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调停(2)
“印度情况怎样了?”
“中、巴联军占领了整个西孟加拉与比哈尔,目前基本暂缓推进,以消化现有成果为主;
海得拉巴土邦宣布独立并宣传要进行土地改革,把土地分给民众,得到了中、英、法三家的支持或默许,中国军队以支持独立事业为由进入海得拉巴作战,印军溃不成军;
目前南印度几个邦也在酝酿独立,随后中、巴联军又进攻了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印军在布莱尔港只有几艘破护卫舰和老旧的飓风战斗机,已宣布投降……”
贝利亚不疾不徐道,”根据初步掌握的情况,印度损失了40%的陆军力量,60%的空军力量,海军要么部署在西海岸,要么在美国或英国受训,损失程度不高,10%吧。
目前克什米尔、旁遮普、西孟加拉、海得拉巴、南印度都在交火,我预计如果没有外力介入,印军会全面崩盘。
在印度摇摇欲坠的时刻,葡萄牙、法国都以维持治安为理由,拼命扩大在印度的殖民地规模,英国做好了重返南亚次大陆的准备。”
斯大林冷笑一声:“到底是些山沟沟共产主义的见识,就喜欢把小块土地分给民众,为什么不把地主直接打倒搞集体农场工业化建设?”
贝利亚道:“土改不知道是真是假,独立投票确实这么说,但能不能真正办到不一定,目前只知道印军在海得拉巴的武装力量全面崩溃,印度派驻海得拉巴的高级官员,部分被王公礼送出境,部分已被民众绞死。
这些人持有的土地已分派下去了,王公本人据说也拿出了好大一块农田出来分配,但地主和富农阶级反抗还存在,整个国家一片混乱。”
“美国什么态度?”
莫洛托夫恭恭敬敬道:“美国对此表示强烈谴责,但这件事没上联合国,估计去了也通不过。
美国现在用不出力量来,毕竟他们在印度没有什么兵力,听说第一批援助尼赫鲁的军火已通过苏伊士运河向印度而去,由英方护送,另外还听说美国用飞机空运了上百个军官去德里帮助印军整训,但无法核实真假。
朝鲜停战延迟到12月7日,目前双方还在大规模交换遗骸,朝鲜再次愿请我们尽快提供武器,现在人民军力量恢复不起来,让很多事都不好办。
我个人判断,美国希望印度牵制住中国,便于他们尽可能向朝鲜增援,不会向印度实质性派兵。”
斯大林不置可否地点点头:“中国在印度到底派遣了多少部队?”
“不多,陆军可能是10万出头,飞机大约1000架,海军是4艘巡洋舰、12艘驱逐舰、3艘独立级/赛班级轻型航母、另外可能还有16—24艘导弹艇。当然,他们以前派驻在印度洋还有一些兵力,比如那艘当成运输舰使用的独角兽号维修航母。
一说起这件事,斯大林脸色就相当难看。
莫斯科没一艘成型航母,中国却富裕到把一艘中型航母拿来当运输舰使用,让库茨涅佐夫整天神神叻叻。
当然斯大林也看过情报,所谓以前派驻的力量,那就是中国在印度洋似乎还有8艘护航航母和20多艘护卫舰在一起运作,为整个航线提供护航与输送任务,从中东到缅甸,只要是印度洋上的商船,都看得到中国护卫舰队的身影。
上面虽然部署的还是老式螺旋桨海喷火,但就是没人干得过这支舰队。
船到用时方恨少,以前很多人不理解林冠华拼命把船扒拉回来,哪怕暂时没人开都先买回来停在港口吃灰。
现在终于意识到这么做的重要性,中国不但有力量维持整条印度洋航线畅通,还有余力在图们江派出足够的运输船,把滞留在东海港的30万吨物资搬走。
美国人拼命往釜山堆东西,中国拼命搬东西,东海港物资、沃克集团逃跑时抛洒得漫山遍野的装备和武器,全都一点点收拢回去往东北运,重新囤积在那些巨大的山洞中。
说这句话时,苏联还不知道中美刚刚达成导弹换军舰+飞机的协议,马上又有4条大船要进入中国海军麾下。
但有一点斯大林敏锐地抓住了:“英国在给印度运武器?你们不是说他支持那个……土邦独立。”
“武器是英国出的,付款人是美国。”莫洛托夫期期艾艾道,”其实英国向印度输出过好多次武器,中国就算看到了也不会干涉,更别说拦截了,所以我一直说中英有默契。”
贝利亚道:“上次中印交手,大家评估是一个中国军人可以对付7个印度兵,这次打完已上升到20个了,如果中国出10万兵力,那印度得要200万部队,尼赫鲁没那么多兵力和装备。
就算他有也维持不了,卢比的汇率和印度的金融体系已全面崩盘,现在印度通用英镑、美元、人民币,印度只能掌黄金变现,我感觉这国家迟早会四分五裂。
除非美国人直接出兵,但很显然,美国在朝鲜尚且自顾不暇,不可能把力量浪费在印度,给予军火支援拖住北京已是极限。
同志们都建议加快推进阿富汁战略,如果时间再拖延下去,时机窗口很容易错失。”
“行吧,朝鲜滞留海参威的那批武器先给平壤,阿富汗抓紧动手。”斯大林顿了顿,”阿富汗这件事让勃列日涅夫同志全权负责。”
在苏共19大会议上,勃列日涅夫进入高层,担任苏共中央(处)书记,深得斯大林赏识,贝利亚牢固掌握了美国的动向,海得拉巴独立、果阿殖民地扩大后,等于南北印度联系只有一条狭窄的通道,况且南印度本来也不怎么服从德里管辖,所以印度四分五裂的局面完全可以预见。
杜鲁门和参联会都很看急,但有劲也使不上更别说现在根本没劲了。
只能采取艾奇逊的建议,立即给潘迪特夫人施压,让她务必和尼赫鲁说清楚:再不停战求和,印度这国家就没了!停战求和的姿态务必要低,先把场面撑下来再说,等美援到位、军队重组再发难也不迟。
11月28日,在海得拉巴独立成定局,邦内印军基本被消灭的情况下,尼赫鲁宣布辞职,由拉尔·巴哈杜尔·夏斯特里担任总理。
作为国大党老牌政客,夏斯特里在1951年当选为国大党总书记,1952年担年任政府运输部长,由于一系列铁路事故而辞职,旋被任命为内政部长,在党内地位仅次于尼赫鲁。
他上台后发出通电:
—委托英国进行调停;
—向中、巴发出停战和谈的要求,承认领土争议并愿意通过谈判解决;
—劝说海得拉巴放弃独立,但印度可以给予高度自主权。
尼赫鲁下台并不是真认输了,这只不过是以退为进的一步,夏斯特里出面谈和争取时间,尼赫鲁争取美援,准备重新武装后再次开火。
中方看得一清二楚,不过中央本来就没想着让印度四分五裂,既然有台阶就可以谈了,顺带把换地、迁移的事也解决一些,要不然长期驻军西孟加拉也是件压力很大的事。
在中国和海得拉巴建立直接联系后,中国建议阿萨夫·贾赫七世吸收一点罗兴亚人。
阿萨关·贾赫七世心领神会,罗兴亚人是英属缅甸时期英国从孟加拉招募去缅甸开垦、经商的穆斯林,有很多充当英国殖民的帮凶和打手,无以若开邦最为严重。
缅甸建国后,各族都对罗兴亚人非常排斥,特别若开邦几乎闹到要动刀动枪的地步,之所以没打起来,一方面因为中国在若干邦有驻军,另外也是双方武器都不足,顶多就是个黑帮械斗水平罗兴亚人和海得拉巴没什么必然联系,但确实属于穆斯林,而且相对来说能干活、能经商,日后这个因素便成为美国干涉的利器。
阿萨夫·贾赫七世本人和很多王公都属于穆斯林,偏偏海得拉巴90%以上的民众却信仰印度教,这就是很大的麻烦,必须增加拥护国王的民众基本盘。
把罗兴亚人迁徙到海得拉巴,一方面有助于缓和若干邦内的情绪和对抗,有利于中国更好地影响和掌握;另一方面,将来也能为中国转移领土交易中的部分人口,平衡海得拉巴内部的人口结构,防止被印度教徒直接颠覆。
海得拉巴亲美、亲英甚至亲法都不要紧,只要不和印度统一就好办。
如果海得拉巴独立可以维持,那将来那些穆斯林就有地方安置,乃至达成吉大港大交换也不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