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变故(5,1700月票加更)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142章:变故(5,1700月票加更)

3月2日,斯大林的遗体经防腐处理后摆在联邦议院柱厅内,连续展出3天供市民瞻仰遗容。

为一睹他的真面目,外地市民涌入莫斯科,参观队伍长达几公里,由于排队太久人们逐渐失去了耐心,柱厅外发生了严重的踩踏事故。

官方事先没考虑到意外情况并做准备,踩踏事故变得非常严重。后来公布有109人在踩踏事故中身亡,真实死亡人数高达上干。

斯大林遗体公开展示的次日,贝利亚让内务部组织了车队,到孔策沃斯大林别墅并运走了那里的所有家具,尤其是装有斯大林个人文件的办公桌和柜子。

几天后这些家具被运回原位,但抽屉里除几张草稿纸外啥也不剩,除贝利亚外,没人掌握这些资料。

这些文件里有各种工作计划、指示、命令,及对其它政治局要员乃至周边国家不利的报告,斯大林虽然不在了,但这些指示和命令依然有圣旨般的效力。

通过抢先行动,贝利亚毁掉了所有对自己不利的文件,并把其他领袖的把柄掌握在自己手中。

马林科夫、赫鲁晓夫等也想到了文件,但晚了一步,什么也没捞到。

比没捞到更可怕的是他们知道这些东西全落在贝利亚手里。

外界不知情这种小动作,苏联各大媒体均以头版头条的形式来悼念领袖并缅怀功绩,《塔斯社》、《真理报》等党的喉舌发表社论,呼吁兄弟国兄弟党团结起来,强调继承斯大林的遗志,坚持苏联共产党领导,增强增大世界上的和平民主力量,加强国防保卫社会主义祖国。

莫斯科各报连日以大量篇幅登载苏联各界人民痛悼斯大林逝世的来信和文章。苏联科学院院长涅斯米扬诺夫指出斯大林对苏联科学发展的伟大贡献,苏联科学家们经常受到导师和父亲斯大林的指导,苏联的语言学、生物学、生理学、物理学及其他科学的发展都应归功于斯大林。

在国内,主席发出了电,强调”斯大林同志对中国共产主义事业的关心与支持,中国人民永远感念不忌。斯大林同志的不朽光辉,将永远照耀着共产主义前进的道路。”

另在3月4日《人民日报》上,主席亲自撰写了悼念斯大林的文章《伟大的领袖》,而在历史上,这篇文章被称之为《伟大的友谊》。

文章内容有大幅度调整,没突出”斯大林为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而充分评价了斯大林的历史功绩,突出他在领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流砥柱的地位,强调中国人民将会沿着斯大林同志开辟的共产主义道路而奋勇前进。

那句当代最伟大的天才”被改为”当代最伟大的领袖”。

林冠华看到文章后沉思了好一会,他觉得这评价可能更符合主席真实的心意,毕竟,掐断化肥输出、卖高价军火不能叫伟大的友谊”,但叫”伟大的领袖”完全够格!

历史上中共中央发出通告,要求北京、天津、上海等12个城市应于莫斯科殡葬典礼的同日举行追悼大会,全国从县以上行政地区一律由当地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工矿、企业、部队、机关、学校和人民群众联合举行追悼大会。

这次虽然还有追悼大会,但仅限北京中央机关,且不再要求基层同步举行。

当高岗发来请示,希望在沈阳、大连、哈尔滨同步举行追悼大会时,主席亲自批复”当前东北局重点是做好朝鲜备战工作,防止帝国主义借此机会反扑;东北局其他领导同志来京一并参与追悼大会为宜。

陈伯达本准备在马克思列宁学院追悼斯大林大会上致辞,强调斯大林”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切真理”、”斯大林同志做出了非常的天才贡献”,并号召学员们学习斯大林学说,继承斯大林遗志。

他提前写好了致辞,但没获主席通过,相比给高岗的回复,给陈伯达的批示就严厉多了: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客观真理,会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进步,不会停滞不前,如果讲斯大林掌握了一切真理,那斯大林之后的其他苏联领袖、其他共产主义领袖掌握的是什么?

建议”以中央统一口径为准,不要私自发挥,不要引起苏联领导同志的不满……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结合本国实际,必须符合时代要求,不能僵化、教条地学习斯大林同志的思想,不要搞出本本主义来……

陈伯达看到这个批示吓出一身冷汁。

中央派遣总理与少奇同志率中国代表团乘飞机前往莫斯科吊信斯大林逝世、在斯大林灵前敬献花圈,瞻仰遗容并守灵。

3月5日中午12时,斯大林的遗体被送到红场存在列宁的陵墓中,马林科夫、赫鲁晓夫、莫洛托夫和贝利亚在追悼会上发言。

追悼会结束后,苏共中央委员会、部长会议和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召开联席会议,在贝利亚提议提下,马林科夫当选部长会议主席及苏共中央第一书记。

随后,按马林科夫提议,贝利亚就任合并后的内务部和国家安全部部长并兼任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在其他3位副主席分别是莫洛托夫、布尔加宁、卡冈诺维奇,伏罗希洛夫担任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中央委员会主席团从30人减为10人,斯大林在十九大上提出的人选一个也没进来这十人顺序排列为:马林科夫、贝利亚、莫洛托夫、伏罗希洛夫、赫鲁晓夫、布尔加宁、卡冈诺维奇、米高扬、萨布罗夫和别尔乌辛。

排名顺序习惯上代表了一个人在政权体系中的地位,赫鲁晓夫只名列第五,他相当不甘心,但没急于发难,先准备让贝利亚和马林科夫斗一斗。

表面看似乎贝利亚—马林科夫相互支持,一唱一和,但赫鲁晓夫很清楚,相比贝利亚的杀伐果断,马林科夫掌握不住局面,他只有两个下场:

—要么甘心充当贝利亚的愧而被清算;

—要么过段时间被贝利亚抓住把柄清洗下台。

贝利亚之所以提名马林科夫接班,不过是因为马林科夫多次主持过中央主席团和部长会议主席团会议,在政府中代理斯大林主持政务,在十九大上他还代替斯大林作了政治报告。

作为被外界公认的接班人,斯大林一死就把接班人干掉会犯众怒,需要时间过渡。

赫鲁晓夫准备动手的矛头并不是马林科夫,而是贝利亚。

他对好友布尔加宁说:……我担心斯大林同志逝世后贝利亚会千方百计抢夺内务部的领导岗位。

他干吗需要这个岗位?

这是为了取国家机关这个位置,有机会安插间谍以监督政治局委员,窃听、监视、制造事端,进行阴谋活动。

这对党来说会导致极坏的后果。不允许这样做,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被葬送。”

布尔加宁同意他的看法。

赫鲁晓夫虽然在中央顶层实力不足,却因工作缘故掌控着党的全部下级机构一一所有的州委、市委及中央委员会的下属部门。

此外还有布尔加宁及朱可夫的鼎力相助,这两个军头对内务部深恶痛绝。

由于赫鲁晓夫担任过较长时间的乌克兰第一书记,而乌克兰是苏联内部力量最强的地方派,各加盟共和国除自己在中央的拥戴人物外,其他领域自觉不自觉地偏向赫鲁晓夫。

苏共中央第一次会议有两个重点议题。

其一,个人票崇拜问题。

马林科夫第一次提到”个人崇拜”这个词,严肃批评各大报纸对斯大林的盲目崇拜,强调”必须停止个人崇拜的政策”。

这一举措得到了主席团的拥护,所有人都不想继续生活在斯大林的阴影下。

与其说个人崇拜,不如说破除心底的恐慌,侥幸逃得性命的米高扬同志最为热切,甚至不顾排名,在马林科夫同志说完后就热烈赞同。

其二,南斯拉夫问题。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