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以电为纲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104章:以电为纲

“前天旁听了装备会议后有啥新感受?”

在例行召开的复兴工程工作会议上,主席风趣道,“听说他们那天很给面子,居然没拍桌子、吹胡子,瞪眼睛!以前每次军工局和后勤部召集各方面头头开会都吵成一锅粥……荣臻同志评价说是7天一小吵、每月一大吵!”

少奇同志笑道:“大家都是为了工作,从局部来看非常积极主动,但从整体而言充满混乱,和经济管理遇到的困难差不多。

从英国、苏联进口这批德国装备后,各兵工厂看了满心欢喜,想仿这个仿哪个,但实际上中央对军工有整体规划,不能随便想一出是一出。

但他不积极又不行,他会害怕上级批评他不够主动,出于保密,我们又不好说后续还有更多军火来,很多东西其实带着过渡性、阶段性的,不能太当回事……

自行车和缝纫机也一样,你把新东西交给他们,下面很用心去仿造了,恨不得每个零件都自己产,从局部来看非常努力,但从整体来看,一点都不经济,更不科学,非得好好规划不可!”

总理插话道:“产业链重组后,自行车、缝纫机生产局面就好多了,产能提高很快,所以军工也需要重整,正好目前弹药、装备余量相对充裕,大的战事基本也结束了,3个月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希望做到有效调整。”

朱老总道:“机器、原料、人员调度会涉及本位问题。

比如中央决定恢复汉阳厂,还引入德国设备,原来的兵工署第一工厂就不太积极,因为他手里都是汉阳厂的人,很多人父母亲戚甚至爱人、孩子还在武汉。一看到武汉办厂就想调回去,我们也赞同这种调动,但重庆方面就不高兴,觉得在削弱自己的力量。

单纯为应付朝鲜的战争,那自然兵工全在北面更合适,实际不能这样搞,全国要有一盘棋考虑,大西南也要有得力军工。我们得把形势估计得恶劣一点,历史上美国人是没轰炸内地,更没用原子弹。

万一美国人这回恼羞成怒成用了呢?也不能太集中于东北。”

任书记道:“我看了会议纪要,刘鼎、立三同志都讲得很好。

过去几个月成绩还是很显著的,一方面树立了装备尽可能统一的概念,以往我们比较穷,必须物尽其用,军队到处都是万国造,哪怕再破的装备都要利用,像现在这样,仅仅因为质量有问题,或使用年限过多造成膛线磨损,不再修理而重新回炉再利用的场面很少。

另一方面初步完成了两个重兵集团编制与装备调整,这可是大工程,难度超过国民党搞整编师,但还是有条不紊地推进中。

路要一点点走,前面是整理、整顿的思路,后者才是怎么快速成长的想法,军工不能脱离工业基础、不能脱离后勤实际、技术制约而单独发展,强行想走就是摔跤!”

聂总长笑道:“形成共识确实不能一蹴而就。最近这段时间,军委、总参有意识给下面吹风,要求他们重视后勤保障,注重部队独立完成辎重补给。

他们就批我,说这是纯粹军事观点,不符合人民战争的规律。我说,万一没有支前民工,没有地方政权支持怎么打仗?他们说,那要先搞好根据地建设,我说没有根据地呢?或者,就在其他国家领土上打仗呢?

好家伙,一个个朝我吹胡子瞪眼,仿佛让他们去侵略别国似的,批得我够呛!总算昨天开会讲到这件事了,我也终于不用当少数派了。”

所有人都笑了起来,笑声中未免带着苦涩:统一装备、重视后勤,除生产环节必须重视外,运输环节必不可少。很多中高级军官的思维依然停留在解放战争,认为后勤就是根据地人民的配套支援,从没想过也不敢去想独立辎重、单独补给的可能性。

以前玩这套的日本人、国党军队都被人民战争打跑了,所以他们本能地对军队后勤独立抱有怀疑和不信任的态度。总算战略集团、攻台集团编组后,场面比较特殊,再加朝鲜、越南培训部队编成后,高级干部们隐隐约约摸到了些脉络,慢慢扭转了观念。

但旧模式的惯性很大,从上而下传达还需要时间!

林冠华点点头:“会议我觉得开得挺好,特别是工业产能与军工协调发展的观点我高度赞同,也认为整顿、重组三个月是步好棋。不过,有些个别困难在思路转变后可加以克服的,我这两天在优化那个工业化应急方案,做了些局部调整。

比如钢产量目前严重不足,军工要钢、机械要钢,建筑、铁路、造船、农具乃至自行车、缝纫机等各方面都要钢铁,我就在想,今年按预定指标60万吨太少,争取干到100万吨以上。”

主席哈哈大笑:“你这叫以钢为纲,想大跃进,我踩过的坑你莫要再踩一次呦!”

“稍微有点不同寻常的思路。”

林冠华解释道,“靠土法炼钢、人民会战是不太科学,我打算用电炉炼钢。目前北京基地用了个15吨的小电炉,上海方面用了个50吨的中等电炉。后者每天可产钢铁200吨,配套得力,一年便可产7万余吨。

我想建议在天津、上海、广州等港口大城市再引进3-4个50-75吨的二手电炉。”

主席楞了:“这么快?年产量能有7万吨?我记得从美国买来安装好还不到一个月吧?”

陈云同志解释道:“电炉炼钢不需要从矿石中提炼,完全使用废钢铁重熔,上马非常快,安装调试完一周后就可以出钢铁了,质量也不赖,上海一钢那炉子每日确实能搞200吨!”

1937年,日军侵占上海后,先后强占新和兴钢铁厂等一批钢铁企业,为满足侵华需要,日方添置了线材轧机等设备,恢复生产。

日本日亚制钢株式会社在吴淞地区强行占地50余亩,建设日亚制钢株式会社吴淞炼钢工场,设15吨平炉1座,冶炼普碳钢,生产100毫米钢锭。后又在黄兴路圈地50亩,建设压延工场,设置一套半连续式线材机组,生产线材拉丝用于制造钢丝、刺网等军用物资。

1943年,日亚制钢株式会社吴淞炼钢工场、亚细亚钢业株式会社黄兴路压延工场,及日本商人在浦东开办的西渡炼铁工场合并组成中华制铁株式会社,将炼铁、炼钢和轧钢生产线组成一体。

抗战胜利后,日亚制钢、亚细亚钢业、兴亚钢业、中山钢业周家桥制铁厂4家敌产全被国民政府接收,后又派员接收了新和兴钢铁厂、中华制铁厂和大鑫钢铁工厂等企业,组成上海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解放后,上海钢铁和亚细亚钢铁厂等6家钢铁企业全部收归国有,称上海钢铁。为加快恢复,重工业部从东北、华北调运生铁、钢坯支援,上海各钢厂相继恢复生产。

在政策鼓励下,上海相继办起了一批私营钢铁厂,全市钢铁企业从60多家发展到150多家,但大部分是不足10名职工的钢材加工厂。全上海钢铁产能只有几万吨,除马鞍山铁厂能提供少部分原料外,大部分依赖东北、华北调运。

林冠华认为,有必要以上海钢铁为核心,仿效自行车、缝纫机产业的重组模式,将上海现有钢铁产业链进行重组提升。

“小林的想法是,既然国内废钢铁不多,上海的原材料都要从东北、华北调,为什么不能用进口货?英美都有大量废钢铁出口,目前到岸价40-45美元/吨,综合算下来,不考虑占用外汇因素,确实比国内调拨便宜,还能充分解放铁路运力用于输送煤炭!”

刘书记疑惑道:“电炉要耗电吧?电怎么办呢?上次石景山基地耗电量增加后,中南海就停电了,得亏你支援了发电机才顶过去!”

林冠华解释道:“虽然电力供应整体不足,但可以挖潜。

全国现有装机容量184万千瓦,但有效利用时间不足,去年只有2300多小时,正常国家都在4000小时以上,再过70年,一个机组不干满5600小时/年都不好意思叫自己满负荷运转。”

至于为什么不能满负荷,受多方面因素干扰:

一个是夜间耗电量低,工厂不愿意多发;

二是煤炭供应不及时;

三是因为破坏、老化等原因,造成机组出力不足。

但这时空不一样,26大轰炸并未发生,杨树浦电厂持续发力,供电水平稳中有升,能腾出电力供应电弧炉炼钢。

林冠华认为提高潜力蛮大,单从2300小时提高到3000小时,就意味着全年增产30%以上,有13亿度电增量,以一吨钢500度电的规模衡量,1亿度电就是20万吨钢材,如果不从华北、东北调运钢铁南下,那就可以调拨更多煤炭保障上海发电和民生供应。

“目前汽/柴油大量转向苏联进口,从英国进口的量小了;的确良和各种民生物资投放后,从英国进口的量也相应减少……考虑到还要买军舰和各类军工产品,需维持相对密切的双边关系,是否想办法把双边交易额提上去,否则日常贸易尺度会失衡。”

林冠华认真道,“鉴于目前这种默契,为有效打破帝国主义封锁,在扩大双边贸易的同时,适度让英国有点顺差,我觉得可能比较有利,反正废钢铁我们也急需!

如果英国真能供应20-30万吨废钢铁,我们私底下可以喊个以电为纲的口号,直接靠电把钢产量拉上去,满足各方面需求!”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