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大进大出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61章:大进大出

关于林冠华提到的,新中国经济困境不在生产端,而在需求端,特别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端,中央--开始也持怀疑态度,毕竟新中国一穷二白,生产力严重低下,怎能说不是生产端问题呢?

但当林冠华利用时空门]开启源源不断的物资供应,领导们就懂他说的需求端问题在哪里了。

比如自行车,国产10万辆的产能确实少,确实不发达,可这不是关键问题,只要有需求,林冠华完全可通过后世弄来更多、更好的东西来,哪怕卖150元照样有得赚。

问题是,10万辆在市场上卖不完!

是的,你没看错,新中国当下的民间需求消化不完这10万辆,因为大家没钱。

现在连政府干部都没有工资,哪来的余钱买自行车?国内真正有钱买的只有两批人。

一批是中高级知识分子,比如研究所干部、大学教师,另外包括来华工作的专家,比如好多德国专家就买了28寸代步,28寸相当于中国人其实略显偏大,但对德国人的体格却正好。

另-批就是工商业者和自由职业者,工商业者收入高容易理解,很多表演戏剧、京剧的演员其实收入也不菲,比如梅兰芳的工资2000多-一个月,关肃霜的工资可超过3000元。

遗憾的是,不论怎么衡量,这两个群体都不大,且很多人其实已有自行车了!

生产最后确实保质保量到了10万辆,但能在市场上自由卖出去的只有6万多,还有三万多辆,近三分之一的产品最后由政府出钱买走,大头拨给战略兵团充当交通工具,还有部分用于公家单位日常办公使用,比如城市公安局、邮电局等单位的业务需要。

即便如此,在1951年下达的指令中,自行车/三轮车不是缩小生产,而是继续扩大规模,要求达到30万辆以上。

产能上去后成本肯定会降低,但价格要求继续保持150元标准,对降低成本的部分采用加量不加价的优惠方式销售,如增加车铃、车筐、车锁、打气筒等配件。

今年30万能卖完么?

大家信心不足,甚至好些人觉得能卖掉10万辆就算非常不错,但就算市场需求再不足,也得把这30万辆产能给消化掉。

如果自行车消化不掉,那自行车厂,再后面的钢铁厂、橡胶厂、机械厂都会面临运作问题。

只有让厂子转起来,才能给工人发工资,然后才能让他们用工资去购买其他工厂生产出来的商品,争取扩大内部循环。

林冠华的估计比大多数人更乐观,他认为随着外国专家增加,本国知识分子工资关系进一步理顺,今年销售出12-14万辆基本有希望,比如今年春节期间的销售情况就超过以往任何时期,达到了15000辆,全年均衡下来数量会比较可观。

苏联那叫生产端有问题,老百姓捏着票子花不出去,中国老百姓在货币稳定后,根本没这么多钱可花,以往看到的市场抢购、物资紧缺,那是因通货膨胀太过厉害而导致老百姓变相用物资储备起来。

等货币基本稳定后,物资短缺很快好转,现在银行存款节节攀升就是明证。

毕竟中国人的习惯是勤俭持家、留有余地,银行里没有存款,吃光用光并不符合文化特性。

本来全国民工预计1500-2000万,原定春节前结束结算,让大家过个好年,但想来干活的人实在太多,时间不断延长,最后一直拖到3月份,很多关键项目甚至连过年都没有放假,持续展开施工。

比如成渝铁路修筑工程,西南局组织了17万民工连续施工,正月初一发动大会战,当天架设了5公里铁轨;

比如陇海线天水兰州铁路段,西北局动员了24万民工与部队参与建设,要求确保1952年元旦前通车;

类似于宝成铁路、鹰厦铁路、各大港口等全国重点项目,都动员了少则数万,多则10余万甚至20余万劳动力高强度参与,结果造成大量的费用开支,平均每个月800多万人劳动力,就算按18元的成本计算也将近6亿,且这6亿都计算在1951年财政收支上。

毕竟地方上没什么钱,能维持自我运转就非常不错了,这些重点项目全靠中央投钱。

会议讨论今年财政收支与赤字情况时,薄-波代表财政部考虑130-140亿收入,并力争实现当年收支平衡,林冠华给的建议则非常宏大,建议实现175亿收入,196亿支出,将赤字率从7%进一步提高到12%,同时确保核心通货膨胀水平不超不过4%。

支出这件事大家先不讨论,因为想花钱怎么样都能找得到途径,额外多增加的30多亿收入让大家都很好奇,想知道怎么来。林冠华也没说要加税,甚至认为还可适当减税,把部分税收额不大的税种关停并转,减少收税成本。

“增加收入按40亿计算,拟考虑如下分解:

第一,扩大投入后产品增加,有关企业税收同比例增加5亿;

第二,扩大后国企利润规模边际增加,有关收入可考虑增加5亿;

第三,净增加25亿国内公债;

第四,净增加2亿美元债,计5亿人民币..

如此分解后,大家对数字测算怀疑不大,支出增加、产品生产规模扩大后,确实税收、利润增加10亿可以实现,争论焦点是赤字率和庞大的债务群是否可持续,这让大家心里打鼓。

毕竟他们传统观念和实践都尽可能量入为出,持续借债,扩大赤字,让人感觉是种风险,虽然支持者也有,相对而言人数很少。

“在支出领域考虑增加60亿,但这60亿不能都是投资与项目建设,还得进入消费领域...

林冠华解释道,"我的想法是,中央尽快结束供给制,落实工资制,把钱发到干部手中,让他们自己选购物品,提高市场活跃度。

目前财政供养的人员及其家属已近上千万,长期维持供给制使市场缺乏稳定的消费阶层,也扭曲了供给关系,建议把这部分购买力给释放出来。”

在场都是中财委中高级干部,不用多解释就恍然大悟:把钱发给民工和把钱发给干部,套路其实差不多,就是国家发钱,鼓励基层去消费然后再把产业带起来。

就目前这格局,继续实行供给制,那绝不可能给干部配自行车,更不可能配手表,一旦有了工资,别说买自行车,配手表完全可能。

落实工资制除理顺行政体系和市场消费者群体外,最大的好处是可以稳定人心。

目前事业单位、大型国企、院校等知识分子扎堆或经营管理干部较多的地方已实现了工资制,而负责管理的行政部门干部却还执行供给制,这会造成很多人心里不平衡。

高级干部大体能公正、公允地看待问题,但不能要求每个干部都具备这种品行,相反,眼红嫉妒却是人之常情。时间越久,这种裂痕与伤害就越大。

为什么建国初期党政干部群体对知识分子那么不友好?就与这种局面密不可分。

当教育部下属的某大学教授-一个月收入300、400甚至500元,可以下馆子、买进口面料西装乃至配备手表、收音机,享用沙发时,分管高校的教育部某处长、某司长却只有寥寥无几的津贴,身上还穿着补丁摞补丁的衣服。①

当他们一起开会,领导畅谈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提高知识分子待遇的话,能不让人怒火中烧?

共产党员确实吃苦在先、享受在后,干部待遇目前已确实已超过了普通农民,但人性非常复杂,当干部尤其还是有--定职权、冒着枪林弹雨做过贡献的干部,他是不会甘心与普通农民比的,必然眼睛向上,这一点就连主席的威望都压不下去!

更别说,这些不拿工资的干部还管着财政、管着项目、管着人事与组织、管着别人的工资与税收,对所有局面了如指掌,你让他克制、让他内敛、让他忍耐,几个月、1-2年勉强还能答应,时间再长就一定受不了。

共产党员毕竟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不是机器人!

历史上一解放,知识分子就是高工资待遇,而国家干部直到1955年才完成工资制改革,这6年积累的矛盾在反右、反资产阶级自由化时就爆发出来了。

当然学马列的革命干部不会抓住工资高做文章,工资毕竟是组织核定给知识分子的,他们能做文章的就是批判资产阶级作风、享乐主义、右派分子等政治毛病,乃至于吹毛求疵、上纲上线。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