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军工基地(第1000票加更)
“从这一时期作战来看,新式武器成效显著,但弹药消耗量急剧增长,尤以37mm高射炮弹药为最大宗。
我军从苏联一共进口了120组,每组配发弹药3000发,合计36万发;本打算充当2年消耗量,但海军与防空部队自装备以来,连训练带作战,再加前期各种测试,合计消耗弹药逾9万发,4个月就干了四分之一!
军工局已下达命令,将37mm弹药尽快国产化。
又如88mm高射炮,全系德国军火,库存弹药9.4万发,我军目前只武装了不足100门,消耗弹药高达1万发,确切地说,刨除地面防空测试与训练外,海军耗弹7000余发。
海南战役,连同军舰原有库存,军列一共往前线补充了3次弹药。你们想啊,一分钟20发炮弹,4门开火,一分钟就是80发,三亚之战足足打了2小时,这一轮就干了2000多发炮弹!”
刘鼎不无怨念道,“但凡最后一次海战国民党能再顶半小时,军舰弹药库就将被打空!”
下面下一阵窃笑。
萧劲光司令员大呼:“国党绝不可能再顶半小时啦,再打半小时,连信阳号都得交代在三亚,那样国党第3舰队就全军覆灭了!前前后后用了7000余发我承认,但不全是为了海战,也掩护了登陆……
那狗屁的伯陵防线上的明暗碉堡、固定火力点乃炮兵阵地,很多都是军舰放平炮口后直接端掉的,那话怎么说来着?88炮上打飞机下扫海,专克碉堡铁王八!
铁王八确实没干成几个,但对付碉堡绝对是好手,少牺牲多少人呐!
还有啊,陆军火炮弹药消耗明显比以前减少了,您刘大局长盘点时得考虑这层因素,不能全说是海军自个花的啊,我冤枉啊!”
如此一打岔,窃笑变成大笑,连林冠华都忍俊不禁。
朱老总安抚道:“好了好了,没批评海军的意思,海军战果还是很辉煌的!”
换装林冠华给的新装备并结合传统武器后,迅速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实力,弹药消耗固然猛,战果实在是辉煌:或是击沉或是俘虏,一口气敲掉国党海军主力舰40%的吨位。
弹药折算下来大概是小几十万美元的开支,但军舰和飞机折算下来已超过300万了,碉堡、工事这种还没算钱!
开场白后,刘鼎开始汇报军工调整情况,这已是短期内第二次调整了。
1949年6月28日,中央军委发布《关于今后兵工生产的决定》,面对即将全面胜利的格局,为节省财政支出,安排对三大兵工基地产能减产。
-子弹:平均每月生产500万发,基本保持不变,分配标准为东北330万发、华东100万发、华北70万发。
-60迫击炮弹:全军有炮1万门,每月平均产能41万余发,年500万发,今后每月生产16万发,计东北、华北各产6万发,华东4万发。
-82迫击炮弹:全军有炮3000余门,每月平均产能33万余发,全年400万发,今后每月生产6万发,计华北4万发,华东2万发,另东北按本地区需要生产若干。
-120迫击炮弹:全军有炮200门左右,每月平均产能3.3万发,今后每月生产4000发(全由华北制造)。
-各种后膛炮弹:全军75mm口径以上的身管火炮(包括山炮、野炮、加农炮、榴弹炮、步兵炮、平射炮、高射炮、战防炮)2500门以上,每月平均生产14万余发,今后每月生产6万发(全由东北制造),所存后膛炮弹的弹药筒统归东北接收,东北制造后膛炮弹必须正规(一弹一壳)。
-手榴弹:产能150万枚/月,今后每月生产10万枚,全由华北制造。
-信号弹:产能9万发/月,今后每月生产各种信号弹5万发,全由华东制造。
以上弹药均应统一标准、规格,完全正规化,一般只装药,不装引信、火工,以便长期保存,其它口径的弹药、军火停止生产。
制定该政策时的考虑确实没错:一方面有大量缴获,另一方面库存量不少,眼见后续作战机会越来越少,生产过量弹药完全是浪费。
但林冠华穿越并披露朝鲜战争局面后,刚部署下去没多久的减产计划被迫重新调整,为避免引发混乱,中央让总后勤部与军工局负责全国统筹。
单就规模而言,抗战结束时国党手握中国大部分军工产能,纸面实力完全强过解放军,主要核心力量在以重庆为中心的西南地区兵工厂,以太原兵工厂为核心的华北基地、以沈阳兵工厂为核心的东北基地。
以重庆为例,抗战期间供应全国超过60%的枪械和弹药产量,日后重庆最大的工业企业长安集团,在1945年就已是员工超过一万人的军工大厂。
除此之外,重庆还有家员工人数超过5000人的大型军工厂叫兵工署第一工厂,该厂前身为汉阳兵工厂,抗战后搬迁到重庆后改名兵工署第一工厂,建国后改名296厂(现名重庆建设集团)1
另外重庆还有家专门造炮弹和火炮的工厂叫做兵工署第50工厂,是抗战初期从广东省搬过去的,有3800多名员工。
可惜国党的军工发展完全不给力,高度依赖美国援助,虽然坐拥三大基地,但解放战争期间唯一实现较大增产的只有太原兵工厂,而这还是阎老西经营才有的功劳。
对比之下,解放军接收了日伪在华北的工厂设备,扩大原有的太行山脉(八路军兵工厂主要在太行山脉区域,黄崖洞兵工厂最为有名)、胶东兵工厂两个军工基地的生产规模,又在东北地区陆续成立多个兵工厂,产能迅速后来居上。
大连建新公司就是东北电信,刚组建时职工不过2600余人,由六个带着日本烙印的分工厂重组而成:
满洲化学厂是日本人建立的满洲化学工业株式会社,主要生产工业、民用和军工所需的化工原料;
大华炼钢厂,由大华矿业株式会社和进和商社组成,建新公司将两厂合并为大连钢铁工厂(今东北特钢集团大连特殊钢有限公司前身),主要生产制造炮弹体用的中碳钢及硬质合金;
大连机械厂原是日本经营的机械制作所,共产党将大连长兴铁工厂、裕民机械厂、大连铸造厂合并,成为公司所属的母机工厂(今大连重型机器厂前身);
苏军接管大连后,曾把日本人经营的安川组铁工所和大连铁工所两厂合并为大连汽锅厂,建新公司又将之改为大连制罐厂(今大连橡胶塑料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前身),做为军工辅助生产厂,主要制造炮弹箱,负责修理安装公司所属各工厂的锅炉、锯条等。
另外还有两个先于建新公司成立的分工厂:裕华厂和宏昌厂,一个生产弹药,一个生产引信。
看似人数还不如国党兵工署50厂多,几年过去,产能完全天差地别。
从1947年至1950年初短短四年间,建新工厂共产75mm口径以上炮弹54万多发;另提供了大量发药筒、引信、底火、雷管、60迫击炮及大批迫击炮弹、冲锋枪、弹体钢及各种型号无烟药,工厂规模发展到8000多人。
因建新公司产能太强,加上满洲化学厂准备转产氮肥,若无林冠华干扰,军委打算在1950年彻底进行军转民。
此时重庆已完全拿下,产能也算充分,只要多花点点力气,扩大局面是不难的,从全国一盘棋的角度考虑,西南确实要有一个大型兵工基地,国家又打算在西北部署些军工业,东北已有沈阳基地,大连基地不保留也在情理之中。
与建新公司命运类似的还有胶东兵工厂(下辖九个工厂,总员工1.2万人),解放战争期间为华野生产以迫击炮弹为主的炮弹250多万发,1947年打孟良崮战役那个月,胶东兵工厂还未放量,就已能生产3.6万发炮弹供应前线!
林冠华读到这些历史每每都想笑:因产能太强而被迫军转民!
现在格局完全不同,刘鼎与总后勤部部长杨立三两人根据调查结果,联手提出《国防工业调整初步意见》,按中央精神准备打造7大基地,除已转入民用部分外,其他军转民计划暂时冻结。
沈阳基地:以沈阳兵工厂为主,将苏联拆卸走的机器尽可能恢复成原样,扩大规模;
大连基地:以优化后的建新公司为主,大连化工独立发展成化肥厂,炸药工业单独建设;
太原基地:所有太行山原八路军兵工厂产能一律搬迁至太原,改进太原厂设备并扩容;
青岛基地:胶东军工各产能集结于青岛附近,补充德国机器,淘汰落后产能,偏重海军军火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