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变故(6)
关于斯大林去世后苏联政局应该怎么走,不但苏共高层关心,中共高层也关心。
在看完苏联解体、东欧变色全部历史后,书记处在党史集体学习时有过激烈争论,一种意见认为中国做好自己的事,让中国变量来影响社会主义阵营即可,是自发行为;
另一种意见认为中国不但要做好自已的事,还要考虑帮助苏联实现政策优化,当然这种优化只能在外交层面引导,不能给他们看党史。
继续顺着马林科夫—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路子走下去,苏联总归逃脱不了覆灭。
苏联解体不是一个两个人能决定的,就算没有戈尔巴乔夫,在他后面的叶利钦这些人依然会搞出么蛾子来。
就像文革一样,就算提前10年干掉蓝萍和101,只要发动文革,照样会很难控制,很多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有一点天家公认,苏联解体在赫鲁晓关时代就已理下了钉子,而中苏分裂则将这颗钉子深深嵌入进去。
对是否保存并推动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完整,会议进行过多次争论。
最终认为,就中国历史上的国家实力,在苏联解体前不可能领导社会主义阵营,非要强行去争夺只能导致更大的危机。
苏联解体在意识形态上是重大打击,在国家安全上是重大缓解。
有没有既能保存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又能确保国家安全的做法呢?
会议反复思索:没有!
除非中国依附于苏联,否则以苏联的脾气和作风,只要中国强大了一定会针对!
中苏分裂在历史上有偶然性,但考虑到勃列日涅夫上台后依然贯彻这条路线,可见并不是赫鲁晓夫个人的心血来潮,是苏共集体选择的结果;正如批判斯大林体制不是赫鲁晓夫一个人的想法,是大家的共识。
无非毛躁的赫鲁晓夫把事情干得太糟糕了而已。
假如不是全党共识而只是赫鲁晓夫一个人的想法,那1956年做完报告他就会下台而不必等到几年后。
书记处得到重要结论:无论苏东社会主义在与不在,中国首先必须独立且强大才行!
关于斯大林去世后应帮助哪个领导人,走什么路线、采取什么策略对中国最有帮助,书记处也有分歧。
主席和老总不是很喜欢赫鲁晓夫,不光在于秘密报告这一茬,还在于他为争取军头支持,废除了苏联军队政委制度,这是非常致命的一步,且日后一直都恢复不过来。
两人不约而同地认为,这在某种程度上等于放弃了党指挥枪。
联系到这个格局,批判波拿巴分子似乎也没什么错,在中国这种人就叫军内野心家、妄图篡党夺权。
总理、少奇、任书记却认为,虽然赫鲁晓夫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在国际国内上都很不成熟,但相对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人而言,赫鲁晓夫不失为有改革设想,能做实务的苏联领袖。
可能在个人为人和日常表现上,马林科夫更稳重些,但马林科夫的手段驾驭不住苏联政局,党和人民不是没给过马林科夫机会,他没把握住而已。
从当前态势看,中国也不可能帮助马林科夫把握住。
至于贝利亚,大家认为差不多就是翻版的斯大林,被众人所反对,但又有新想法,所以很快就完蛋了。
可题最后归结到一点:中国是希望有一位对中国友善、但不那么符合苏联社会主义体系运作逻辑的苏联领袖;还是想要一位符合苏联运作体系,但对中国不那么友善的领袖?
这其实是很难回答的问题。
在主席心中,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自然希望有一位最大限度团结社会主义的领袖,如苏联不行,那就中国来。
一旦中国想上,苏联不让,必然会导致长期冲突。
这还不是中国主动示弱、韬光养晦能解决的,北京实力慢慢壮大,莫斯科非常清楚。
之所以中、南建交莫斯科没发话,不就是因为志愿军在朝鲜胖揍美国人让莫斯科都忌么?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闹矛盾很正常,社会主义内部模式闹矛盾,不管谁最后胜利,总归是元气大伤的行为。
讨论到最后,这问题依然没有解,大家后来干脆拉林冠华旁听一次并问他的感受与想法。
林冠华的逻辑是:美国没资格在中国面前说,从实力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这句话对苏联也适用,“我的观念可能比较右。我认为对外辩经是没有用的,或者说,没有大用的……”
林冠华苦笑,”九评苏共中央公开信很显然是苏联输了,但苏联是霸权主义,辩经输了他要搞军事威胁,陈兵百万;
我们确实不怕苏联陈兵百万,但实话实说,没有必要,除给帝国主义看笑话,大家都有很多损失。
同样道理,李顿调查团和国联认定日本侵略,东北是属于中国的,但中国没实力遏制日本,日本根本不接受国际共识,干脆退出国联,其他国家也不敢把日本怎么样,甚至苏联还和日本签订条约,相互承认伪满和蒙古我的结论是,这个世界上美国也好、苏联也罢,基本上所有国家都是先认力量,再说是非至少在现阶段,弱小才是原罪!”
这结论很现实,也很痛苦。
后来主席也想通了,暂时不想那么远的事,事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比大家认为得要复杂和曲折,社会主义与帝国主义的竞争也比以前设想得要复杂。
二战后帝国主义并如想象中那样日落西山、庵庵一息,反而又进入了新的发展期,实现生产力快速进步,说明帝国主义的自我调节和适应能力远比当初设想得要强大。
苏联解体与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又说明社会主义很多根本性问题其实依然没弄清楚。
教育人民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没错,但需要人民用严重压抑、牺牲当下来换取可能见不到的未来,人民不一定愿意做,更别说还有其他坏分子给你专门捣乱。
不要怪人民没有远见,好的领袖通过适当的利益引导人民走上正确道路,而不是专门责怪人民不听话,指责人民不够忍耐,目光不够长远。
什么叫走群众路线?不脱离群众?就是群众如果要掉坑里去的话,共产党要陪着一起摔!
这次去莫斯科,就是要和苏共中央的领袖多接触,看能为中国收获些什么,看能不能实现彼此共赢。
从目前局面看,米高扬同志愿意共赢,甚至因这两年交往密切,已从”不吃死鱼”这种盛气凌人、高高在上的心态变成了平等和心平气和。
布尔加宁同志也愿意共赢,一方面远东军力对比他能关注到,他不想给自己找麻烦;
另一方面,中国给苏联中高级军官开放免税购物团,让他们可以在中国买到任何想要的东西,使布尔加宁同志很受军队干部拥护。
虽然有人捞的多,有人捞的少,但归根到底大家都受益,这就没理由和中国过不去。
马林科夫当过计委主席,又站在全局高度,能理解目前中苏经贸合作的必要性,自然愿意缓和与共赢,当然他需要一个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