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转变观念(9月第100张月票加更)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113章:转变观念(9月第100张月票加更)

“父亲,今日上海花价与纱价又落了半成,布价跌了8%,有三家同业已停业了,说在清点资产准备实行公私合营。”

香港纱厂董事长王启宇点点头表示有数了。他本是宁波人,少时到上海,肄业于圣约翰大学,后创设达丰染织厂,生意日渐兴隆。

1920年和1925年,他又募集资金,创设25000纱锭的振泰纱厂和12500纱锭的宝兴纱厂,与达丰结成纺织印染联合企业。抗战爆发后,宝兴厂毁于战火,达丰振泰相继停产。经百计安排,或转移租界,或分散外迁,1942年成立泰山纺织公司,在常熟分设纱厂,以避日方统制。

抗战胜利后,各厂陆续恢复。他向瑞士订购3万枚纱锭,因国党限制进口便改运香港,成立了香港纱厂。

虽然最近一直都在香港,但无时无刻不在关注大陆局面。

他追问道:“工人有没有不安定的?”

“工厂情况大体尚可,工人们有些去踏洋车了……”

次子王统元口里的洋车,不是黄包车,更不是自行车,而是缝纫机!

自林冠华大力向上海销售的确良后,第一个改观的是棉纺织业,第二个改观的是便是服装业。

大批市民拿着新买的的确良做新衣服,裁缝师傅总归有限,一下子哪忙得过来?

有头脑的几家服装店立即抓住机会,购置新出品的缝纫机用于服装定制:速度快、针脚细密,可批量化作业……1

虽然购入缝纫机要花钱,但作为耐用品,成本能长期摊销,更重要的是,现在大家都想做新衣服,不趁机拉住客户,只怕后续就赶不上趟,谁家天天做衣服?

为了抢生意,服装界也开始内卷,甚至出现了把电灯接到40瓦,24小时小连夜开工的场面。

与的确良畅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棉花、棉纱、棉布产业迅速遇冷,价格下落,连带各纱厂/纺织厂生意也清淡下来,规模小点的企业已抵挡不住压力,准备关门歇业。

但关门并不是一关就能了之。

工人辞退赔偿、账目清理乃至税款结算都非常麻烦,聪明人就选择公私合营,一旦被受理,这些麻烦事都可在公私合营中得到解决。虽然公私合营不是你想批准就批准,但连申请都不交,政府绝不会主动介入,毕竟排队人那么多。

中国棉纺织业比起世界大国在技术上有一定差距,但就规模而言,有非常庞大的产能,每月需消耗9700万斤原棉,在远东独一份。如此庞大的生产能力迫使中国需要不断进口原料,印度棉花、美国棉花都是进口的大宗物资,每年要消耗不少外汇。

特别是48-49年全国内战加剧,广袤的农村无法再给上海供应原料时,这种需求脱节就更厉害,连堆积长达四五年,丝毛长短并不符合订货规定,甚至经常夹杂垃圾的美国存棉居然也能卖出好价钱。

工厂还不能不买,不买,机器就没法开动,只能等着关门,那就是更大的亏损。

上海周围的良田,在经济利益驱使下,纷纷改稻为棉,1949年种一亩稻仅能收350斤谷,而如果种一亩美棉,可换到600多斤米;长三角解放后,为满足棉花供应,当地政府也在想办法拓展棉田,并未改变这个趋势。

林冠华认为该项策略不经济,中国棉花没有任何产业优势,价格也远高于国际市场。与其绞尽脑汁提高棉花产量,想办法与粮田争夺田地把棉价压下来,还不如釜底抽薪,直接用涤纶压制棉花需求。1

我改变不了原料供应,难道还改变不了用户需求?

新策略得到了基本成功。

的确良4月上旬输入后,上海自外地调入棉花的势头就被有效打断;7

中旬扩大销售后,东北棉布、棉纱调入上海的行动同步停止;

下旬进一步扩大销售后,上海棉布、棉纱向外地销售的势头也被遏制了,因为外地也开始流行的确良,不再大规模需要上海棉产品。偏僻农村或许还要棉布,但需求量不大。

与去年陈大掌柜赴上海打经济战役还不一样,不是政府抛售而跌价,是市场需求缩减而导致跌价。

虽然中间夹杂着进口棉花减少、苏联棉布棉纱交易终止等缓和供应缺口、恢复供需平衡等办法,但从整体而言,需求下跌依然大于供应下跌,整个棉纺织工业供需从偏紧走向平衡,再从平衡走向微弱过剩。

中财委估算,6月份全国纺织业原棉需求量只需要8000万斤/月,到8月份有可能进一步下降到6400万以内。

全国迹象可能还不明显,但上海是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地方,立即感受到有关动荡,最要命的是,供应上海的的确良布还在源源不断地涌入,毫无中止或滞销迹象,甚至价格比一个月前还降低了7%!

涤纶顶替棉布的局面不是短期冲击,而是长期替代!

“父亲,现在只能痛下决心了,我看了公告,从今天开始,人民银行将利率降低到年化68%,有小道消息说下个月还要降低,因为胜利公债的价格最近也出现下跌……”

1分胜利公债中包含了4尺细白布、16斤煤炭以及青霉素,现在棉布下跌、煤炭价格也下跌(天暖后本来价格就会惯性下跌,政府又开始大力推广蜂窝煤,所以下落也很明显)、青霉素更不用说,一直都在跌。

这三个组成物下跌,必然带动以实物为基数的胜利折实公债价格下跌,反映在市场上就是物价稳定。

王启宇沉吟道:“政府对此什么意见?”

“政府还是老意见,希望物价稳中有降,棉纱、棉布虽然跌了,造成局部歇业,但对整个大局有利,政府乐见其成,很多纺织工也有产业安排,比如去做洋车工……当然,很多同业很恼火,但恼火也没办法,胳膊拧不过大腿嘛。”

恼火当然可以理解,很多工厂主经营的款子纯系贷款而来,别说价格下跌,哪怕不涨都是在亏钱,但这话又不能明着说,因为囤积居奇一贯是政府所反对的,多少人因投机倒把被搞得灰头土脸?

就算不投机倒把,只依照惯例多弄原料来囤积,也会遭受形势压制。春夏之交很多人要做新衣服,现在倒好,衣服是有了,风头全被的确良抢去了。屯着的货变成了不断下跌的定时炸弹,每天都让人煎熬。

“政府真有这么多外汇可以进口的确良么?”

“有!码头上外国轮船源源不断地来,英国人说他们的账都很清爽,没有拖欠,主要现在汽油进口花费的外汇少了。”

王启宇很诧异:“汽油不进口了么?”

“咦,报纸不是介绍东北发现了油田,一个月能产5-6万吨原油,产量还蛮可观,我猜过几年没准都可以自给自足,不用进口了;青霉素也国产化了,不用进口甚至可以出口,这不就把外汇省下来了么?”

王统元仿佛知道他在想什么,压低声音道:“现在只有一个漏洞可以钻,就是把手里的库存回售给政府。因为折实公债有条原则,能按实物配比换成公债份额,不足部分可以用人民币顶替,一下子就能把库存按较高的价格套现为公债。

公债中的棉布是过去一周的全国平均价,比上海市价还高2-3个点,好些同业在如此沽出,再把沽出获得的公债拿去银行、钱庄贴现再放贷,如果下个月再降息,那放贷完全有利可图,毕竟差额会越来越大……”

这漏洞中财委完全知道,却故意不去捅破或弥补。

一来,实物认购可冲抵公债是当初就定下来的策略,政府不能出尔反尔;

二来,为保证军需和供给制单位,政府有棉布采购需求,与其到外面买提升物价,还不如敞开回收把货接下来。

陈大掌柜说过俏皮话:“你去大批量收购,那价格就高的不得了,只有摆出爱要不要的样子,市场才会把正常价给你……”

王启宇下定了决心:“明天你去找政府报备,就说我们也同意公私合营、兼并重组,请政府派员清点;那些积压的棉纱、布,你想办法尽快抛掉,然后存银行。”

“不走套利?”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