成气同时生产碳酸氢铵,使脱碳程序与氨加工融为一体。
这种新方法既不要特殊材料(大化工使用的触媒很贵),又能大幅度降低氮肥厂的投资、能耗和产品成本,更重要的是,按此思路下来,一个厂就是2000吨合成氨配8000吨碳酸氢铵的小型装置,依靠国内机械加工力量完全可以办到。
不说每个省都有能力生产小氮肥装置,至少几个骨干机械厂实现完全国产化可以办到。
基于中国此时道路运输不完善的局面,把化肥厂分散部署也有利于就近支援农业,减少中途分解损失、减少包装费用。中央大喜过望,很快将此项目交给候德榜牵头研究,并同意利用上海化工研究院的合成氨车间示范改造。
一旦成功便准备全国推广,不说每县一座厂,至少每个地区搞一座吧?那又能吸纳不少工业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