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社会主义新动向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1章:社会主义新动向

听说中财委牵头与苏东集团签订了30亿美元进口合同?“主席关切道,“我们有这么多钱支付么?”

其实没这么多,苏联已把特种卢布与人民币汇率调整到10:1了,按该汇率算,也就是20亿美元;如果按我们自己的12:1计算,总计19亿美元。“陈大掌柜解释道,“差不多增长60%左右。苏联这里增长比例更高些,但我觉得可能完不成。

少奇同志笑道:“60%很吓人了。”

“苏联这事不好说,但东欧这里12亿进口要尽可能保证完成,否则他们就没钱买我们的东西。“林冠华解释道,“不算最后那笔8亿特种卢布,去年我们对东欧集团其实全面顺差。”

这听上去非常令人怀疑,但配合时空贸易就显得正常。

1951年,中国往东欧出口价值最大的并不是农产品,而是药品,高达2.5亿美元;相比之下,粮食及相关制品只有1.9亿,基础原料及传统农产品,比如橡胶、钨、铅、锡、锑、桐油、生丝、烟草茶叶之类,1.1亿。

再往后的项目非常奇怪,会给人一种错乱感。感中国往欧洲输出白酒、果酒、咖啡、罐头等价值0.7亿;输出手表、照相机、香水、化妆品、丝绸、皮革、糖瓷制品等日用消费品0.6亿,其中光手表、照相机、香水、化妆品就有2000万美元销售。

听上去非常令人室息,但一句走私转口贸易“就轻轻松松把整件事摆平了。

去年出口给美国的药品合计3.4亿,东欧人口只有8000万出头,相当于美国一半多,居然能卖2.5亿,令林冠华无论如何也想不通,让人仔细考察才发现,东欧各国已躺倒了,不再花大力气折腾本国药品,干脆进口了事。

他们发现本国引进技术国产化成本一直居高不下,最要命是药品太多、速度太快,完全不划算,干脆放弃。中美药品交易只涉及一个公司,中国与东欧却是全方位开放的听上去好像对本国经济很不负责,实际也有道理。

引入医药技术,德、波、捷、匈、罗、保6国都得引进,人口最多的波兰也只有2500万,根本没法形成规模优势。你向其他东欧兄弟出口么?开玩笑,买中国货也是进口,买波兰货还是进口,我为什么非买波兰货?

东欧集团在苏联和经互会调教下,已变成分工明确的经济体,既然中国药品产业有优势,那大家就别折腾药品了,全放给中国拉倒,我们多生产些中国需要的其他产品不就结了?

就工业体系而言,中国基于巨大的人口(5.7亿),立足于全产业门类发展,什么都要有,什么都准备上马,东欧集团没一个国家能做到这点,只能发展比较优势产业。

他们内心清楚这么搞对自己有好处。

以往药品从苏联买,价格高,本国商品易货还要再被砍一次,等于双重剪刀差。与中国交易的条款就比较合理,大家更愿意履行对华易货贸易。

别说8000万人口东欧撑不住药品这么搞,1.8亿的苏联,药品生产都是大问题,慢慢失去东欧市场后,苏联药品成本进一步升高,其他部门能轻轻松松用汽油、钢铁换到廉价药品,谁要你本国生产出来的质次价高产品?

这是在经互会体系上打出的大缺口。

我们对东欧的出口,今年定11亿美元左右。,增加部分主要以农产品偿付,但不是粮食,主要是经济作物,如橡胶、烟草、茶叶、咖啡、食用油;特别是橡胶和咖啡,上升势头很快,今年海南橡胶园要出成品,泰国橡胶库存可观,咖啡种植在云南扩张非常厉害。

林冠华补充道,“此外还有酒类和罐头,东欧集团对高度白酒偏好不大,但对低度白酒尤其是果酒的需求旺盛,几乎来者不拒,打算重点发展。”

总理插了句:“去参加远征军活动,吴石和小蒋抱怨琉球生存困难,问中央能不能接济一些,我已同意把他们生产的菠萝酒、水产按市场价包销,另外再以成本价供给他们需要的日用品和一般机械制品。

直接给琉球发钱肯定不行,这不合规矩。但市场价收购对方产品、成本价出售本方商品的隐含补贴可以给,也算统战一部分。再怎么说,国党在安理会还是投了反对票的嘛。

“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表面上看是藐视,说你不配当对手,反过来何尝不是松绑,暗示我不会再针对你。

“只承认常凯申当中华民国总统“这条也很有支持力,那在告诉琉球上下,常凯申地位是共产党背书过的,你们不要瞎整。

众人脸有笑意:美国操纵着琉球,其他投票上琉球都得听华盛顿,但涉及中国问题,琉球怎么表态得听北京的。

有时候这两张皮比一张皮还好用,外面有国家来问你们中国咋地咋地,北京手一摊:这都是琉球投的票,是美国人搞的鬼,我管不了啊。

现在中央也不急着恢复联合国席位,红脸、白脸可以再多唱一会。

林冠华接着道:“果酒因类型太多,各地条件不一,同样是菠萝,台湾菠萝和海南菠萝的做法就不一样。所以中财委开了培训班,轻工业部、农业部、一机部、技术局联合办公,具体由子恢同志牵头,一机部只负责卖加工设备,技术局只负责主持办培训班,我只提了一个要求、国营、公私合营、民营一视同仁、正常开放,一起缴费。”

搞培训班收费是林副主任提出来的,中财委当初面面相靓,不知该怎么接。

这都社会主义了,国营企业直接互相取经、传授技术还要收费?这难道不该是国家统一安排?

陈大掌柜支持林冠华的做法,以前搞项目、搞技术,中央最喜欢把某个地方的成功经验予以汲取并推广,表面看扩大了产能,其实伤害了先进经验开发者。

我花功夫、花力气研究新东西,弄完被上级搞走不说,还给自已培养了无数竞争对手或提高了竞争对手的水平,最后啥好处也没落到,只听个表扬,鬼特么才搞研发!

更不妙的是,一些厂子被树立典型后,各地蜂拥而来参观取经,碍于面子和阶级兄弟感情,除招待外还抽人专门负责培训讲解,往往能让这些厂子疲于奔命甚至亏损累累。

林冠华在技术局任上定了两条规矩:

除国防特种产业,其他民用产业都要尊重专利与技术创新,要按价补偿;

在暂时无法依靠专利权进行授权收费时,由主管部门以培训班收费方式,给予曲线经济补偿和精神鼓励。

哪怕是国营对国营,你要学技术也得掏钱,白给技术这种好事就没了。当然,现在对知识产权保护还处在很低的层次,比如强行仿制、商标混淆等还没有很好的遏制办法,林冠华觉得不要着急,会慢慢好起来。

收费好处很明显:讲课人、研发者有了积极性,听课者、学习者有了主动性。

以前是不听白不听,就当来北京出差旅游一趟;现在一想到要交这么多钱就要慎重,来了就必须认真听,否则回去交代不清怎么办?

培训完后一般会到试点工厂参观,一机部与厂家再顺带推广设备;外贸部、商业部再下去验收,合格产品签收购合同由国家主持出口。

输出技术、给予设备是常规做法,超常规做法是交钥匙:我给你调查摸底,给你指导建厂、安装设备、培训工人、生产并一直到输出合格成品为止。

民间俗称“包喂饭”,结果也有人尝试,甚至出现了自己不生产,专门输出全套生产工艺和设备的企业。

这事推行一年后,最有意思的成效不是国营企业咋地,而是好多公私合营企业尤其有一定技能的私方代表主动找上面问:我这技术能不能推广,培训完能不能收钱?

大家都是聪明人,培训班收一次钱,收完钱买设备,厂家还要技术方返点,等于又收一次。何乐而不为?

不是什么东西都能行销全国的,尤其目前交通不便、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单纯卖产品的市场可能就这么大,但如果卖技术,范围能扩大许多。

至于那些科研机构、研究所专家,心思也搞活了,以往完成就可以交差,现在所里、院里与产业结合,绩效挂钩,奖金不就多了么?干活劲就更足了。

好多干部一开始不赞同,觉得这太那个啥了,社会主义哪能这么搞?

但干着干着,怎么对苏联和东欧出口辣么多?怎么对欧美出口也多起来了?

这可真是要命!

一波同志比林冠华有经验,他在总结报告中充分肯定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突出表现,资本主义国家倒是有技术,但没共产党领导,谁给你牵头搞技术培训?还不是坑蒙拐骗?

也就是共产党当家做主,你搞技术培训如果调皮瞎整,上当受骗的人还能找主管部门反映,会有人主持公道。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