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收破烂
1950年5月9日。
在付出将近1800人伤亡后,解放军完整占领大金门岛,岛上4万余兵力最终宣告投降。
整个金门战役除胡琏率先开溜外,其他只跑了100多个乘坐木船的国军,称得上完完全全的全军覆灭。直到投降那一刻,解放军官兵还能从料罗湾里打捞起凯申油桶来。
这一天也是卫国战争胜利5周年,参加完胜利游行与阅兵后,斯大林感觉有些疲倦,第二天抵达办公室比平时晚了1个多小时,结果发现自己案头上已多了一些卷宗。
快速浏览完后,他招来了贝利亚:“您给的这几份资料都属实么?”
“还需要些时间验证,几个专家大致看了下,认为没太大问题。”贝利亚想了想道,“虽然这些东西的涉及领域基本在民用,但军用方面也可参考,他们正在仔细评估这些学术报告的价值,便于更好地判断美帝国主义的真实水平!”
贝利亚口中提到的资料,是从北美传递而来,来自于贝尔实验室会议的有关完整会议材料。林冠华经过遴选后,特意挑了有关电子管小型化及锗晶体管、新一代电子计算机的有关文章传送给驻苏大使馆,并由中国大使王稼祥亲自交过去。
“我们的同志难道还没取得可验证的成果么?”
贝利亚含糊其辞道:“我们的同志在工厂和工人阶级中比较多,实验室及科学家领域,相对而言要薄弱些,但我们正在努力……我们打算从英、美两端同时下手。”
斯大林没有过于苛责,又问:“内务部关押的德国俘虏,释放了多少?”
贝利亚不知道他到底是什么意思,小心翼翼解释道:“大概近5000人,人作为交换,中国同志给了1000个小型电子管……罗申同志见到了首批抵达中国的战俘,他们预计会充当教官,教育中国军队怎么使用那些缴获的武器……
罗申同志认为,中国同志的现代化战争领悟能力很差,基本上不懂装甲作战,他们理解中的坦克战术,还是上次大战时期,步兵跟在坦克后面突破阵地那一套……甚至虽然有了些新卡车,但能驾驭的人也还很少。
总的来说,中国军队的机械化作战水平连保加利亚也赶不上,与阿尔巴尼亚差不多,可能略强一些……”
苏联对东欧小兄弟的战斗力是有个内部排行的:
第一档:东德;
第二档:匈牙利、捷克;
第三档:波兰、罗马尼亚;
第四档:保加利亚;
第五档:阿尔巴尼亚。
至于南斯拉夫,目前已被斯大林开除出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序列了,但论战斗力,他们认为可排在东德之下,匈牙利和捷克之上,算一档半!1
毕竟,这么多东欧国家里,只有南斯拉夫没靠红军就凭借自身力量独立,正因为铁托如此棘手,所以斯大林虽然看他很不爽,却没动过武力解决的念头——这就是个欧洲马蜂窝!1
本来波兰的水平还可往上再提一提,但华沙起义失败与后续波兰部队的拙劣表现,让苏联人只能将其放在第三档与罗马尼亚并列。
“那您怎么看中国同志送这份情报的用意?”
“我认为中国同志希望更多在技术上获得指导……”
贝利亚解释道,“他们很迫切地希望掌握新知识,同时也没有封锁他们获得的先进装备的意图……除了这份资料,我们的同志还去参观了他们买来的美国护航航母,体验并测试了有关美国护卫舰上的雷达,总的来说都没什么异常,和我们掌握的资料信息差不多。”
苏联人对护卫舰上的轮机、材料都不感兴趣,唯一有兴趣的就是雷达,无论是稍大些的赤子号上的SG水面搜索雷达、SK-2对空搜索雷达和YE归航信标,还是护卫舰上SA-1型雷达,他们都看了个遍。
最后得出结论:无特殊之处,与他们掌握的资料完全一致!
包括朱老总在内,军委很多领导对此都不太高兴,觉得我们要参观苏联的先进武器,苏联人推三阻四不愿意,但他们要看我们的好东西,不由分说就赶过来,实在岂有此理。1
林冠华却赞同给苏联人看,因为他给四四舰队配置的雷达与火控,都是在后端处理方面的变化,从外形来看体察不出来,事先看过最好,能减少麻烦,后续再整就容易多了。
刘鼎也摸透了这个思路,每次改装前都让苏联人使劲参观,等改装完了,不好意思,我们拿去作战/训练了,等回来再看,也不建议苏联人上舰,万一被美国人抓住把柄呢?
贝利亚生怕斯大林不满意,又补充道:“释放出去的战俘我看过名单,军衔最高的只是一名装甲掷弹兵师少校,没什么特别之处,那些罪大恶极的法西斯……”
斯大林摆摆手阻止他继续往下说,而是道:“既然中国同志给了我们需要的重要情报,你们释放战俘的节奏可以适当加快,军衔也可以提高点……卫国战争胜利5年了,长期扣押这批战俘并无太大必要。”
贝利亚想了想道:“我们能不能在其中……”
他没把话说完整,但意思很明确,内务部打算策反一批人,在其中埋下暗桩送到中国去。
在东欧,内务部有很多这样的人员可用,但在中国,因为人种差异实在太大,再加交流困难,要想发展下线很麻烦;虽然一直有苏联专家去中国工作,但大部分人都是短期且在苏联援建企业里工作,看不到什么特别的东西……
斯大林不置可否地点点头,示意贝利亚自己去搞,这种事就不要汇报了。
贝利亚退走后,斯大林又招来米高扬,问道:“1950年度的中苏贸易协定还没有签署么?”
米高扬叹了口气:“是的,还没有,遇到了些问题和阻力。”
“具体是什么呢?”
“中国轻纺工业恢复很快,一方面在迅速完成国有化改造,另一方面在不断迸发出产能来,同时中国还从欧洲、北美进口了一些布料;由此,他们不再需要我们的棉布、棉纱,而这是上一年度双方易货贸易的重点……”
米高扬解释道,“不仅棉布、棉纱不需要,包括火柴、自行车等轻工业产品,中国国内都能提供,暂时也不需要;类似炸药、雷管等普通军事物资,因为中国革命已基本取得胜利,又买了一大堆库存军火和弹药,需求在快速下降。前不久我们收到消息,中国军工体制将调整3个月……”
斯大林的眉头顿时皱了起来:“您的意思是,中国不再需要我们的产品,而我们依然不能缺少他们提供的原料?”
“也不能说完全不需要,比如汽/柴油他们需要,黑铁皮也需要;钢材、汽车、化肥和其他设备同样需要,而且量还不少,只是我们不能敞开供应。”
米高扬看了看斯大林的脸色,发现他并无太多不满意,又大着胆子道,“其实中国同志还想要我们的火箭炮、喷气飞机、坦克和各类工业设备,但是……”
斯大林道:“捷克斯洛伐克和民主德国的同志不是和中国达成了有关协议么?”
“可能还不够。”米高扬决定实话实说,“东欧的同志乐意和中国做生意,但他们只能接受易货贸易,没法给予贷款,大家都缺硬通货;东欧的同志还想要我们的贷款……”
整个社会主义大家庭里,苏联虽是霸主,但既缺设备、又缺资本,对外输出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麻烦,偏偏接受输出的国家,要么是一片废墟,要么本身实力也很薄弱,根本无法给苏联供血。
别看英、法好像衰落了,完全比不上美国,但在资本主义体系之外,实力吊打各国。哪怕区区比利时,钢铁和机械设备产量都能排进去全球前十。苏联既要维持与美国对抗,又要整合这个烂摊子,经常性顾此失彼。
斯大林没接米高扬的茬,自言自语道:“既然中国方面喜欢捡德国破烂,那就多捡些吧。通知捷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国,把他们手里的德式装备全部交给中国,然后准备接收我们的新武器和生产线,其中过程请您和伏罗希洛夫同志协调……这个过程完成前,除此前已达成的协议,暂时不对外输出。”
米高扬有些愕然,但还是习惯性点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