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内卷时代
很快林冠华明白了容后再议的深刻安排。
经总理翰旋和书记处专题讨论,潘杨案子处理最后敲定。
潘汉年被认定为犯有严重的宗派主义、个人主义错误,给予留党查看2年处分,职务一撸到底,撤销行政级别。
这是真正的处分,实际公布出去更重:犯有严重的官僚主义错误,开除党籍、开除公职。
要不然,一个东南大区委员忽然不见踪影,没说法不行。
文件下达后,主席把潘汉年诚勉训一番,让他去李克农处报到。
李克农也骂了他一顿,同时给了新职位,去南洋一家华资贸易公司担任地区总监,做生意都是幌子,其实是安排小开在婆罗洲、马来亚等华人社区、商界中串联,再从香港红队调一批人跟他去。
死里逃生的潘汉年长出一口气:没开除党籍,那就还是同志;虽然撤销一切职务,但又交代任务,说明中央依然抱有期望,希望自己戴罪立功。
最要紧的是终于从”见汪”这件事里摆脱出来,他相信中央不会再就这件事重新处分了。
杨帆经过审查,被认为在工作中犯有一般错误。
与潘汉年不同,他的麻烦主要在于”过于宽大”,原因是杨帆希望利用敌特、黑社会与反革命分子对付敌特。效果不错,但引出新麻烦。
国党逃到琉球后,上海敌特破坏骤然减少,这些已被杨帆所用、尚未建立功劳的反革命分子,一个个诉苦说”反正投诚”、”戴罪立功”、”共产党说话要算话”等等,搞得你很难下手。
轻轻放过吧,好多人身上都有问题,甚至还有血债;追究吧,毕竟是投诚并合作了,没功劳不是不卖力,而是国党快断气了。
部分人就把怒火发泄到杨帆身上,加上他左联出身,与上海方方面面都有关系,民族资产阶级、公知文人也认识一大批。
后者的奇谈怪论早就为一部分领导不满,奈何中央有调子,思想问题以思想批判为主,不动用刑罚。这让他们积了一肚子火气而迁怒于杨帆。
在潘杨案前,杨帆已被免去过职务,去苏联治病回来只担任副局长,相当边缘化。
林冠华认为杨帆是典型的技术干部,对做事有研究,对政治不太讲究。除此之外还不善于保护自己。
在皖南时,项英曾向他了解蓝苹。杨帆曾与蓝苹前夫唐纳在上海影评人协会是同事,对蓝苹评价很低。
不但把场面说了,还把蓝苹学识浅薄、好高谈阔论、好出风头、喜怒无常、极端自私、有时不顾一切、见利(名)思迁、翻脸不认人等个性与品质都描述一遍,重点提了蓝苹在上海曾遭国党拘捕问题。
对比之下,同样调查蓝苹的过往历史,康生又怎么说?
林冠华觉得他的评价不够客观:蓝苹与唐纳的矛盾是夫妻俩家事,清官难断家务事,局外人怎能说得清?都说蓝苹问题,唐纳就这么无辜?
对杨帆处分轻得多:党内警告、行政降3级,调任国安系统,重点查处、监控外国专家中的间谍。
随着在华专家日趋增加,各种各样问题逐步暴露出来,CIA、格鲁乌、克格勃甚至日本当局都开始安插人手,反谍压力很大。
既要抓出鼠,又要避免伤害正常工作的专家,还不能耽误研发进度,任务非常繁重,把杨帆换个岗位有利于他更好工作。
降级、警告处分都不算啥,只要有成绩就很容易恢复。
与潘汉年关系密切的关露、黄慕兰等人也有明确结论。
关露受组织派遣,先后打入注伪政权和日本大使馆与海军报道部合办的《女声》月刊任编辑,参加过日本组织的”大东亚文学者大会”,是国党列在名单上的文化汉奸。
关露当时的男友王炳南已与其德籍妻子王安娜离异,两人恋情炽烈,但总理认为俩人结合会对党不利而表示反对。
大姐听说丢炳南要去看关露,特意赶到机场将王留了下来,”恩来和我反复研究,认为关露是个好同志,但由于她的这段特殊经历,在社会上已造成不好的名声,群众以为她是文化汉奸,而你长期搞外事工作,群众都知道你是共产党。如果你们俩个人结合,将在社会上产生不利影响。
王炳南只能与关露绝交,三反中关露也受冲击,直到潘汉年送来证明材料现在潘汉年陷入漩涡,证明材料一并失效,关露也被审查,李克农公布了审查结果:认为她忠诚履行了党交付的使命,但由于影响已造成,目前无法为她直接恢复名誉,问是否愿意接受委派去日本秘密工作?
关露与日共秘密结识,又在抗战时与日本高层相识,如愿意去,就打进和泰系企业担任宣传职务并从事秘密工作;如不愿意,就安排远离中枢的地方,如去台湾大学任文学讲师。
关露最终选择前者。
类似黄慕兰也是这种情况,最后安排去马来亚做秘密工作。
潘汉年是他们的直管上级甚至单线联络者,他出事,部下和联系人都要接受审查,再加从事地下工作特别凶险,袁殊只不过早走一步,要不然现在也得被隔离审查。
总算林冠华有后世资料,书记处专题进行讨论,李克农也给了建议,最后用外派方式来淡化处理。
不管怎样处理,都比被打成反革命集团、去秦城监狱谭大牢要许多,好多同志自己人的大牢,比奠敌人监狱的时间还长得多。
就算潘汉年本人,宗派主义、个人主义说得很严重了,但只要保留党籍,就能熬过去,最起码还是同志。
协调完这些,李克农在当天凌晨签收了一份情报,看后大吃一惊:9月17日凌晨,美军将在东海港登陆。
他立即把消息报给聂总长,两人匆匆忙忙冲进中南海和主席汇报。
“消息可靠?”
“美泰内线发来的,他们要抽调一批船参与,重点保障物资,登陆由美海军执行.”
主席叹了口气,问:“水雷部署下去了么?”
“部署了,但到底有没有成效不得而知。”聂总长酌道,”本来当时说我们去部署,朝鲜部署元山,一定不同意.”
“走流程通知一下,提醒金同志,尽到我们最后的责任。另外再把消息通知林彪,但暂时不要扩散。”
这一天正好也是林冠华从青岛方向测试舰炮数据链回来。
试验当然成功了,但不具有普适性,无论数据传输还是指挥系统全用了超越时代的设备,他只能让人知道概念,却不能明确推广。
回来后还没喘口气,钟林告诉他一个稍显意外的消息:几个英国航空专家来了,自称有新喷气机设计,为证明不是招摇撞骗,他们甚至还有中英联络处的介绍信和几张简单的手绘图纸。
林冠华仔细查看几眼,又检索了资料,笑了:来的是英国著名飞机设计师W.E.W.贝特。
于是下午安排航空部一起会见。
贝特解释道:“我们听说贵国对先进喷气机、发动机有浓厚兴趣,甚至还听说德·哈维兰公司已在贵国建立分支机构与研究院,我们公司也想看看能不能为贵国的国防与科技事业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