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第三支柱(11月第700月票加更)
既然专家们都很有底气地说卖无妨,那老总们就高高兴兴回去了。
聂总长兴致勃勃道:“如果中央也同意,具体能卖多少钱呢?怎么着也得收他几百万美元吧?”
“钱估计够呛,英国人掏不出现金来,自己都拼命出旧货回笼资金呢,换点船没准有戏。"林冠华笑着问萧劲光,"如果换1条怨仇级+1条巨人级,你干么?”
萧劲光忙道:"我肯定干啊,但要看中央同意不同意。现在海军船太多,技术兵种不够,又拼命从陆军拉人头,已有人在背后说我们贪多嚼不烂了,要不是总长帮忙担着压力,估计该轮到我作检讨了..
倘若各国军事家知道打了大胜仗,全歼法国海军主力的中国海军司令员居然前不久差点要做检讨,估计眼镜也得碎成--地,但在中国体制下,这局面很有可能。
毕竟其他国家陆海军并列,海军不鸟陆军的居多,中国海军脱胎于陆军,萧劲光在海军算一路统帅,在陆军时只是兵团司令,这样的兵团司令在陆军有二十几个呢,更别说还有级别更高的六大军区司令员和政委。
朱老总感慨道:"你别说,没深入考察过前,我多少也有这想法,觉得咱们海军船太多、人太少、懂海军的技术人才更少,虽然海军很重要,但一口吃不成个胖子,这么不断砸钱下去,就算国家再有钱也顶不住。更何况咱们还是穷国,各方面都缺钱,老百姓过的都很苦,搞军备还是要立足于自力更生、量力而为...
这段时间军工体系核算改革,我稍微多了解了一些关于军费、后勤、核算的事,就比较赞同买船了。买船真便宜啊,这么大-艘军舰,不说上面各种各样能用的设施,就是拆开当废铁卖,闭着眼睛还能收回小一半钱!
轮到自己造船,你们也看见了,价格居然这么贵!
以前批判造不如买、买不如租是买办思想,但有时候,买装备特别是便宜装备,诱惑很大啊...我和荣臻见了船、见了坦克、见了先进飞机大炮都欢喜地走不动路,
更别说国民党那些买办了!”
光听这些话,以为是没见识的土八路,恰恰相反,总司令是留过洋、见过世面的,是高层中为数不多的留法、留德人士,甚至现在不靠翻译还能和德国专家攀谈几句。
当海军痛击法国舰队,他的感受更胜一筹,毕竟年轻时在法国留学,没少被法国人耀武扬威地欺负过,看到万吨客轮都倾心羡慕,哪里敢想若干年后,居然把当年
羡慕不已的列强海军主力给弄到海底去?
抗战8年虽然战胜了日本,但那说白了叫惨胜,是中国人都不想要第二次这样牺牲巨大的胜利!
可歼灭法国海军主力这样的煌煌大胜,几乎就和吃顿饭这样容易,国际威望迅速提高,这就使他对海军有更深刻的思考。
“当然,我说这句话你们也不能反过来听,认为我只赞同买船,不赞同造船。这是不对的,如果自己不造,那就永远没有学习进步的机会,永远都受制于人,造这24条导弹艇我绝对赞同。
甚至胆子还可以更大一点,假如效果确实好,明年我们就造他48条、96条,进-步降低成本。
导弹艇是这样,坦克肯定也如此,那些38D、IS3坦克我们生产出来肯定比买现成的贵,但如果自己不造,不学习,这价格就永远低不了,永远被别人捏在手里。
人家高兴了卖你一一些,不高兴啥都没有,还得靠小米加步枪。
也不要荣臻做检讨了,这次检讨我来做,把一揽子军工项目都梳理下,全摊开来承认,不要扭扭捏捏不好意思了,更不要做假账。如果总司令不能替下面承担责任、分担压力,还不如回家种田。
林冠华坚持把核算体系做完整,把自我建设、自我发展的费用评估出来,另一层用意也客观评估现阶段大力外购的实惠性。有些东西过了这个村就没那个店的,现在是战后最便宜的时刻,各类二战装备是跳楼价大甩卖。
过了窗口期,先不说后面能不能买到,就算能买,价格也会暴涨。
哪怕现在海军船多人少,装备近乎要多到溢出来,他还是主张多搞装备,实在用不了先封存起来,以后会证明今天的举动并不浪费。
斯大林不理解为什么中国要那么多护航航母,但海军通过台湾战役已明白了,护航航母除军事战斗价值,运输价值同样不容小觑。
以台湾为湾例,燃料基本要靠外界输入,平时可让外国油轮靠岸补给,一打起来,只能自己补充。
假设-一个月消耗20万吨油料,那就足够油轮忙乎了。淮海战役的后勤胜利是靠群众推小推车,以后消耗量大了,再有小推车也不管用。不信,朝鲜战争小推车试试看?没有制空权,连卡车群都不好使!
聂总长道:“为什么是怨仇级和巨人级呢,我以为你会要点不-样的船?甚至还以为你会管罗罗公司要先进的喷气发动机技术。”
林冠华笑笑:”尼恩1/发动机的授权与图纸,我们已有了,只要等Mig-15工厂-建成,马上就可投入生产,他们在技术渊源上完全-致。”
目前罗罗重点交付的是埃文RA.3发动机,同时RA.7发动机也在紧张测试,因为中国订购了大量喷气发动机,比英国空军、海军的订货额高得多,所以中方提出要,罗罗不会不给,但最多也就是交RA.3的图纸。
等图纸拿到,国内工厂建成,别说RA.7,只怕罗-罗连RA.14都量产了,中方--下子就落后2个身段,等能正常生产RA.3时,只怕要落后.....
林冠华认为,目前是喷气发动机进化最快的时候,新设计层出不穷,每隔3-6个月就会有新型号面世,要一份不能马上生产的图纸很容易过时,还不如稍微等等,至少等更成熟点的设计出来再交易。
陈赓汇报了朝鲜动态,苏联正陆续交付Mig-15和配套教练机,饱受Mig-9坑害的朝鲜飞行员试飞后发出"万岁”的欢呼,搞得金同志额为不好意思,让他们抓紧训练、熟悉新飞机。
715打不打不知道,315肯定不打,部队都下乡准备帮老乡干农活去了!最起码,只要今年朝战打不起来,时间就还有。<4
相比之下,军舰技术、性能,更迭速度没这么快,国内要掌握的路程也远得多,买便宜船在10年内都可能是首选。
在喷气发动机领域,林冠华除积极引入英、苏两国产品外,还积极自研,希望能有第三条道路进行探索与均衡。
在Jumo222这个第三帝国遗腹子成功定型并投产后,德国发动机专家深受鼓舞,想方设法把当年很多没干成或干了-半的项目继续捡起来干,中方专家和工程师也迅速把老旧型号重新折腾-遍,加深认识。
比如Me262核心发动机是Jumo004B,10年前生产出来的推力只有8.8KN,使用时间最初有25小时,后因稀有金属短缺,只能维持不到10小时。
中国工程师们拿着图纸练手,靠新材料和部分经验改良,实验车间生产出来的重置版004B发动机不但推力上升到9.4KN,且无故障时间可达100小时以上。
从捷克阿维亚引入的库存中还有Me262的配件,中方在北航厂合成了2架Me-262,多次试飞后效果非常好。
BWM003、HeS-011等几款经典型号也被中国工程师同样拿来练手并搞出了合格产品,重置版效果都超过了当年。
这些东西虽已落后于时代,但对中国而言是非常重大的进步,Mig-15发动机流水线落地后还不是要靠中国技师和工人去生产?在沈飞流水线还未建成前,先用德国型号联手,保持手感、锻炼队伍、培养技术工人不失为好办法。
到时候沈飞竣工后,直接从北航厂把技师和熟练工人抽调过去,能迅速形成生产力。
更重要的是,在容克斯专家与工程师大规模来华,特别东德把残破生产设备全部输出后,某种程度上建立德国风格的航发生产线也成为可能,能使中国国产航发
(喷气)的技术储备达到1943-1944年代的水平。
最新纳入重置序列的发动机是Jumo012,设计推力可达24.5KN,当初作为大型轰炸机的动力,但还没来得及成熟,第三帝国就崩盘了,这款掌握起来难度稍微有一点,但处于跳-跳够得着的地步,算小步快跑的助推器。
第三帝国的遗产确实非常丰富,即便美、苏已折腾了许久,仍有多套德国遗留喷气发动机图纸或开发资料保留下来,比较典型的有4类:
一是在BMW003基础上研制33.83KN的BMW018涡喷发动机;
二是利用BMW018的技术成果,研发5400匹马力的大型涡桨发动机--BMW028;
三是基于亨克尔的HeS-011发动机(Ta-183的核心发动机)的021涡浆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