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小镇做题家
林冠华建议对人数少、教学实力不强的院校先行重组,但兼并重组应以院校为基准而非院系拆分。
兼并最大的好处是能迅速扩大招生规模,历史上1952年院系调整过于突出专业化,将很多院校的理工科拆得七零八落后单独分立了工业学院,表面看迎合了工业化建设需求,实际造成了条块分割、支离破碎。
“就我个人而言,并不认为文科不重要,更不认为文科可学可不学。70年后有句笑话:文科学生不会算,理科学生不会写!很久以前,理科大家能吟诗作词很常见。”
林冠华解释道,“院校合并后多办综合性大学,虽然纯文科招生减少,但理科学生在公共培养阶段会受到熏陶,提高文科素养,文科教授也能有工作,怨言就会减少。
一旦两者分离,工学院要么单独聘请老师教人文素养,要么干脆不教;而文学院没有理科师资,也培养不出产业化人才。
总体而言,大学越大,师生比就能提得越高,越容易扩招……其他不说,纯行政人员就能减少,一个系7、8个老师,80个学生,也得有个系主任;一个教学秘书,倘若是50位老师,500位学生,也只要一个系主任和一个教学秘书,了不起再配个办公室主任!”
朱老总笑道:“你这话蛮有道理。这仗越打到后面,国民党军编制就越乱,3000人也叫军,上面有军长、师长,下面有营长、连长,看着煞有其事,但一交手,好家伙,能开枪的没几个!派2个营就直接干翻了!”
少奇同志道:“我们国家缺大学生,越是缺,越希望他是综合性人才,是多是面手。否则培养起来就麻烦了,根本没法调来调去,只能一条线上用到死。现在国民经济分类还很少,如果将来门类更多,不堪设想。”
脱胎于华北联合大学的人民大学是标准的文科院校,设有经济系、经济计划系、财政信用借贷系、贸易系、合作社系、工厂管理系、法律系和外交系,学制为二年至四年,第一年招生1600余名。
这1600余学员中,直接或间接为经济管理服务的超过1300人。即便这样,干部依然不够用,又建立了为期6个月的短训班。
林冠华认为6个月实在太短,不利于形成全面认识,反而造成一知半解、半懂不懂,建议延长至12个月,中央各部委需给予短期培养的,可设置3个月的专项进修班。
中财委是人大最直接的对口衔接部门,陈大掌柜也发现了短训班弊端:部分革命干部到人民大学接受一段时间学习后,张口闭口实现苏联的计划经济管理。
殊不知,此时中国连最基本的数目字管理和国民经济门类都做不到,谈什么经济计划?更别说计划经济了!
军工产业目前算管理水平最高的,即便由总后、各大区、军工局、重工业部、中财委5个婆婆管,还不能说如臂使指,面对大量德械、美械涌入、新装备、新设备层出不穷的新场面,很难做统筹管理,迫不得已只能采纳总后建议:调整梳理三个月!
林冠华认为,既然没法做到精细化管理,与其强行管理造成硬伤,不如尊重市场自发运行机制。
中财委继续抓大放小,抓好核心经济命脉、基本工农业产品管理,类似的确良布这种不属于生活必需品的商品,要不要向农村市场调入,该怎么调入,定什么价格,先交给市场自发运作。
他坚决反对引入票证。一发放票证,供应体系无形中就会被扭曲,短缺经济、权力寻租肯定避免不了。以青霉素为例,大量国产化后,其实可向基层推广,但很多人觉得贵,希望降价。
降价没问题,算让利于人民,问题青霉素此时还承担大规模对外出口的任务,如果国内降价,国际价格降不降?一旦不降,形成内外双轨制,那必然有人从中套利,如果国际价格也同步降,岂不白白蒙受损失?
有人提议发青霉素票,确保平价青霉素能给老百姓用,合理管控云云,甚至主张劳动人民发票,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等不发票……对这种思路,林冠华坚决反对。
要知道,现在青霉素不但是医药必需品,还是折实公债组成部分,发放票证严重影响政府公债信誉,岂不暗示产品不够多需要管控?
国内青霉素零售价应与出口批发价基本持平或略高一点点,封死双向套利空间!
陈大掌柜接受了该思路,包括军委在内,购买青霉素都按标准价执行,后续这笔款子再以军费开支出去,看似多做了一番工作,实际贯彻了收支两条线处理原则。
林冠华诚恳道:“以我半年来在各大高校接触情况看看,目前存在两个弊端:
一是少数老资格知识分子,尤其海外留学背景的学者看不起普通工农干部,认为他们什么都不懂;
二是很多工农干部看不起知识分子,认为他们不够革命,甚至把文化底子薄当成优点,说过去就靠这套取得了革命胜利,拒绝学习,有经验主义倾向。
这两个倾向都极端错误,在面临工业化的当口,必须上下齐心协力。
文化补课势在必然,这种补课,有条件可引入一部分教师,更可行的还在于自我学习。
所以我主张尽快完成简化字发布,尽快把数理化自学丛书出版,甚至可以让这套书与主席的著作选集一样,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首批简化字书籍。
底子比较薄弱、文化程度低的工农干部更要多学习,简化字+自学丛书能给他们合适的抓手,同时也可以在全社会范围内掀起不断学习的高潮,期待涌现出更多小镇做题家……”
罗部长不解:“小镇做题家是什么意思?”
林冠华大致解释一番,诚恳道:“我们一定要打破知识垄断,对最基层的人民群众而言,是扫盲班、识字运动;对已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劳动人民子弟,是通过自主学习实现价值提升。
目前还有种论调是剥夺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子弟受教育的权力,我觉得过于左了,这不就和土改中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一个逻辑么?打破垄断不是靠行政手段强行封杀一批人,而是希望更多的工农群众涌现出来。
劳动人民并不笨,他们只是缺乏学习途径,应该用合适的办法把他们筛选出来,白卷英雄并不光彩……”
总理道:“这事我来牵头,既然历史上是上海做的工作,那还是让上海干,争取春节前截稿!”
中央一直在考虑简化字推广,各方面打算深入探讨一番,还要组建文字改革委员会,但就现在而言,方案现成有,不用再挖空心思胡乱优化,就以1956年版本放出去。
适当讨论走过场也需要,尤其一批旧文科知识分子,积压了一些牢骚,可通过特殊渠道让他们发泄掉,免得形成“右派分子”的罪状:
文字改革吸收他们多参与、多讨论,反正过场走完了,该怎么公布还是中央决定;
积压了那么多历史古籍,可选择24史、《资治通鉴》在内的作品先整理、点校起来;
各种各样的工具书,如《新华字典》、中英、中俄、中德、中日等各国词典应该排上工作日程;
各学科经典著作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的名义推出,什么《理想国》、《政治学》、《国富论》、《社会契约论》都可以着手出版发行。
林冠华认为这些都可以和《毛选》一样,成为简化字的先行代表书籍。
“还有个重大建议是希望在东北多设立几个医学院、护士学校,军医和卫生院培养也要跟上……”
林冠华叹了口气,“一旦开战,必然有大量伤病员,在朝鲜不可能得到救治,指望朝鲜老乡也不现实,还得回国抢救。目前药已有解决办法,医疗器械、手术器材有路子逐步添加,唯独人手只能紧急培养。
我建议多从日本、德国这里招医学老师,不管什么意识形态,人的器官总归差不多,当然他们主要承担教学任务,尽可能避免外国医生直接接触伤员,以免发生特务渗透!
白求恩大夫为中国革命奉献了很多,但很可惜,当初医、药都缺,很多同志其实可以活下来但还是牺牲了。日、德专家虽然不是共产主义者,但可以想办法让他们为社会主义效力!”
众人皆以为然:抗战缺医少药,很多本来有希望救活的同志就牺牲了,现在条件好了,希望多抢救一些,从总体而言也是后勤的一环!
主席道:“这要迅速落实下去,在东北新建3-4个大型医院,再考虑野战医院的搭建,快速培养医生、护士、卫生员,满足至少10000人的救治需求。药品和所需器材列个清单归小林牵头筹措;人员、场地、教师,由荣臻同志负责;外国专家还是老样子,由克农同志负责甄别、审核。”
主席对这几条意见很重视:简化字、扫盲班、速成班、自学丛书,被他看成是工农群众、革命干部迅速掌握知识的法宝,旧知识分子确实需要改造,但只强调改造旧知识分子,不让劳动人民学习、掌握、运用知识,最终还是一场空。
他私下对其他中央领导说,看一个人立场端正不端正,从建议中就可知端倪:林冠华是标准学院出身,但从不讲按部就班,半点也无论资排辈的意思,反而不断想办法降低知识普及门槛,想从根本上壮大无产阶级力量!
他还指示道:“包括战略部队在内的军队,白天学装备、学战术,晚上要学点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