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平衡(11,800月票加更)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115章:平衡(11,800月票加更)

提到干部加工资,主席确实不太赞同,干部工资定级后,他一直觉得干部拿的已比老百姓多很多了,怎能老提加工资?

对加工资他都有些抵触,对那些因为工资定级而闹情绪的人,他更看不起,曾声色俱厉地批评:“……有一出戏叫《林冲夜奔》,唱词里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我们现在有些同志,他们也是男儿(也许还有女儿),他们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评级时,这个风也要整一下吧……”

考虑到林冠华的话也有道理,工人农民都加了,CPI也涨了,就压着干部工资不让涨,确实有点不近人情。

更何况还有拉动消费的大前提,最终他犹豫了下,同意加3%,略低于工农群众平均涨幅,同时这3%也不能平均加到每个干部,而要根据级别配比,低级别多加,高级别如行政5级以上不加,6—10级最多加1%其他几个书记赶紧同意,开玩笑,让主席同意加工资可不容易,也就林冠华敢于摆事实、讲道理,一般高级领导甚至不敢在主席面前公开多谈这件事。

新定的工资制里有很多特别吊诡的现象。

国民政府战后文官薪给标准共37个级别,每级相差数最少5元,最多40元,仅8倍,相邻各级之差较为平均,最高级和最低级之比仅为14.5:1;

新中国所定工资标准虽只是30个级别,但每级相差数扩大许多,最多差到55元,最少仅差2元,最高级和最低级之比达到28:1,相当于国党两倍。

换言之,国党薪水体系比共产党更显均衡,如看苏联就更不得了,后者级差有40多倍近50倍。

除此之外,按行政级别配属的非现金待遇也让主席头疼。

比如上海明文规定按行政级别将各级干部住房划分成十几种待遇标准:

特甲级可享受200公尺以上的”大花园精致住宅”;

特乙级可享受190~195公尺的”大花园精美住宅”;

一级可享受180~185公尺的”大花园精美住宅”

二级可享受170~175公尺的”独立新式住宅精美公寓”;

……六级只能分得100~115公尺的”有卫生设备的普通里弄住宅”;

七级只能分得80~95公尺的”无卫生设备的石库门房屋”;

八级只能分得”老式立柱房屋”;

九级以下只能分得”板房简屋”。

而行政10级以上的高级干部,还可以继续享受供给制残留下来的紧俏和质优商品的特殊供应(特供)。

虽然因林冠华的操办使物资供应极大丰富,基本上只要有钱就能买到所需要的东西,特供相对来说已算名存实亡,但非说一点没有也不现实。

比如茶叶、刺绣、陶瓷等各种地方土特产,最精美的那批花钱也搞不定。

主席对这件事非常反感,但又没有好办法。

革命干部进上海,大家在上海滩都没有不动产,又带着一大家子人,总要安排住宅吧?

住宅有好有差,怎么处理呢?按级别分配是最容易、最妥帖的办法。能把条件、级别写出来刊载在文件上,已算非常光明磊落了。

主席曾问林冠华有什么好办法,回答是提供房租补贴和购房补助。

我不管你什么级别,就按对应级别给予补贴,你自己去考虑租房子,低级别干部如果掏得起钱想住大房子也可以。

这样一来,本就已显得非常悬殊的收入差距会更夸张,主席很难接受。

反过来也不能为缩小差距而故意把公房定很低的价格,上海这种商业高度发展的城市,一套住宅到底该租多少钱外界有数,如果共产党书记象征性每月掏几块钱就可以承租200公尺以上的”大花园精致住宅”就更假,甚至比免费提供使用还假。

还有办法就是把所有公家房子租掉,拿租金新建整齐划一的干部楼,姑且不说这种事其他地方怎么操办,单就上海而言就面临资产阶级复辟嫌疑。

一幢国民党达官贵人手里接收过来的房子,转手又租给资产阶级,而共产党干部只能住在又小又破的地方,没准连群众都看不下去。

个别人高风亮节或许无所谓,但林冠华相信90%以上的干部都受不了。

最后这套管理办法是捏着鼻子认可的,在没更好办法情况下先这么办理,

总理怕主席着加工资不放,连忙换了话题:“听说这次预算你特意压低不少,还说不要对苏东出口抱太高期望,具体怎么回事?”

“今年政府收入可以到420多亿,相比去年直接翻了一倍多,里面有很大一部分美元公债因素,还有对苏出口带来的附加税收。”

林冠华回答道,”实事求是地说,今年是增长非常快的一年,在年度贸易高指标前提下,极大地超额完成,比如朝鲜军火三角货币等全都囊括其中。

明年如要确保预算高增长,本质上需要对苏东贸易扩大。但从今年第四季度,特别是11—12月份情况来看,这种扩大受到或明或暗的阻碍。

倒不是说苏联禁止我们出口,销售完全没问题,一如既往地畅通;是采购碰到麻烦。

好多东西我们想买,人家或是不卖,或是说没需要的量,总而言之各种不正常。

我认为适当维持点逆差就可以了,顺差对我们没太大价值,除非苏联能答应不受限制地购买东西。

明年对苏出口要根据采购额度确定,别人说以销定产,以出口定进口额度,我们反过来了,以进口定出口额度。

如果出口不能不增长,那这块税收就不能增长,我定了贸易与今年持平的预判,影响了收入增长,不然全年收入过500亿没问题。”

陈大掌柜道:“这事我很头疼,卢布捏在手里变不了现和废纸一般,苏联暗示我们多采购机械设备、军事装备,可是老天,好东西又不卖给我们,他们愿意卖的那些玩意又破又贵,实在买不下手。

石油、钢铁、化肥、水泥本可以大量承接,要么说没货,要么说运能不足,反正就是搞不到货,不知道的还以为我们被苏联贸易制裁了。

最后只能采纳小林建议,压缩出口,粮食、橡胶、矿产统统减少,就这样还有很多卢布多出来。”

弼时同志好奇道:“最后怎么消化?”

陈云苦笑:“3个路子。

一是去蒙古买买买,见什么买什么,委托联系好的苏联客户帮忙大采购,蒙古也挺惨,反正他们也不敢调卢布汇率,基本都被买空了;

二是去东欧调剂,捷克斯柯达、太脱拉等好多专家对苏联不满,跳槽来我们这里工作;

东德、匈牙利、波兰也有好多人希望来中国,安家费、搬迁费、运输费等等,本来都要计算当地货币,我们提出结算卢布,他们高高兴兴接受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