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要货(10月第200月票加更)
《时空电商:1949》帝国狂澜著3355字2022-10-0623:24:10
“安娜,快来看呐,又有新的中国产品到货了!”
随着一声惊喜的叫声,正在莫斯科红星百货商店选购的人群都被惊动了,他们不约而同迈开脚步,向“中国区”货柜走来。
战争已结束整整五年了,但苏联经济状况依然恢复得不够理想,即便在莫斯科、基辅等一些大城市,很多货物尤其民用品依然供应不足,需要凭票购买。
当然,苏联的票证与中国60-70年代那种无所不包的票证还有很大区别,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如粮食、食用油、布匹等,供应比较充足,但超过基本保障程度以上的高档用品就开始需要票证了。
黑面包、白面包肯定不用票,但巧克力奶油蛋糕与鱼子酱一定要票;
普通棉布衣服不要票,但丝绸内衣、真丝领带一定要票;
洗衣洗脸的普通肥皂也不要票,但润肤露、香水、口红等化妆品一定要票;
普通的干酪不用票,但伏特加和高级卷烟一定要票。
凡事总有例外,莫斯科特供商店里,所有东西应有尽有,甚至包括来自于伦敦、巴黎、纽约的好东西,不过能进特供商店的都是高级干部及其家属,普通苏联工农阶级只能望洋兴叹。
1950年春天起,莫斯科百货商店来自于中国的货品慢慢变多,不管他们扮演何种角色,最大好处就是一个:不需要票证!
规模大一点的商店都逐步设立中国区,以提示大家此处不需要票证。
此前中国对苏民用品出口的规模一直不算太大,其中有三个重要原因。
首先是国内通货膨胀严重,民众抢购物资,有限的东西要优先留在国内平抑物价,防止货币暴走,不宜对苏大量出口出;
其次因为中央欠了苏联一大笔钱,所有出口苏联的货物暂时都要不到钱,只能用于冲抵欠债,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对苏出口热情。
就以出口创汇瓷为例,卖给英美,妥妥有美元、英镑收入,卖给苏联只有一张还款凭证。
中央给苏联提供货物收获的是清欠证明,回头给私营企业、公私合营企业却要支付实打实的货币,从现金流角度来说确实也不宜扩大。
最后是出口货物的方式不对,没有效把握商机。
对苏外贸出口的大宗都掌握在贸易部手里,习惯于批量出售,放在欧美就是出售给总代理商,然后通过商业渠道分销;但在苏联没有这样的代理机构,对接的全都是中央贸易部门。
按苏联条块分割、高度计划统一的死板特点,这些货物的分销很成问题,往往不是按市场需求而是按人头、区域分配,这就造成相互调剂困难,有货的地方卖不动,卖得动的地方补不到货,最终成效不好。
当然,最后一条是次要的,前面两条才是主要的。
等国内通货膨胀慢慢降低,人民群众不再拿着货币去追逐市场有限的商品后,对苏大规模出口贸易终于成熟了。而且在林冠华建议下,贸易部会同外交部等机构做了详尽的商业调查与摸底。
比如,苏联确实丝绸售价很高,但如果中国只出口丝绸原料,让苏联自己加工处理不一定好销售,这种出口一定得是优质成品!在这点上,上海受到的熏陶可比莫斯科更时髦,必须出口带有国际风情的真丝内衣。
又比如苏联皮鞋确实价格也很高,但深入调查后发现,那些普通款式的男士正装皮鞋其实没那么紧张,但漂亮的高跟女鞋、各种各样的风情靴子就紧俏得很,一露面就被买走,也要选准路子。
针对此类问题,贸易部特意成立“中苏友谊外贸公司”,专门派员驻扎莫斯科办公,找准需求,负责对苏出口。
国内也不是没有微词,大家觉得好多款式与需求有“小资产阶级情调”之嫌,怕挨批,不敢放手施为。对这种顾虑,做任何思想解释工作,领导开大会小会强调“解放思想”也根本扯不通,最终解决办法非常具有中国特色。
上海、北京等地的画报、杂志,以介绍苏联人民生活为名义,刊载了很多彩色照片,望着别着共青团员勋章、列宁与斯大林头像勋章的苏联姑娘身穿布拉吉(连衣裙)、脚蹬红皮鞋,露出大长腿和丝袜的照片,所谓的“小资产阶级格调”不攻自破。
怎么滴,你还敢攻击全世界社会主义核心堡垒的苏联有小资产阶级?还是说,你的审美底蕴与理论素养已可以指导苏联人民辨别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无产阶级了?
相反,因为有这些引进画刊介绍,今年夏天中国陆续流行起布拉吉来,革命干部们进城后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搞到五彩缤纷、色彩鲜丽的的确良,给妻子或孩子做布拉吉,革命女性也纷纷向苏联女性的审美观看齐,认为那才是无产阶级的潮流。
既然布拉吉可以搞,那其他东西也可以整,由此终于打开路子上道了。
现在,安娜正拿起一件真丝睡衣,在比划是不是适合自己;她的同伴则看上了新到的、款式各异的鞋子……
看了一会后,她们忽然想起还有价格这件事,又小心翼翼翻看价格标签,希望上面的数字不要让人太惊讶。
“199卢布?我没看错吧,同志!”
售货员彬彬有礼地回答:“没有!”
“那它也不需要任何票证,对吧?”
“没错!”
“我就要这个!”安娜生怕售货员反悔,立即从皮夹子里掏出200卢布递了过去,拿了找回的硬币转身就走。
刚走两步又被人叫住了:“等等,同志……”
安娜紧张兮兮地回过头,心里不无懊丧:我就说嘛,真丝内衣不可能又好又便宜的,该死,哪怕让我先穿一天再还也行啊!
售货员没留意她大起大落的心情,笑道:“还有个纸袋和盒子,都是中国同志用于配送睡衣的,麻烦一起收好呦!”
望着那精致的纸袋和印着“中苏友谊万岁”字样的外盒,她感动得连连点头!
年轻姑娘们在选购那些衣服、鞋子、包包,上了年纪的男人则对一瓶瓶透明液体产生了浓厚兴趣,上面有颗硕大的红星,还有鲜明的标识:红星二锅头!并贴心地俄语标注了酒精度,56°。
直觉告诉他们这绝对是高度酒,但很多人没喝过中国酒又不敢冒险,万一口味不行呢?
终于有人按捺不住:不就9卢布一瓶嘛,尝个鲜再说,买!
钱是付了,货还未收稳,“哐啷”一下砸地上就碎了,一股醇香立即飘散出来。
有人瞬间反应过来,大吼道:“酒?”
人群立即开始骚动。
“哪里有酒?”
“亲爱的达瓦里希,你们真的在卖酒么?”
“我要1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