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开门,自由贸易!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21章:开门,自由贸易!

“嘿哟!”

“嘿呦!”

远处响起了克钦民工有节奏的号子,再是一下下大石头被砸碎的声音,间或还有压路机隆隆开过的声音。

为尽快改善特别军区交通状况,中央花大血本下去,不但密支那、腊成抢修铁路的民工队伍与滇缅铁路云南段对向而进,甚至还准备给利多公路铺上柏油!

你没看错,二战中美国人都不敢干的柏油路面铺设,现在中国人开始干了。

交通工程专家说得很清楚,缅甸—云南的气候不可能改变,如果继续维持简易公路模样,一下雨肯定被泡烂,只有水泥或柏油路面才可能规避这点。

从军备角度考虑,如把路面铺设好点,紧急情况时还能直接起飞作战飞机,甚至连喷气机起飞都不难。

毕竟,现在喷气机还没70年后那么娇贵,国内主要机场也就铺设了柏油跑道。

柏油公路如何铺设,中国完全掌握了技术,难点在于柏油输送和购买。

有美泰协助后,该制约迎刃而解:美泰可就近从苏门答腊的巨港炼油厂输入沥青。作为石油炼化副产品,沥青在东南亚不能说没有需求,但明显需求不大,政府没那么多动力去干铺设路面的事。

相对滞销又不可能没有,因为炼油后总有副产品剩下来。

以往荷兰人都发愁如何应付,现在好生意上门了,不但炼化后的成品油有人包销,连石脑油、沥青都有人通吃。荷兰包括壳牌是真心舍不得从印度尼西亚撤走啊。

拿到这批沥青供应后,联泰转手用到美国空军、海军陆战队的泰国基地,光泰国基地消耗不完这么多,最近又开拓了新生意,向密支那卖沥青!

成百吨沥青首先在密支那机场营建上获得实践并取得成功,克钦山民目瞪口呆地看着他们采集、压碎的中、小石块,被中国用石头粉碎机破碎成一块块小石子,然后与石灰、黄土等铺垫,最后用柏油把小石头黏合、碾平,等干燥后就变成了平坦、坚硬的柏油路。

修路主要的技术工作都是中方完成的,克钦山民就干两件事:把山体爆破后滚下来的石头进行分类处理,大块石头得齐心协力用上千斤重的石碾子砸碎,小块就装在中国提供的板车上,拉到石头粉碎机现场去。

那几台隆隆作响的机器,能把比脑袋还大的石块直接吞噬、粉碎,变成手指头般大小的小石头,再用传送带送出来让人拉走以往要获得这样大的小石子,非得十几个精壮后生用天石碾拼命砸才行,出来说不定还不一样大小,哪像现成,用机器轻轻松松就干完了,出来的成品还很匀称。

山民始终怀有敬畏之心,一方面中国机器设备如此发达、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另一方面,中国军人对大家态度尤其好,干活还给那么多钱,简直不可思议。

克钦山民平时没多少工作,穷得叮当响,是中国工程开始后提供了第一个赚钱的地方。

工资折算下来大约每天6毛人民币,还管一顿饭。

那顿饭比他们平时吃的都要好,所以中国一开口招呼让人干活,山民们刷地全来了。

克钦人啥都没有,唯独不缺力气,各场面都热火朝天,淳朴的山民干活也不会偷奸耍滑。

一开始大家还有点怀疑,所以中方日结,每天给小额角票。后来熟悉了,克钦也相信中方的信誉,慢慢变成周结或登记工分结算。

拿了这些工分,要么换人民币,要么去密支那供销社换物品,总而言之都挺好。

虽然部落长老整天吵闹着要独立,就山民来看,独立是啥,大家不太懂,但如果能跟中国一起生活,感觉也挺好。听说工程要干很久,一边向胡康河谷延伸,一边向云南延伸。

听说还在招人修铁路,每天也这样给钱管中饭,真希望这种好日子能多几天。

仰光那些大人如果能这么客气,不,只要有中国这么客气的一半,大家当缅甸的顺民也可以。

闹成这样,还是缅狗子太不做人了。

陈明仁也很惊奇,听说克钦山民雇佣已达8万了,邦那里也要马上开工建设,至少10万民工起步,云南更吓人,据说要动员50万民工。

按目前这架势,每天要出去50万工钱,更不必说,修路造桥办铁路,海量建筑材料运过来,空运那么多物资和弹药,还要维持8个团、2万多兵力的后勤补给,中央哪来这么多钱?

这还只算了目前不怎么打仗的场面,要是交火,恐怕更不得了。

他预估这个月至少得3亿投入。

真奇了怪了,这国家怎么一下子有钱了,前几年我记得还穷得叮当响的。

别说他看不懂,蓝军参谋组也看不懂啊。

宋希濂甚至嘟曦:“中央该不是挖到了什么历史宝藏或大金矿吧?要不然不可能出手这么阔绰。

哎,共产党确实廉洁,要换老头子那会,这么多宝贝给找到了,下面肯定层层瓜分,有100块到南京也就只剩下2—3块了。

好,就算老头子一分钱不沾手,肯把2—3块全拨下来修路造桥,到老百姓手里能不能有3成都要看良心了。”

对这些话杜聿明深表赞同:姑且不说远征军时期,美国人要看着将士们亲自把药片咽下去才放心,就怕军官转手倒卖,即便这样,还有人敢从士兵嘴里抠出来的;就说淮海战役,国军吃的是啥?共军吃的又是啥?

他一直以为对方吃的比本方还差,被俘后了解到解放军的伙食,就哀叹打不赢。

没错,杜长官的伙食绝不可能差,问题下面吃啥?就算知道了,这是他一个人能改变的么?

算了,不想这么多,军人以打仗为天职,不熟悉的不要碰,地方和经济工作就不该是我们能插手的。

“荷花姐,荷花姐……“就在克钦民工奋力干活时,密支那供销社售货员道,“我看手电筒要补货了,卖得好快呦,咱们这还看不出来,其他下面的营业所都在卖,还有马队要批量采购的呢…”

分管日用部的夏荷花点点头:“别担心,我咋天就和上级申请过了,明天飞机会送新货来,5000个!”

“不会涨价吧?”

“不涨价!这次是上海的同志支援我们的,货已在昆明啦。”

“那就好!”

方方没想到,手电筒在缅甸此时居然属于高科技必须品,就连书记处知道这消息,也楞了好半天。

手电而已,中国都能批量造,至于么?

林冠华觉得,还真至于。

首先,手电筒壳子是铁皮电镀,光电镀工艺就难死了缅甸人,更别说还要整体抛光、打磨;

其次,干电池这种玩意,先不说整体组装,里面的碳棒和锌片就不好整;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