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白条(12月第800月票加更)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183章:白条(12月第800月票加更)

中央不明白特种卢布不能说消息闭塞,因为这名字在4个多月当中换了3次。

亚洲美元在7月下旬因中国暴揍联合国军而全球走红后,苏联按不住,仿效该系统推出社会主义美义元,设计方式、风格乃至年利率完全一样:5%的苏联美元国债,发行仅一个多月,社会主义美元被喊停,因为南斯拉夫发出嘲笑:

你们天天指责我们走资本主义道路,开除出社会主义阵营,自已却搞社会主义美元。美元在苏联都能算社会主义了,就我们南斯拉夫是资本主义是吧?

这让斯大林面子挂不住,最后从善如流地改为金卢布。

金卢布照理说比社会主义美元还坚挺,因为国债兑换为美元是苏联的义务,美元兑换为黄金是美联储的义务。现在金卢布都能直接换黄金,不比美元国债更好?

经互会体系内开始推广,并尝试用这个与西欧交易。

财政和金融专家本来和斯大林保证,大部分时间金卢布都可以交易,一年实际兑换为黄金不会超过20吨。考虑到苏联每年黄金储备量增长100吨,斯大林觉得每年出20吨可以接受金卢布闪亮登场,无缝置换了社会主义美元。

但在苏联体系里,用金卢布、发金卢布、兑金卢布不是一个机构,甚至不是3个机构,财政、计委、各工业部门、军方、内务部、贸易体系乃至外交系统全掺和在里面。

苏联没有总理分管全部工作、副总理“主持“全部工作的套路,大家各管一摊,斯大林同志倒是一言九鼎,可他又忙不过来。

要用打报告就行。除此之外,东欧小兄弟也可以用,规定他们向苏联采购经互会物资时,对易货贸易差额部分须用金卢布补充,如果没有金卢布,就用黄金弥补。

设计思路不能说错,问题苏联问东欧小兄弟买东西,只要印印印就可,手脚大方得很,东欧问苏联买东西,好多不在金卢布运用范围内,这就使他们积揽了一大批金卢布而花不出去。

东欧既买不到需要的苏联货,又不敢找莫斯科要黄金,国际收支搞了一堆金卢布,报表很好看,现金流很惨淡。

瑞士银行家出主意:要不你把金卢布卖给我,我去找莫斯科换黄金?当然,既然你卖给我,那就要贴现,我得收手续费,你不能让银行家白打工吧?

东欧觉得4%贴现率可以接受,先拿钱再说,瑞士人会给瑞士法郎和美元,好歹也是硬通货。

瑞士银行家成群结队拿聚合后的金卢布去找莫斯科换黄金,莫斯科当初为对付金卢布兑现,制定了很高的临界门槛:10万益司起步(近3吨)。

哪晓得瑞士人直接掏出40万益司金卢布,苏联财政官员硬着头皮换了。

银行家们拿到黄金屁颠颠再去找东欧,于是场面热闹了,9月换了40万,10月换了110万,11月换了200万。三个月下来,100多吨黄金被搞走了,大大超越当初说的每年20吨指标。

贝利亚紧急介入,认为这些都是反革命,故意放任苏联黄金进入资本主义体系,造成国有资产重大流失,必须从重从快处理。11月底,34个涉及此事的中央干部和金融体系高层以“托派金融恐怖主义“的名头被集体枪决。

12月初,莫斯科发文,将金卢布兑换临界值从10万司提高到3000万益司(900吨),这几乎是没人能达到的门槛,相当于废止了黄金兑换,后来干脆明令禁止兑换,直接将名称变为特种卢布莫斯科以为能打击投机倒把的资本主义金融家,迫使他们把金卢布砸在手里,哪晓得瑞士人早有预期,和东欧明白说好兑换成功才给美元。

禁止兑换这一手压根没冻住瑞士人,反而把东欧手里的金卢布给冻结了。

东欧难道不能和瑞士翻脸么?

开玩笑,东欧与资本主义进出口生意,没瑞士人帮忙,根本润滑不动。希特勒都不敢对瑞士银行体系下手,你算老几,敢对瑞士下手?能摧毁瑞士金融体系的只有瑞士自己,东欧手里的金卢布变成了特种卢布,就这么剩了下来。

大家心里慌啊,特种卢布背后是托派金融恐怖主义,这条罪名已咬死了,人都死了,翻案是不可能翻案的,万一哪一天斯大林同志不高兴,直接宣布作废怎么办?那不急得跳脚?

你敢和斯大林同志叫板么?你不要命了?

最后还是捷克胆子大,说要不找中国吧,北京敢搞亚洲美元,估计不怕斯大林同志。东欧几个财政部长、副总理深以为然,呼啦一下全来了北京,反正不管要不要,先从中国买橡胶、手表、药品再说。

总理和陈大掌柜接洽后也感觉棘手,特种卢布不是几千万,加起来合计8个多亿!这8个多亿填进去,今年中国对苏贸易差额不但一下子填平,甚至还要让苏联倒欠3个多亿,紧急联系米高扬,后者同意用特种卢布冲抵,但和王稼祥坦白,希望中国今年最多抵3个亿,不要让苏联倒欠。

王稼祥完全理解,毕竟米高扬最近日子不太好过,或多或少传出有清洗他的风声,现在他战战蔬蔬过日子,咱不能把人逼上绝路。

总理和陈大掌柜都认为要团结东欧,尽可能把这8个亿接下来,别的不说,橡胶、手表、药品是能赚好多钱的生意,社会主义小兄弟有困难找北京,说明二当家实力他们是认的,这就是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围绕着剩下的5亿额度,中苏双方展开快速商。

想买大宗物资比如汽油、柴油肯定来不及,计划经济体系下,一年产出多少都有定数,都12月了,谁给你那么大脸,张口要5个亿成品油?

米高扬希望中国买点装备回去,比如坦克、自行火炮啥的,苏联还有好多剩余。问题苏联出售这些价格实在不便宜,更好的装备要么不出售,要么价格离谱。

陈天掌柜点将林冠华,让他想主意,后者很快憨出招数:租赁国营农场、林场。

远东地广人稀,虽然苏联开发了些农场、林场,但受限于劳动力不足,没法干下去。

“闲着也闲着,干脆租给我们算了,正好向苏联同志学习下怎么经营集体农庄、林场,苏联不老说集体农业是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么,我们也别闭门造车,去苏联整吧,签他15—20年的承包合同。

社会主义租给社会主义,不能算走资本主义道路吧?”

米高扬原则上同意,这次他学乘了,先去找马林科夫沟通,后者觉得这路子挺好,租赁又不会让苏维埃少块肉,相反还能把特种卢布给按下去,于是他出面协调,初步获得了斯大林同志认可。

中央觉得林冠华路子可行,这不就相当于将农民转成工人,更好地利用中、苏两国不同的自然票赋么?搞!

于是开始跑马圈地,5亿特种卢布按苏联官方汇率都1亿多美元了,而集体农场一年产出才一点点,就算20年长合同也不值钱,非要按此算,那至少要给3个黄泛区这么大的农场和林地,这好像又太大了点,影响安定团结。

中苏初步达成一致:今年抵扣把账目全清,剩下3个多亿中1个多亿用于农场、林场租赁,差不多折算下来3000万亩;还有2亿用卡车冲抵,当然,新卡车没那么多货,苏联决定给半新不旧的斯蒂庞克US6/7/8/9各型号卡车。

这是美国在二战中援助苏联的卡车,基本都军用,数量庞大,但在苏联已国产大量新卡车后,斯蒂庞克系列就不重要了,也不能老用美国车,那不显得苏维埃工业实力不行。战争结束都多少年了你怎么还用美国卡车?

新车好天家都知道,但等林冠华把剩余的9.1方辆斯蒂庞克卡车一口气谈下来后,军委、中财委全不声,夜里想起就怒不住捶床爆笑。

9.1万辆半新卡车=3700万瓶二锅头,等于407瓶二锅头(到岸成本价273元人民币)换一辆旧卡车,不干么?你傻了吧?

这会工业总监大人又发话了,二锅头有人要,可你们也别往死里整二锅头啊,就不能整点伏特加啥的?又不难!

强然苏联经常会以二手剩货、旧货以次充好,看在这么便宜的份上,天家不计较了,再说人家把破烂全出清了,拾拾摄,不也能整出新玩意么?

由于苏联人拒绝为战时租借的斯蒂庞克卡车付钱,美国政府也不愿意出这笔钱,总找借口拖着,可怜的斯蒂庞克公司除手里一把欠条,已濒临破产。

历史上因朝鲜战争提供了部分订单,还可苟活几天,现在没有需求、没有订单给斯蒂庞克,这家伙已宣布破产清算,林冠华出动白手套去美国把厂子连白条全打包了。

只花了区区1200万美元,全套生产线、技术资料、库存配件、半成品乃至商标都是中国了,还包括那张1.6亿美元,由美国政府见证的白条,就等着清算程序一结束,搬回国变成中国五汽。

没人和白手套抢,因为大家都觉得斯蒂庞克剩余资产不值1200万,通用甚至还想进一步压价收购,斯蒂庞克董事会实在忍无可忍。

白条变现取决于何时、何地、何种途径,看你有没有实力。

没实力捏着只能叫不良资产,有实力那可以玩暴力催收!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