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新思路
《时空电商:1949》帝国狂澜著3444字2022-10-1412:39:56
装备囤积这件事,确实非常考验智慧与工作耐心,当然更考验支付能力。
再大规模引入也不太可能了,目前各国日常德械,能买的基本都买了,就算意大利、法国还有部分没到货,基本已发送出来,准备入库验收了。
唯一存在变数的是德国,阿登纳政府愿意以废钢铁的名义输出军火和各类弹药,但到底有多少,里面是什么,经历过战后如此混乱的局面,他们自己也说不上来,只能含含糊糊打包整体出售。
否则就无法解释克虏伯藏着K5炮管和备用件,波恩当局却一无所知的局面。
清点德国废钢铁会有种开盲盒的快感,事前根本不知道里面能找到些什么,杨永福等人确实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在里面找到过虎式、找到过费迪南、找到过虎王,也找到过犀牛,骡子上的那些长88就是这样搞下来的。
更多的还是设备残骸与半成品。
军委对此专门定了规矩:这批存在极大不确定性的东西暂不列入统计,等整饬完入库后再说。
聂总长道:“只囤积1-5次战役的弹药量肯定不够,因为目前装备升级了很多,火力也强化了不少,弹药量消耗会大规模增加,目前军工局已下达了命令加速生产。
当前的生产重点是各类型弹药,尤其是储存量偏低的弹药,比如中大口径炮弹、40mm博福斯高射炮炮弹等……不过此部分预算已列入今年军费开支,且机器设备也增加过了,前几个月停产时的费用可挪过来,暂时没太多费用需要增加。”
军工体系重组后,新增了很多设备,一方面通过内部挖潜停掉了原先很多装备生产,另一方面又从各工业城市吸收人员加入军工体系,把最好的一部分机械工人给抽走了。要不然,民用工业发展还会更快些。
随着装备增加,汽车运输是很大的问题,中国目前不能生产汽车,全靠进口,依靠突击进口的5.4万辆卡车,再加国内配给,军委能掌握的运输卡车大约在7万辆左右。
这7万辆是比较纯粹的,除特殊型号外,通常只有两种:一种一是GMC十轮大卡;一种是苏式嘎斯51,少量的太脱拉卡车主要配属给重炮兵和油罐车使用。
林冠华认为卡车数量远远不够,还得持续进口:嘎斯51不用说,已向苏联追加了5万辆订单,约定明年6月底前要全部移交;GMC除去美国本土搜罗外,另外就是从外围买,但量能不可能与嘎斯51相提并论。
现在出现了很奇怪的场面,戴姆勒-奔驰公司的人正在株洲汽车厂,帮中方用奔驰汽车生产线,利用GMC十轮大卡的图纸生产配件,同时努力恢复欧宝闪电生产线。
没错,欧宝闪电虽是德国最常见的军车,但作为通用子公司,战后自然被美国人收了回去,不可能再给德国用。
好在战争时期为扩大生产,欧宝闪电全套图纸和工艺流程全都经历过奔驰调教,掌握得滚瓜烂熟,现在拿来重新使用最方便不过,顺带还能那美国人的知识产权卖点钱。
到时候如果美国人真要追究,奔驰手一摊,那是通用(鲁迅)的问题,管我奔驰(周树人)毛事?
后勤运输全靠汽车也不现实,培训汽车兵暂时还跟不上。考虑到距离朝战还有时间,林冠华又给了替补:正三轮将发挥有效作用,帮助军队运载。
训练正三轮可比训练汽车兵简单多了,正常小伙子2天就能掌握。
另外牛牛那1万辆布伦车充分到位后,能干的载具能更多一点,运弹药、运人员、运武器都可以。
聂总长笑道,“各类军械前前后后差不多花了近4美元,小林这渠道出了30%;国库依靠用黄金、外汇储备及胜利公债出了45%;用粮食和其他东西交换承担了25%;目前军火基本没有外债,哦,如果不算IS-3那条线的话。”
关于IS-3全套援建、图纸、授权,苏联人开了很高的价码,1.8亿卢布!
按苏联官方汇率,价值4000多万美元,这肯定偏贵。里面包含东西倒不少,初步清点就有底盘、炮塔、发动机与传动装置、武器4大系统,苏联表示都可以给相应的图纸、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
自然,装甲钢得你们自己想办法了,总不能为了一辆坦克,我还得搞一条特种钢生产线过来吧?
这项目是否引入在内部引发很大争议,有人觉得IS-3已滞后了,这么贵不想要;还有人觉得我们生产的38D体量太小,确实要有个大家伙才行,IS-3还是很合适的。
林冠华觉得只要苏联人肯贷款卖,就要!
从价格来看,1.8亿卢布绝不便宜,但林冠华估算后认为也就是1000多万箱黄桃罐头或30万只手表的事,只要苏联同意贷款,同意中国用轻工业产品慢慢还,都可以接受!
领导们觉得这是个相当鬼才的说法。
1000多万箱罐头啥意思?除那点从后世进口的铁皮,其他都不贵!30万只手表啥概念?林冠华去买,4000万人民币都不用,按2023的行情折算下来等于4套红木家具!
于是一致同意引进,唯一要求是援建的图纸费、顾问费、专家费统统都含在里面,不能另外收钱,毕竟这部分费用是中国用乔五图纸换的,照理要预先剔除,作为补偿,希望苏方多送100辆样车/底盘。
苏联觉得这还价也有道理,基本答应下来,并同意加送50辆库存的IS-3,50辆已安装完行驶系统但没有炮塔和火炮的底盘。
林冠华已想好了,就用这些底盘搭配德国128mm炮,内部名称“8号自行反坦克炮”,放8级房打估计能当远程冷枪小霸王!
聂总长、陈云等人当初也觉得军备很花钱,但最近思路也转变了:只要苏联肯要中国的轻工业品,只要他的需求还是这么大、价格还这么高,交换点军备回来不吃亏,1000多万箱罐头你有啥舍不得的?
T-54坦克苏联不卖是吧?不急,过两年我再和你磨!
听到军备对开支影响不大,朱老总特别欣慰:一方面他联系军委工作,自然希望装备越强大越好,另一方面他作为书记处成员,也不能只要军备不要民生。
不过有些话还是得问得更仔细些:“小林,我看资料上说黄泛区治理一直持续到80年代,你估算3-5年是不是太短了点?”
林冠华解释道:“3-5年可能不一定够,但不用像历史上那样花30年。历史上持续30年的治理,是把一块冲积后的土地重新恢复成城市,那治理难度就大得多,所有建筑物、管道、公路、行政体系、居民点都需要重构,投入不是一丁半点。
我们不需要将其恢复成城市,拿来种田即可……我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就和南泥湾开荒一样,火一烧、土一松,种子一洒,那就可以开垦良田了,但要在南泥湾建设城市,这投入就比较大。”
领导们都经历过南泥湾时期,对这个比方非常容易理解:对嘛,南泥湾推进大生产运动,从烂泥湾变江南也就是3年时间,那会儿还没机械化呢!黄泛区搞他3-5年,来个大变样很有可能!
而且据他们所知,黄河大堤溃坝后的第二年,已有农民跑去花园口附近的沟渠里,利用冲击后的淤泥种田了;就中国这个自然体系,一个地方但凡雨水充沛、天气适宜,很快就能恢复成自然景观。
黄泛区目前是无人区不可怕,只要去建设,他很快就能恢复成良田。
“在恢复生产过程中,不能陷入政治正确而去做花费大、收益小的事。”
林冠华道,“比如什么村村通公路、户户通电这种想法,作为原则来衡量肯定没问题,但实施时一定要权衡。高山峻岭、不适宜生活的村庄,不值得用巨大代价去通公路、通电线,但可以换个思路把人搬出来嘛……”
共产党怕就怕认真二字,但有时候太认真了,容易限于效费比不合适的政治正确,林冠华认为没有必要。
“关于黄泛区国营农场这件事,我考虑是这样,目前帮助建设的军队,将来就地全部转入,另外再安排一批其他地方的退伍军人,整体建设为国营农场职工。
假设有3000万亩,有10-15万人足够了,多了也不经济。”
10万人,那就是人均300亩,15万人就是人均200亩,领导们互相交换了下眼神,觉得确实有机械化大作业的场面了,很符合共产主义集体化大农场的感觉。
而且按林冠华的定义,这10-15万不能全是农场职工,还得包括配套人员;
有商业系统的,考虑如何进行农产品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