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临时工
鲍里斯·巴甫洛维奇·别谢夫同志,我希望您好好解释这一切,以及,打算采取什么措施加以改进。”
面对米高扬询问,铁道部长别谢夫深深吸了口气,想说些什么,一时半会感觉又说不出口。本以为上面还没这么快找自已,没想到反应居然这么快。
“1月份计委制定计划时,你曾不断抱怨,说完不成这么多任务。好,根据你的要求,我们给铁道部增加了3万人编制,增加了一批车皮和火车头,同时我还亲自去做工作,让钢铁、石油部门负责同志增加些产能替换其他价值略低的产品,减少对你的压力。
米高扬的愤情绪溢于言表,“但你是怎么完成这任务的?弄虚作假、事故频繁,各部门都怨声载道,现在更好,东欧各国货物也以种种理由停发或拒发,甚至于给朝鲜同志的战争武器也没能满足需求。
我昨天仔细研究了货运结构,我发现,实际运作数量只有15%的提高,根本就没达到预期,也没有达到设计指标。”
别谢夫低头道:“米高扬同志,这里其实有很多理由,比如,您说的那3万人他们压根没调遣到位。”
“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没到位?是欧洲部分没人了,还是下面有人抵制你的管理?”
别谢夫很委屈:“中央下令往远东调3万人,其他配套措施呢?房子、交通、工作、求学、生活……他们是一揽子配套的,这么多困难,我一个铁道部长根本无法完成。”
米高扬气得浑身发抖:“中央的命令都敢阳奉阴违了么?他们难道都睡在露天?就不能先过来工作,然后陆续安排家属调动中国同志租赁了好几个农场、林场,那里几乎什么都没有,他们硬是靠自已的双手建起了工作用房,他们是3月初接收的,4月6日,短短五周,几个林场不仅完成了设施整顿,甚至砍伐出了第一批木材!
别谢夫觉得这种说法毫无道理,让人从舒服的欧洲调入西伯利亚铁路局,本就是件得罪人的事,下面谁都不愿意去,除几个想提拔、想升官的人物必须到远东走一趟,其他谁爱去?
加工资?
这倒可以,问题是得加多少才能抹平他们家人分离、居住于集体宿舍的不爽?这不是小数字,他从哪里报账?
你实话告诉我,到底增加了多少人?
“3200……“别谢夫低下头,“确切地说,可能只有2900,还有极少数人又通过各种各样的关系调回了欧洲。”
布尔加宁也感觉事态严重了:调3万只来3200?就算这3200还逃走了300?铁道部不是一般地方,那是实行准军事化管理的机构。
米高扬压抑着火气,又道:“好!就算你调了2900,中东铁路交还中国方面后,上面还有近2000人员,除此之外,旅顺、大连还有400—500铁路工作人员,把他们加起来也有2900,你至少能多5800。
“米…米高扬同志。“别谢夫结结巴巴道,“从中国回来的不到2400,其中,1400回了欧洲,还有1000进了远东。”
现在连伏罗希洛夫也绷不住了:感情你这2900已含了中东铁路、旅顺、大连的回流人头?我滴个天哪!
“图瓦方向的人呢?那里也有些铁路人员,中方接收后不是能空出来调用么?”
“根据中央命令,一般不安排再回远东,所以…
伏罗希洛夫忍不住插话:“后贝加尔军区大爆炸又怎么回事?是醉鬼搞出来的麻烦?
“不!是临时工不熟悉我们的工作流程,夜里稀里糊涂搞错了。”
“临时工?“布尔加宁楞了,“铁路部门有临时工?哪来的?谁给你权力招临时工了?”
别谢夫垂头丧气道:“从蒙古铁路方向借调的,是蒙古人……”
“你好大的胆子!”
“元帅同志……”别谢夫眼泪汪汪道,“我们这些干部不容易啊。上面天天骂我们,其他部委也抱怨我们,下面基层对我们一点都不理解……我……我不向蒙古借点人,连现在这些任务都完不成!”
米高扬拍案而起:“既然这么多问题,为什么会上你不说?”
“我说了呀,但能管用么?”
别谢夫抱怨道,“贸易额总计82亿,保底完成73亿即可,我衡量了下,通过铁路每个月完成5亿多,海路再加点,73亿基本够完成,那样东欧的运输也不会有大麻烦,哪晓得指标最后越订越高,每个月8亿都来了。
每个部门都说能完成,我怎么办?我硬着头皮也得答应下来啊。”
米高扬冷冷道:“你在怀疑中央政治局决策的正确性?”
别谢夫打了个寒战,低头道:“我不是这意思,我其实也想完成,谁想给国家拖后腿呢?但客观困难超过了预期,以至于……
伏罗希洛夫摇头:“你和我说实话,你们账上那些车头、车皮,是不是也虚报了?”
“虚报倒没有,但完好率没估计得那么高,可能……也许……大概.他一下子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不是给你补了一批了么?”
“是补了,但补了这些全算上去,还没达到账上那个完好率。”
“你糊涂,你混蛋,你.”伏罗希洛夫真是生气了,指着他的鼻子臭骂,“这是你一个部长干的事?你不知道还情有可原,你都干4年部长了,还不知道?”
别谢夫叹气:“其实我以前隐隐约约知道一些,甚至也想纠正,但一想到伊万·弗拉基米罗维奇·科瓦廖夫同志的遭遇,我就觉得可能得从长计议……”
科瓦廖夫技术中将军衔,是红军军事交通局局长,战后负责领导修复和重建全国被战争破坏的铁路、道路和桥梁,1948年4月因在工作中挥霍浪费被斯大林撤职,改任苏联部长会议全权代表兼中东铁路负责人,协助东北解放区恢复铁路运营。
他被撤职后,别谢夫继任该职位。
科瓦廖夫被撤职的因素其实很简单,他如实报告了修复需要的代价和破坏的严重程度,但此严重程度又和军方当初报告的“保存了较多国家财产“不相吻合。
要把整件事遮掩过去只有一个办法:事实上予以大代价修复,同时在口头上承认存在挥霍浪费的行为,否则两个口子对不上。
苏联出于意识形态宣传,经常犯这种自相矛盾的错误:
在富传社会羔义建设成就时,说军事装备制造完成多少多少、武器研发多么先进;等宣传浴血奋战打倒法西斯时,又说红军装备多么稀少、不足,先进程度远不如对手,靠的是坚强意志和钢铁般的斯大林精神才战胜强敌。
如果你拿他吹的两个宣传去问,到底哪个是真?哪个是假?
他肯定不会正面回答你。“你这是恶意提问”、“你到底什么意思?你究竟想影射什么?”、“你带有什么样不可告人的自的?”
科瓦廖夫成功地替军方高层背了黑锅,所以发落时高高举起、轻轻落下,转头又去东北当太上皇。
中长路局本身就是个小政府,政治、军事、经济、情报全管,是仿照日本当年在东北的满州铁路株式会社(满铁)搞起来的。表面看是铁路运输部门负责人,实际是苏联在东北变相的殖民地总督。
北平和平解放后,科瓦廖夫被内定为苏联驻华总顾问,他带着苏联驻北平总领事齐赫文(实为苏联部长会议情报委员会北平站站长),向叶剑英移交了一部分苏联对北平情报人员的部署和信息搜集,叶一看,好家伙!比中共了解的还丰富详实。
别谢夫不敢这么整啊,他本想趋机多要一批新车皮、新车头,慢慢平滑过渡,把累计亏损做平,哪晓得区区2个多月,米高扬就坐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