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四冲程
转移支付四个字,说出来简单,但要把其中道理讲深、讲透、讲细致,其实是件很难的事。
开弓没有回头箭,把钱发下去容易,把钱再搞上来就麻烦了,中央非常慎重,开了好几次会议讨论。
邓子恢看到的只是内部讨论稿而不是成,真正的成稿远比讨论稿那三言两语要复杂得多,但讨论时不能说太细,只能以抽象概括来替代。毕竟,经济学就是一门抽象太多的学科。
林冠华在复兴工程会议上,做了专门解释。
目前国民经济已度过恢复阶段,除农业尚未恢复到历史最高峰外,其他工业产能,今年过完大致都能持平或超过历史峰值。
随着工业产能恢复到民国鼎盛时期,大家越发看出问题所在:消费需求不足,确切地说,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不足。
陈大掌柜做了补充:“8—9两个月,中央财政正式把工资发了下去,99.99%的同志已领到有关工资,相比执行供给制,每个月大概多支出1个多亿,另外还有工勤编制岗位尚未处理到位,预计全年预计要多支出8个亿。
根据我们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城市的调查,这两个月领到工资的同志,80%已花下去了,另外20%可能是储蓄或接济给了老家,总体而言,天致符合预期。”
工资制落实后,工勤岗位如何处理是比较棘手的事,全保留负担太大、全清退不近人情,最终只能总理挂师,有步骤、有策略地安抚并解决。
以前供给制时,每个月理发2次,机关都有专门理发师,算配套服务,不管你剪不剪头发,都给你2次机会。这发了工资自然不能再设岗位,有需要你可以去社会上理嘛。
但简单把理发师推向社会并不妥,好多人从未做过生意,中央后勤机关得把人全聚集起来,先培训下怎么做生意,怎么当个体户,然后才把人放出去。
食堂工勤也如此,以往一天三顿都在单位解决,偶尔还得配合夜宵,现在理论上只提供一顿工作餐,所需人员肯定减少。
马上削减也不妥,后勤机构只能继续裱糊,一方面把人往高等院校、新办企业塞一点,大学在扩招,企业在扩容,需要更多食堂人员;另一方面把供给制食堂改为机关食堂,适当供应些日常伙食。
毕竟中央部委的干部除拖家带口外还有大量单身汉,让他们自己做菜做饭不现实,能在单位食堂吃点就吃点。
这都还好办,真正难办的是就业编制卡住了。
以往某局长、某处长老家的妻子过来,部委办局肯定尽可能安排家属工作,最常见就往后勤系统塞,供给制下多几张嘴而已。现在后勤系统本身往外裁人,怎么可能再接收?
再接收可不是小事,要进干部编制,若干年后能享受一系列退休待遇。
还得有人牵头想办法干这些事,妥善安置。
林冠华为什么对当部长敬而远之?因为他很清楚,当了部长,他就是部里的一号首长,就要管这些鸡零狗碎、吃喝拉撒,他自已方没有能力处理,别说他没能力,好多老资格部长、副部长都很发愁:
工资等级定低了,下面有人哭鼻子;
老婆、小孩没安顿好,下面有人闹情绪;
住房、家具都是现实问题,同样让人不省心。
他一个30出头的年轻人,连婚都没结,哪有本事处理这些错综复杂的事?
最后主席拍板,所有中央工勤、家卷、后勤事务由总理牵头,组织部长饶漱石分管落实,算干部政策一部分。
总理经常指着他们这些部长、副部长笑骂:“你们倒省心,有事往我这一推,又让我给你们擦屁股啊!”
大家就忙不迭说好话:自己能力不足,此事非总理处理协调不可。
京城政坛有俏皮话:总理分管全部工作,副总理主持全部工作,因为总理除直管外交,其他是在干秘书长的活,38个部委有25个捏在中财委手里,那陈云还不是“主持“全部工作?
也就是陈天掌柜和总理私人关系比较好,这么搞没事,历史上这位置一换成高岗就出事。所以林冠华一说组织部不用管劳动部,主席马上调整。
陈大掌柜的补充是个实际注解:中央改供给制为工资制,每个月多支出1亿,这钱不是被藏起来了,而是被人拿去花掉。衣食住行中,对食的一项没有显著上升,但其他几项尤其生活资料消耗比较大。
手表、座钟、自行车、缝纫机的月度销量很明显都上升了,好多百货商店都知道干部们有了工资在买买买呢,这些玩意基本是国营企业生产出来的,发100元工资能通过税收和国企利润收回来不少,各企业、各商业的工作人员也都有饭吃。
林冠华走到白板前画了两张图,解释道:“经济要发展,一方面是产能,一方面是需求……我们目前能销售的市场人口很多,但需求不大,苏东是最大的市场。
但苏东市场贸易有很大风险,回流不对等,出去是消费品,回来却是生产资料!越出口,越饥渴!
出去100万吨葵花籽,回来10万吨钢材机器,推动咱继续出口,长期积累下去,总有一天得爆炸!”
书记处忧心烛:苏东才几亿人啊,中国人口可有6亿呢,如让中国达到东德的生产力水平,毫不吹牛地说,就是苏东人民天天游戏玩耍看电影,啥活也不干,中国人民都能养活他们。可苏东能让中国养么?想想就心慌!
“我们能不能进口苏东消费品呢?理论上能,实际不能。”林冠华道,“因为消费品总体上他们也短缺,没那么大能力满足我们,正因为他们消费品短缺,所以才愿意出口设备换取我们的消费品……”
东德确实也想过出口手表、照相机、化纤给中国,但北京最后没要。因为林冠华手里有的是这些玩意,之所以国内销量受限,主要是卖不出去而不是供应不足。比如化纤面料,林冠华随便给国内提供上方吨,若非顾及国内纺织工业的工人,他可以包圆。
又如医药产品,华北制药其实完全可用后世产品包圆,为什么还要自已生产呢,主要是为了就业岗位和自身技术发展。
“要减少生产资料进口与消费品出口剪刀差,可从两个方向入手。一是咱们彻底躺平,放弃工业化努力,你都没产能了,自然谈不上剪刀差,但这条路是亡国灭种的路,万万走不得。
二是想办法开拓新消费市场,承接生产力。”林冠华划了三个箭头,“可以出口欧美,可以出口东南亚,可以本国消化,其中,又以本国消化最为稳定。”
东南亚与中国联系紧密,华侨众多,具有出口市场的天然优越性,且东南亚产能不足,技术低下,便利中国出口,但不可忽视东南亚本身是帝国主义的倾销市场,小卖人家不管,大卖的话,信不信欧美马上翻脸?
所以要一边做好打仗争夺市场的准备,一边小心翼翼试探,尽可能在不触怒欧美的前提下往东南亚多卖一点。
出口欧美,技术难度比较高,层次低的东西人家不稀罕,稍微有点技术的东西,中国没成本优势,搞出口很难。真正目前能出口的,要么是药品等高技术产品,要么是猪鬃这种特色产品,大路货比如钢铁、汽车根本没人要。
为啥?中国钢铁成本比欧美、日本都高,汽车更不用说,株洲厂平均工资只是美国7%,生产同类型十轮大卡比美国同行的成本反过来高40%。这还是德国专家指导又指导的结果,完全靠中国自己干,没准超60%甚至80%都可能。
中国工人一年人均产多少车,美国工人一年人均产多少呐?光工资低没用,还得看人均劳效!
所以要用配额、外汇、高关税把外国商品想方设法拦在外面,如果生意那么好做,《中美友好通商条约》为什么不爽快认了?自由贸易、自由来往、自由航海,多通气呐!
不肯爽快认就因为中国不敢,至少目前不敢。
“本国消化就面临一个关键问题,谁买单?”
林冠华叹息道,“如果政府、军队不肯接受比国际市场价格高40%的十轮大卡,那株洲厂就破产了,他们一破产,财政收入就更困难。
现在只能政府咬牙出钱购买,去借钱、去骗钱买,帮助株洲厂提高产能、降低成本,撑到他能公平参与国际竞争那一天,顺带保住财政收入。
400万成本一条导弹艇,贵不贵?鬼得离谱!但若不造400万的导弹艇,就没机会造300万的第二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