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牵一发动全身
林冠华说完不成,还直接点明是运能制约薄一波和叶季壮都很困惑,回到部里把晚饭匆匆忙忙对付几口,就招来一大批秀才算苏联人能不能完成任务。
自上次林冠华在中财委规划会议上批评下面测算不细致后,现在大家十分谨慎,努力开始全方位计算。
首先,苏联完成这产能绝对没问题,米高扬自己也承认;
其次,西伯利亚铁路运能大家也知道,设计指标8000—9000万吨,目前实际使用不过4000万吨出头。中国所需商品全加起来不过4000万吨出头,还卡在设计能力的范畴内况且,不是所有物资都需要通过西伯利亚铁路或整段西伯利亚铁路运输,比如木材大部分都在远东地带,只需占用远东部分的铁路运输即可。
另外还有很多物资可以走海运,故大家认为直接运能也不存在太大问题。
最后,从时间和比例来看,中国给对方留有余地,完成90%以上交货额就算完成任务。
低于90%的部分,低多少百分点就在实际货款基础上打折,且90%比例可混合使用,只看金额不看货,部分超过100%,部分低于50%,都不算问题。
供货计划给了,10%宽限也给了,总不能无限宽大吧?万一完不成,必要扣罚措施也要有一点,这是确保计划严肃性。
米高扬同志觉得也可接受,换苏联自己的计委可没这么好说话,也就是中国同志比较宽容。
20多个秀才组合起来计算认为,虽然困难不小,但努力下可以完成;就算100%做不到,90%这条宽限大致能实现。
为什么林副主任却一口咬定苏联人完不成?
两人觉得里面肯定有自己不知道的奥秘,第二天顶着黑眼圈来找林冠华。
林冠华道:“明显完不成的任务不可能交给莫斯科,毕竟人家也有计委和各工业部门头头,这方案里最大的风险是什么?没有亢余能力!”
将4000多万吨运输量骤然拉高到8000万,表面看在正常范畴内,实际增长幅度相当吓人,各方面会匹配不了。比如一个人平时都维持低运动量,忽然你拉他去跑10公里越野,那基本就趴下了。
本该循序渐进的,但前面提得慢,后面压力就越大。
“你们再想想看,把运输量提高1倍后,远东需要的人力资源怎么安排?
叶季壮马上道:“劳动效率不变,那也就再.”
忽然他说不下去了,他惊骇地想到,远东劳动力增加没那么容易,如果这么简单,远东难道还会只有这些人?
不光是一般意义上的人口,与产业配套的管理、维修、养护人员都要大规模抽调,更替,这对苏联来说不畜于重大的经济改革。
中国提出的需求相当于新增了一个东欧,在本身劳动力极端紧张前提下,忽然做此种调配,各部门就要打架了。
“他能下决心把重点从东欧调整到远东来么?”
林冠华笑笑:“好呀,调整到远东来,那东欧生意就归我做了
“这话有点难理解。”薄一波道,“你详细说说看?”
“你记得不记得,我们船队想去接大连港、海参崴港的业务,苏联人平时不是很乐意?总找借口拒绝?”
叶季壮点点头:“是呀,是呀,海运系统就很看急,总觉得买回来的船都浪费了。”
“不要着急,明年业务来了,说不定是他求着你做。这里有很多变数,具体怎么计算很难算清楚,特别在历史资料不全的情况下,更难计算。
比如,大连港和中东铁路以前控制在苏联手中,他会优先保证苏联利益,但是
两人恍然大悟。1月1日起,中东铁路、旅大已全部移交给中方,本来说好如果有苏联管理人员自愿留下,中国可无条件接受并原路安置莫斯科做得很绝,以不干扰中国管理、不增加麻烦为由,把人员尽可能撤退,实际在软刁难中国,看我走了你咋办。
最终留下不到5%的管理干部,也不是为帮中国管理,是奉各种各样大人物的命令留下的。
莫斯科倒爷从中国倒腾物资,掏卢布就行,但怎么运回去是件伤脑筋的事,需要海运、铁路等配合,这批实际都是莫斯科倒爷的线人和物流管理。
中财委早有准备,为确保铁路管理水平,从陇海、沪宁杭、京汉铁路等抽调精兵强将去接管,又大规模引入德国铁路工程师,努力提升管理水平。
论对铁路的管理水平,德国人说自己第二,世界上敢称第一的人几乎没有,管理技能超过苏联好几个段位。中国可以学德国,苏联能放下身段学么?
旅顺、天连港的管理也丝毫不难,有比苏联人更熟悉实际情况的管理者一一日本人。
现在日本不再是旅大的主宰,只是中国聘请的顾问,港口日常管理,尤其旅、大港口管理,无论精细化水平还是全面性,日本都吊打苏联。
这能力中国可以学,苏联能学么。
林冠华解释道:“变化是系统工程,刚从劳动力、运能、管理体系、特殊便利等领域谈到了难度。但可以和你们打赌,我提出的需求,苏联人基本会同意,因为我给了很多有利条件,在苏联看来很有诚意。
为有效应对商品数额增加,中方给予4个接收口岸:满洲里、绥芬河、大连、天津。
所有价格都是到岸价,不管你到哪个接收口岸都视为完成,到口岸后,我们按去年平均处理时间卸货,倘若超过平均时间,算我们延误,赔钱。
米高扬考虑后也同意了。
听林冠华说起这,叶季壮就笑容满面。
中方把物资采购价压了好多,虽然批量采购有优势,但压价这么多,米高扬也觉得吃不消,便提出疑问。叶季壮胸有成竹地掏出苏联当初制定的中东铁路运费,综合一起权衡。
米高扬觉像有道理,就没多叽声。
其实此处都是陷阱,苏联利用自已当初掌握中东铁路的优势,定了偏高的运价,比关内平均运价要高25%以上,考虑到东北煤炭资源丰富、铁路网密集,价格本应更低才对。
苏联人就这么定,大连港服务费也如此,既然是你亲自定的价格,那现在不需要你送到腹地,只需要你送到口岸,其他都归我完成,是不是把这笔钱扣除呢?
苏联人无话可说。如果你说扣太多,那前几年你们都这么扣,是不是要把钱还回来一部分?
怎么说都错,不声最好社会主义做生意嘛,最重要的是有依据、有参考,至于是不是合理,那不是局部该考虑的问题。林冠华不相信米高扬不懂,可他一个分管贸易的政治局委员,还能对分管运输的政治局委员指手画脚?
林冠华笑道:“各工业体系盘点后,会和计委拍胸脯我能完成,顺带提些预算需求,扩大规模,这是计划经济的本质扩张需求,但会在整体上加剧苏联内部不平衡
刚才说的有点可能过于复杂,说白了就一句话,越接近设计极限临界点,所需要的做功就越大,所面临的困难也越大。
按热学理论,水从10度变20度,和90度变100度需要的热能一样,实际上能一样么?最后10度最难烧开。
经济计划也一样,越接近极限的设计越难完成,会有各种跑冒滴漏。下面做计划、做规划,我都希望他们不要卡太紧,要适当留有余地。很多时候留余地不是浪费,是关键时刻救命的预备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