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高等教育
实际上,中国从英国进口钢材的场面已在批量发生,最具典型的就是黑铁皮。
黑铁皮看着不起眼,却是中国此时基本无法国产的,偏偏作为油桶材料又有很大需求。林冠华深入了解过朝鲜战争有关后勤物资抢运历史,里面特别提到了霍英东先生帮助志愿军抢运黑铁皮制作军用油桶。
除黑铁皮外,霍从香港抢运最多的物资还包括橡胶、棉纱/花、纱布、西药、轮胎等。
现在橡胶已提前布局,陆续转运国内并有部分转口给苏联,引入的确良后,开始大幅度降低对棉花/纱的需求,争取国内自给自足,至于西药,目前华北制药的产量已足够。
总后对黑铁皮也非常重视,随着大批量进口苏联汽/柴油,必须要有可储存的容器,否则将会迅速挥发。新建大型油库当然是选择,但工程见效比较慢,当前最有效的做法是在东北迅速挖掘土方,将装满油料的油桶埋进去,既保证了安全,又能有能效防止挥发。
除此之外,将来向前线运输油料,也非油桶转运不可,且作战中肯定有损耗,还得持续补充。
一个油桶只能装200升油料,却要消耗20公斤黑铁皮,换算下来,1万升油料就要1吨黑铁皮,按军委战前储备5亿升汽/柴油的要求,光黑铁皮就需要5万吨。
所以英国商人渐渐发现,汽油已不太畅销,但黑铁皮却是门好生意,陈云也下了决心,采取三管齐下的方针:一方面在东北、华北新建大型油库;一方面从东德引入技术,实现黑铁皮国产化,争取年产量能达到2万吨;一方面先从香港购买囤货。
万一战争明天就打响而建设还没完成呢?岂不是依然得靠油桶救命?
主席点头道:“既然国内切实有需要,价格上又有一定优势,从英美抢运废钢铁也是个路子,先顶一顶嘛,等到几个新钢铁企业建好了,或许就不会这么被卡脖子。
为应付这些废钢铁,再进口几个电炉子理所当然。我看就按小林说的,上海、天津、天津、武汉等几个城市再搞4套,免得老把北方钢铁南运挤占运力。
与帝国主义进行贸易我一直赞同,虽然他们喜欢搞封锁,但他们制裁他们的,我们买我的,有点逆差也不要紧,没有甜头,资本家是不会上钩的……”
讲完这些开场白后,进入这次会议的重头戏:高等教育事业。
最近这段时间,各大在京院校已就高等教育招生工作改革进行了讨论,作为电子信息研究院主任,林冠华在内部讨论会上也做了一般性发言。但更尖锐的意见,是以议案形式专门发给总理的,包括:
第一,争取今年秋季实现全国统一命题、统一划线、统一招生;
第二,高等教育在未来3年应予快速扩招,但暂停文科扩招,只扩招理工科;
第三,在人民大学单独开设速成班,专门培养工农干部,有能力的高等院校开设预科班,从本年度开始,大学新生一律军训一个月;
第四,启动留学生选拔,留学重点为苏联、东德、捷克三国;
第五,组织全国教材编撰专家,把《数理化自学丛书》尽快搞出来;
第六、强化扫盲班建设,立即部署简化字改革,争取在明年推出……
“好家伙,你这炮仗放得厉害啊……”任书记笑了,“这其中随便一条放出去都是轩然大波,难怪要到这个会上讲。”
新中国建立后,为稳定全国政局,使高等教育平稳过渡,各高校仍沿袭民国时期做法,实行单独招考。但北大、清华、南开3所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北洋大学分别采取了联合招生。
上海市则率先成立上海市国立大学、专科学校统一招生委员会,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法学院、上海商学院等16所高校于当年8月11日使用统一试卷同时进行考试。
按教育部设想,1950年实行各大行政区联合或统一招生,考试科目定为国文、外国语(英语或俄语)、政治常识、数学、中外历史、中外地理、物理、化学,除各系科共同必考科目外,各校还可根据系科性质分别加试些科目。
在全国201所高等学校中,有东北、华北、华东三大区73所大专院校准备联合招生,但东北、西北地区的高校无法招足额,同时因大区统考成绩不可比,也难以彼此调剂录取。
林冠华认为,各校自行招生显然不是好办法,既然东北、华北、华东三大区已联合招生,为减少混乱,降低人力、物力及时间浪费,应实行五大区联合招生,全国统一试卷、统一分数线并可实现相互调剂。
在具体工作肯定分区推动,避免把压力全压在中央,与此同时,外国语建议增加德语为选考语种,以便适应目前工业、军工体系德国装备较多的局面,包括捷克大部分也能用德语。
如果说第一条是纯粹技术性建议、公开场合讨论意见也不算太突出的话,那第二条就比较严峻了。
旧中国大学科系布局不合理,文科比例过高,按1949年实际在校人数统计,师范占比13.5%、文科占比10.2%、财经占比11.4%、政法占比24.4%,这四类通常意义上被认为是大文科,占比高达59.5%,理、工、医、农四科合计占比40%出头。
林冠华认为太过失调,应按文理1:5的比例招生,在此比例完成前,文科扩招名额基本冻结(文科内部配比可相互调整),所有扩招对象全交由理工科。
“要发展经济、大力提升科技水平、快速实现工业化,主要依靠理工科知识分子,必须改变理工招生过少的不平衡。”
林冠华诚恳道,“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大学生非常重视,对大学经费投入非常高,甚至还帮助很多国立院校的老师补发了国民党时期拖欠的薪水,大学生正常毕业就是包分配的国家干部,有资格要求院校做出改变,当然,我不赞同硬生生砍掉文科招生……就和军工基地一样,做增量远比动存量容易。
除此之外,考虑到还有部分私立院校尚未给予经费资助,可以要求参加统一招生,但不宜强行规定招生方向和比例。”
1949年全国高校招生数3.12万人,1950年预计录取6万人,如果增量全交给理工科,那比例可从40%出头迅速拉高到70%。1
总理沉吟道:“增加3万人录取并由国家承担没问题,几百万军队都养了,不差这些大学生,但其中有两个问题:理工科老师欠缺很多,怎么填补?理工科实验室和科研场所,缺口也很大。”
“关于教师这节,我盘算了下,觉得问题不大。到4月份,留英、留美专家、学者归国者已140余人,他们基本都是理工科,可在科研之余承担部分教学任务,按照1:50配比,能解决7000名学生的教学任务。
其次,鼓励引入外国教师,德国(不分东、西德)、苏联、日本的大学老师都可引入,这次去日本招募技术人员,我听说也来了好些大学教师,有的甚至在伪满时期讲过课……我们本来也要引入专家,可适当请他们讲一讲;
另外,我觉得英、美教授,如政治上没太大问题,愿意以个人身份来华授课,是不是也可聘请一些?但有一点,所有外国教授均不承担教学与院校管理工作,避免他们对国家教育体系指手画脚……
至于实验室和科研场所可以边建设边实践,一年级新生涉及不到太多专业知识,仍以基础和理论知识为主,这样有15个月时间进行建设,资金、时间比较宽裕……”
林冠华解释道,“目前北航、航空院、北大、清华在南苑附近建设风洞,图纸已基本画好,下个月准备施工,有12-14个月就能完成。”
要发展各类航空航天事业,第一要务是建设风洞,中国国内此前有过多个教学风洞,都被日军摧毁,这次钱学森、王助牵头重新规划建设,准备明年北航开校就要正式启用。
主席道:“我也主张多招理工科的,但文科是不是一个也不扩招需要妥善商议,毕竟师范科也比较重要,我建议适当扩一点,今年理科招生比重不要超过三分之二,文科为三分之一,看起来就比较匀称了,接下去几年还可再扩嘛……”
“考虑到院校实际,文科类院校可多增加些预科班。
所谓预科班,就是参与高考,但分数未达录取线者,给予进入院校先行适应、巩固基础,明年再考。预科为一年制,但与以往大学预科不同,预科毕业后,必须参加第二年高考,不能直接录取为预科院校新生。”
林冠华解释道,“民国时代学制混乱,规定报考大学要有高级中学相当学历,但很多人的文凭有问题,有些人虽然文凭不到,学问已到了,还有些人是中等专科、工读、夜校等出身,还有部分肄业……强调文凭审核未免有形式主义之嫌。
我的想法是,不管以往什么学历,只要接受过初级中学以上教育,年龄介于15-28岁间,均可报名参加高等院校招考,统一分数线录取;分数线下部分可进入预科院校,但预科除组织培养的工农干部外,一般只针对20岁以下年轻学生。
预科院校主要对高中知识再强化,我不建议实行供给制,但国家可适当给予补贴,比如免学费,食宿费自理!重点院校,如清华、北大、北洋、交大、南开要把精力放在正式学生扩招上,不能开设预科……人民大学可以开办预科,但只允许各级政府、军队推荐的人员入学。”
众人觉得这条很不错:预科制度以前也有,可帮助基础稍微薄弱的学生巩固,但容易产生近亲繁殖。林冠华的思路,正好去其弊而用其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