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潜移默化的时代洪流(下)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119章:潜移默化的时代洪流(下)

北京医院,注射室。

护士熟练地拾掇好针头,又从被蒸馏水充分溶解的药瓶中汲取了药水,然后找准部位扎了进去。

因为疼痛,林徽因下意识皱起下眉头,但忍一忍就过去。果不其然,一会儿护士交代道:“这两天稍微注意下,如果臀部有肿块,用热毛巾敷开。”

自林冠华推荐联合疗法,并点名北京医院后的第二天,梁思成便陪她来北京医院检查。

医院里人头攒动,到处都是接受治疗的病人,很多甚至还是梁、陈的熟人。医生经过仔细检查,确认林徽因的肺结核也在可治疗范围内,但因长期患病,近两年又不断劳累中,所以林徽因状态不太好,需接受至少3个疗程联合疗法,价钱也比别人要高一些。

梁、林夫妇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接受了治疗。在此之前,也有其他医生信誓旦旦说可以治疗,结果却不了了之,使他们这一次并未抱太高期望。

出乎意料的是,两个疗程下来,林徽因的病情减轻很多,甚至久违的红润也开始出现在脸上,虽还未彻底根治,但她自己感觉好了很多,不但咳嗽大为减少,连喘息、虚弱的场面也大大优化。

梁思成每次都陪同而来都觉得奇怪,既然这么忙碌且有效,照理协和医院不可能没动静,问了一圈才知道原委:协和医院因为是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的,参考约翰·霍普金斯医院规格建立,所有套路体系都是美式的,学术规范标准比较高较。

协和医院对学生的要求近乎苛刻,第一年只招了9个人,最终毕业的只有3人,建院后的24年里一共只培养了310个学生。对于一款新药品和新疗法,协和本能地表示怀疑。

但就是这310个学生,有12人成为了建国后各大医院的院长,《中华医学杂志》26个编委中有19人来自协和,1965年当选的9名生物医学院士中,有7名来自协和。

当然,协和也不觉得华北制药会给假药,他们只是需要更多临床数据作为支撑,换言之,必须先对照试验而不是仅凭一些学术文章甚至内部资料就上手治病,甚至为进行对照试验,还必须招募志愿者。

本来协和已是第二批收到药的医院,执行药品对照又耗时1个月;执行新疗法对照还要2个月。当北京医院已如火如荼地开展使用时,协和医院才刚刚完成所有药理流程,最终确信药品有效,联合疗法也相当有效。

中央内部对这种做法颇有微词,认为耽误了时间,属于鸡蛋里面挑骨头,但就林冠华的立场而言,他觉得可以接受。协和与北京医院不一样,后者如果用新疗法出了医疗事故,政府能帮忙解释;协和若是出了事故,会不会被指责为美国人的阴谋?2

在内部会议上他提到了这件事,指出:协和的对照工作和临床试验并不是白做的,可补上这块内容的缺失;同时,利用协和的报告(英文版),还能便利华北制药在南洋地区的推广,是一次严谨的学术背书。

更为重要的是,因为协和与洛克菲勒基金会等美国企业家之间的微妙关系,是不是能通过该渠道,进口些不涉及军备但又属于国内需要的设备,以便打破美国当局的封锁。

这些隐藏在背后的东西,平时可能不经意间被忽略了,一旦联系在一起,林、梁二人便迅速读懂,并由衷感慨林冠华见识的高明。

只不过,最近这段时间还有更值得玩味的东西在等着他们。

林徽因不止一次地在医院看到,一些看起来就像是女性干部的人物,会偷偷摸摸走到一个小窗口,一边把纸条递进去,一边用神秘兮兮的语气低声道:“我要一点那个!”

窗口发药的人心领神会,递出用牛皮纸信封包裹的东西,来人看也不看,迅速将其塞入随身携带的公文包,迅速转身离去,前前后后花费不会超过20秒。她一开始觉得奇怪,是什么药品这么神秘,以至于需要偷偷摸摸买?

她迅速想到了鸦片,以她的阅历,认为只有这玩意才需要如此保密。

后又觉得不像,这可是中央干部定点医院,什么人敢大胆妄为买卖这种东西?她把困惑告诉了丈夫,老实的梁思成还真去窗口问了,结果遭到一顿训斥:“去去去,妇科药品,你一个大男人问这么多干什么?”

碰了钉子的梁思成不疑有他,便劝妻子不要多想。

但林徽因总觉得事情没这么简单,借着最近治疗与护士混熟后,闲聊时不经意道:“窗口那东西,我应该不需要了吧?”

小护士抿着嘴笑了半天,最后道:“林老师,你们知识分子还真是浪漫,您想要也不是不行,去妇产科开个条子,您花钱也可以买。”

林徽因觉察出其中微妙,笑吟吟道:“那我该怎么说呢?怪难为情的……”

“您就说在治疗,怕怀孕影响身体,让大夫开个条子。”

经过一番折腾,梁思成夫妻终于搞到了厚牛皮纸包裹的药,等回家拆开一看,梁大失所望:“还以为是啥呢,这不就是和杜蕾斯一样的避孕套么?至于这么神秘么?真少见多怪!”

林徽因却不然,仔细拆开后审视了一遍,摇头道:“样式一样,东西不一样,品质要好得多,从包装看也不像是进口货。你不觉得最近政策的调子,微微有点不一样么?”

梁思成没太察觉其中微妙,但犯不着在这种小事上和妻子意见不一致,便附和道:“好像是有点……”

实际上,两人根本没意识到:这压根不是细微变化,而是巨大的时代风暴。

延安时期,中央已有相对稳定的根据地,再加全国各地的青年学生投奔延安,男婚女嫁的事有很多苗头甚至出了不少问题。

一开始中央并不太放在心上,直到闹出黄克功事件才意识到大事不好,紧急查漏补缺有了“258团”的规定,但这只堵上了婚恋的缺口,关于怀孕生产的路子却没办法破解。

延安为伴侣关系设定了严格的周末夫妻模式,女性同样被动员为革命战斗员。延安之外情形更为困难。在此情形下,女性一旦怀孕生子,意味着在革命序列中掉队。

最为突出的便属李锐的家庭关系,当时他任中共中央青委宣传部宣传科科长,《解放日报》评论部组长,李妻范元甄被称为延安四美之一,在中央研究院担任干部,要求李锐“一两年内决不干那足以引起孩子危险的玩意”,为此李锐亦曾表示要“下最大决心耐住”,但男女欲求的本性使这层防范很快被冲破。

邓颖超在延安看见范元甄关照的第一句话即是:别有孩子。结果她还是怀孕了,在此情形下,打胎几乎成为本能选择。范元甄经历一轮轮怀孕—打胎—怀孕的循环,在此痛苦中双方感情受到不断损耗。

日后李锐、范元甄这对夫妻反复折腾结婚、离婚、复婚、再离婚,固然与李锐遭遇的政治运动有关,但某种程度上,延安时期的这段特殊经历是最开始的伤疤。

当时着眼于增加根据地人口,中央管辖的女性干部不允许随意流产,要堕胎必须先打报告,经组织审批同意才能执行。有关文献档案记载得很清楚,王实味的前妻刘莹曾剖腹中止妊娠,杨沫亦曾获组织批准刮宫,女演员于蓝在延安曾打过两次胎。

为接受打胎,范元甄甚至不得不排队申请。

丁玲在《三八节有感》中直率地描述了延安女性“厚颜的要求刮子宫,宁肯受一切处分而不得不冒着生命的危险悄悄的去吃着坠胎的药。”

在一般民众眼里,似乎很难理解为什么女干部要堕胎:我们可能养不起,你们又不是养不起!

林冠华却很容易理解:这不就是害怕怀孕生子影响职场生涯的同理么!

避孕套一经生产出来,还没想好如何推广,便成为中央内部那些已婚女性干部的最佳选择,在供给制条件下,华北制药“幸福牌”避孕套,与肥皂、牙膏等一起成为配给品,还是按级别配发的。

在是否要推广这件事上,内部争议非常厉害:女性干部,无论是否已婚已育,都将其看做是保护妇女权益的重要组成部分;男性干部,很多则着眼于风俗、习惯、隐私等等因素,暂时不建议推广。

当然,也没人因为“人多力量大”的观点而不允许生产,甚至反对堕胎,毕竟吃饭问题如此难解决,田亩又已限定在固定范围内,人口是个绕不过去的话题。

与其事后痛苦堕胎,还不如事先做好防范,这对夫妻双方都有利。

以前根据地一直是鼓励生育、壮大人口,现在已拥有全国,人口足够多了,过高的调子和宣传,可酌情降低些——这是林徽因察觉到的改变。

最后双方勉强达成妥协:因避孕套是能出口创汇的物资,在充分满足出口需要的前提下,剩余部分内部消化,以医院而非百货商店的名义传播。

同时,既然能国产化了,那就暂停所有进口货,如城市里的民族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要这些东西,就把幸福牌塞给他们。

这种政策转变是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的,符合林冠华的观点:既不强求多生,也不强求少生,充分尊重家庭选择……

只要华北制药把避孕套产能提上去,一定能带来观念的普及和转变!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