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东南边防军
确定军工基地还算比较容易接受的内容,毕竟现有生产基地维持不变,额外新增了北京与武汉两处,一般而言,做增量比砍存量容易得多,军械调整才是令人高度紧张的,哪怕到4月份,轻武器装备案依然没能最终定下来,各方面吵得厉害。
但让林冠华感到非常震惊的是铁道军编组与攻台集团重组。
华东野战军原有7、8、9、10四个兵团,随着各大军区组建和重整,特别是舟山战役完成,浙江以北战事结束后,各兵团在快速撤销。
7兵团下辖有第21军、第22、第23、第35军四个军,总兵力将近十五万人,随着浙江省军区建立,第7兵团机关兼浙江省军区机关,以第23军划归第9兵团序列,第7兵团番号直接撤销,第21军和第22军划归三野直接指挥。
8兵团下辖有第24军、第25军、第26军和第34军,总兵力也将近十五万人,因兵团机关改组为华东军政大学,1949年7月就被撤销了番号,第26军划归第9兵团,剩余的第24军、第25军、第34军改为三野直辖。
如此一来,9兵团便成为三野实力最强大的兵团。
东山岛战役一结束,中央军委发布最新调令:以9兵团为核心重组攻台集团,对外称东南边防军。
粟裕以副总参谋长(排名在陈赓之前,但不兼军委委员)身份出任东南边防军司令员,不再兼任三野司令员;萧劲光兼任东南边防军政委,刘亚楼为第一副司令兼第一副政委;10兵团司令员叶飞、华东海军司令张爱萍、华东空军司令聂凤智分任第二、三、四副司令。
撤销10兵团番号,将10兵团机关、29军军机关与东北铁路纵队机关合并,重组为铁道兵司令部,原9兵团司令员宋时轮调任铁道兵司令员。
重组后,攻台集团包括20、22、23、24、27共5个军及三野特种兵部队主力,加集团直属部队,总兵力30万。
中央又调任许世友为福建军区司令员,全力承担福建一带剿匪工作,让攻台集团能心无旁骛地投入台湾战役准备。
根据这一系列调整,新番号撤销令陆续下达,第29军、32军、33军、34军番号全部撤销,编制兵力在自愿分流基础上,一部补入攻台集团,另一部分补入铁道兵,与此同时,36、37两军番号也予撤销,整体转入铁道兵部队。
另有剩余兵力和以前的30军、35军一样,尽数补入海军,因海军接下去要有大发展,且航运事业也在蓬勃开展,急需大量人员,虽然三野和其他野战军一样不懂海军,但长江地区的兵员改入海军部队相对来说更适宜些。
这个大动作远超林冠华预期,仔细思索后又觉得非常正常。
台湾战役总指挥一直内定就是粟裕,以东南边防军重组台湾战役集团理所当然。
关于朝鲜战役全过程,中央五大书记已多次开会学习过了,对宋时轮的指挥能力有一定意见,虽然主要责任并不在他,但既然提前准备,就将他先调任铁道兵,也算再平衡各野战军的山头,毕竟目前就三野还没有军种司令员。
在此之前,因战略集团组建,林彪大力裁撤四野番号也吓住了各路诸侯。
如果说把陈明仁兵团交给二野、51军裁撤还算顺理成章,那类似44、45、48军8这样在其他野战军完全有一席之地的部队也在重组后撤销番号,就让大家心里更为明白几分。
历来天下大定后的惯有规律是削藩,这既是为上下稳定,也是为平衡利益各方,是政权运作的惯有规律。
在此之前,大家已做了些控制工作,比如四野明明可以编6个兵团,硬生生只编4个;三野明明可编练更多军番号,但宁可在军下多设师也不增加军级编制。
现在四野将核心主力上交总参充当战略集团,又将二线主力裁撤合并,还将部队往炮兵、海军、空军输送,实力一下子从占全国40%的高峰上退了下来。
四野精简后,三野变成全国最突出的野战军,于是也“咔咔咔”主动削减。
但凡精简都会打报告,如上面不同意,会直接出言阻止或予以调整,但三野在精简番号过程中,军委乃至总参并无反对意见,可见此事符合“中央精神”,那还有什么好说的,自然严格执行。
但精简又不等于裁军,要有合适说法与路径,自愿分流就成为心照不宣的默契举动:三野将精兵强将往攻台集团送,总后勤部将美械如流水般发下来。
金门战役发起前,攻台集团已基本实现全美械,第一梯队几个核心师甚至发展到比国党美械师更进一步的程度。
当初国党新一军、新六军中,不过只有军属榴弹炮营,里面装备了12门美制105mm榴弹炮,而攻台集团各军,每个军都装备了直属炮兵团,拥有12门155mm重型榴弹炮、24门105mm榴弹炮。
在师一级火力中,国党师属炮兵不过2个山炮营,每个营有12门美制75mm山炮;攻台集团每师有3个营,山炮营还是2个,数量从12门提高到了16门,另外新增的1个营装备107mm迫击炮。
当国党美械师还充斥着中正式、司登冲锋枪等乱七八糟的他系装备时,攻台集团步兵手里不是M1加兰德就是M1卡宾枪,要么就是芝加哥打字机+M3黄油枪,最差也得是村田栓动步枪。
这些火力、装备的取得,一小部分来自于三野内部调剂,更重要的是来自于四野调拨:编组为战略集团,实现全德械化的部队,将手头美式装备尽可能给了三野,再加舟山、海南两次大战役的缴获,三野一夜间暴富为美械重兵集团。
这种情况下,不多裁撤点番号,只怕自己心里也不安吧?再说国家财政这么差,人民银行降息后还有142%的年利率,基层战士看不明白,驻扎上海的三野高层难道真不懂?
杨立三汇报道:“这几个月我们尽可能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装备调剂与统一,说句老实话,累得够呛,打淮海战役、发动百万民工支前都没这么累!
毕竟那时候只管送上去、抬下来就行;现在不然,先要收起来,又要清点造册,分清好坏,还得安排军列全国兜一大圈再按部就班发下去,牵涉几百万军队、全国一盘棋。
后勤统一又势在必行,再不统一后勤,别说后勤部门受不了,军工部门吃不消,就连部队都要开始受不了!
这几个月经过调配与增补,我们逐步形成统一思想:除极少数例外,全军除德系、美系外的其他装备一律清退!
之所以这么安排,是因为德械最近量大、集中、成系列还便宜;美械就更好,实惠到基本不要钱,自己安排调度还没常凯申大队长送货送得勤快!靠他帮忙,东南方向的换装率已完成了95%!”
台下再次哄堂大笑。舟山、海南两次战役很快结束,战果辉煌、弹药消耗很少,却获得大量缴获,绝大部分都是美械,直接就地完成了部队增补。
清退下来的日械,总后根据搭配规律并结合实际编制,给予了比抗战中乙种师团略高的装备水平并以此武装了7个师。
其中,朝鲜方向5个,越南方向2个,在5月底前,此数字要增加到9个,即朝鲜方向6个,越南方向3个。年底要增加到14个,分别是朝鲜方向8个、越南方向6个……
林冠华看完编制微微一笑,所谓比日本乙种师团略高的装备水平是指在完全继承乙种师团的全套装备配置下,取消骑兵建制,增加50mm迫击炮和37mm战防炮。
关于骑兵这条,越南不适合骑兵,朝鲜养不起骑兵,再说金日成心心念念苏联坦克,把这部分编制空出来等他的坦克部队再加强。
50mm迫击炮是英国佬硬塞给国内的德国货,大家用了都摇头,干脆一并援外;37mm战防炮国内原本不算多,但因接收了好大一批47mm反坦克炮,干脆也把这种敲门砖礼送出境。
援外部队又增加了不少司登冲锋枪、轻重机枪,这装备与火力难道不比乙种师团牛逼?小日子们有过啥冲锋枪使?
关于下一步装备一直有不小分歧,主要分为三派:
一派要求98K+G43+STG44,使用79标准弹+79短弹;
一派要求G43+MP-38/40,使用79标准弹+9mm手枪弹;
最后一派是多数派,建议98K+G43+MP-38/40,使用79标准弹+9mm手枪弹,STG44留给侦查营和突击营。
若按最后一派的要求,那基本不用安排枪支生产,库存完全足够,但又显得不思进取,这么大一个国家难道装备全靠买?
大家一致赞同,最理想的选择是全面推进G43+STG44,问题虽然进口了大批枪支,但G43和STG44的存量都不大,最多只能装备一个军;多出来的三个军必须等生产。
过渡阶段大家都赞同按第三派意见武装,但过渡阶段后往哪边走,谁也说服不了谁,毕竟不仅要考虑现实需求、朝战需求,还要考虑朝战后的需求,就连中央都莫衷一是。
好在中国人很能求同存异,又给了新指向:一起国产化G43与STG44,看哪个更容易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