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变故(7)
一枚火箭从岸边升起,随后以极快速度,呼啸着向目标扑去。
3月初,海鹰—1超音速导弹终于落到美国手里,军方迫不及待投入测试,为更好地体验威力,直接把华盛顿号靶船拉出来。
导弹笨拙是笨拙了点,但作为岸防武器,效果确实好,平飞时最大速度1.38M,末端俯冲时超过1.7M,延时穿甲引信和高威力钨钢战斗部不玩虚的,直接将华盛顿号水平装甲带捕穿并直扑核心舱室并引起剧烈爆炸。
中间无数改造过的防空炮火开火,甚至也有爆炸弹片命中导弹前部,但都无济于事:根本破不了钨钢战斗部的防!
除非是中大口径高射炮直接命中弹体,否则美国赖以成功的无线电近炸引信卵用没有!
幸亏火箭只敢打一发,要再多干2发,华盛顿号说不定也和南达科他号一样被炸成两截。
听幸存军官介绍说那天这种超音速导弹一口气起飞了20多枚,前来观摩的大西洋舰队战列舰指挥官个个脊背发寒:中1枚都不得了,中3—4枚还敢想?
也就衣阿华级皮糙肉厚,用躯体硬吃了几发,不然大家都得在朝鲜东海岸当冰棍。
本来下面对总统把北卡罗来纳级和南达科他级交换出去不太满意,现在看来自已着相了:根本防不住超音速反舰导弹的战列舰有啥价值?
专家们对海鹰—1的引导和火控很感兴趣,觉得主动、被动双重引导已非常不错,不是说超过美国水平,而是中国专家的思维就很对路:重型反舰导弹对小目标命中率很差,那干脆把小目标回波过滤,专挑大的打。
这不比美国反舰导弹试图大小通吃的想法靠谱得多?
什么都想要,最终要么雷达体积庞大,要么命中率很低,总而言之很不现实。
海鹰—1也没追求太远射程,40英里刚刚好匹配机动雷达的监控与引导,换美国还不得追求200、300英里的远程打击?那雷达可就费事多了。
完全没必要,技术不成熟!现在是打仗,能用得上的家伙才要紧,等搞出更全面、更牛逼的东西来,战争都结束了!
“这东西我们能尽快装备么?杜鲁门兴致勃勃,”我感觉效果挺好,看那些海军军官苍白的脸色就知道威力很大!”
海军火箭项目负责人罗森表情尴尬,笑道:“威力很大,但我们的战术体系可能要做重大调整才行。”
罗森原本学电子,对导弹一窍不通,后来紧急到喷气推进实验室去速成,向布劳恩和卡门偷了点拳头,马上变成了海军火箭专家。
虽然他搞的探空火箭比较有成效,但卡门和布劳恩都知道他的底细,偶尔还会调侃他。
在美国军备体系里,罗森这种不能算不学无术,能把团队带起来就行,归根到底是团队研发的,负责人的价值是搞项目、做方案让总统或国会给钱!
杜鲁门奇怪道:“为什么?”
“这种导弹是岸基的,主要为了防御,重点在于制大型军舰对岸炮击并阻拦两栖登陆…
杜鲁门虽不懂军事,但基本听明白了:这玩意专门是为了遏制美国军队长处而发明的,其他国家谁敢来美国搞两栖登陆?
艾奇逊道:“你的意思是海军完全没用?”
“那倒不是…”罗森赶紧解释,”我们在和空军商议,能不能给一点B—52,经特殊改造携带这种重型超音速导弹另外,可能还要研究重型舰载攻击机,看看能不能携带并在新航母上起飞。”
这说都不用说,没门!B—52可是战略空军法宝,怎么可能让海军掌来执行战术反舰任务?
退一步说,海军航母也承受不了B—52啊,你还是老老实实搞舰载攻击机吧。
目前海军已拥有的舰载机中,拥有普惠—4360型3000马力级发动机的TB2D载重力最强,可挂载4枚Mk.13型航空鱼雷,挂载量约3.8吨。
即便这个体量依然承受不住海鹰—1的分量,再加TB2D还是传统螺旋桨,已基本被海军淘汰,必须得开发全新的超重型舰载攻击机,但这不是1—2年能解决的。
杜鲁门皱着眉头:“难道不能安排在快艇或驱逐舰或巡洋舰上么?”
“那当然没问题,问题是,40英里的近距离交火在海军的战术设想中不太可能存在这种海战了。
罗森解释道,”上次大战舰队的最近交手距离就已拉到150英里之外,等超音速舰载机成型,今后至少要到300英里之外。”
这件事对美国海军而言确实是很大麻烦。
距离近,没舰队和你搞炮击炮作战,有导弹也是白瞎;
距离远,都是空袭,谁用反舰导弹作战?
真正有价值的只能是开发重型舰载机携带导弹突防。
但中国用完全没问题,部署在海岸线上直接制舰队炮击支持,等于废掉美军一半火力。
归根到底一句话:中国不需要舰炮掩护作战,而美国依赖。
菲克特勒很苦恼:这是种单向有效的高威力武器,对美国的敌人有奇效,对美国海军不那么妙,仿制容易,自己拿来打仗却很尴尬。
杜鲁门意兴阑珊:“你们的意思是完全没用?”
“不不不。”马歇尔道,”价值很大,起码对敌人的作战套路和战术有了更好的认识。我认为对其进行改造,延伸作战距离应该可以做到,只是还需要一些时间。”
菲克特勒也眼巴巴道:“对对对,我们将研究空射型超音速重型反舰导弹;再研究潜射型、岸基型、舰载型远程重型超音速反舰导弹…海军会尽快落实这些新项自。”
一听新项目杜鲁门就皱起眉头:这不就是要加钱的意思嘛!
可又不能发作,这毕竟是关键武器,有没有是第一位的,有之后怎么用是第二位的;就像氢弹现在也没法用,但不能因为现在没法用就不花钱研究了,那是两码事!
最后大家兴高采烈地宣布验收成功,争取用2个月时间仿造几套多试试看。
观摩结束后,杜鲁门与艾奇逊个别交换了意见。
“报告审批完了,但局势也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艾奇逊沉吟道,”本以为斯大林会勃然大怒对中国进行大鞭挞,结果他死了;本以为苏联不会这么快接受这个局面,但铁托派人去了莫斯科的葬礼,似乎苏联也愿意改善关系。
东欧那些国家据说也在和铁托的人密谈,关于中国租赁的里亚斯特港口的协议都原则上达成了意向。”
“你的意思是,能通过中、南影响东欧?”
确切地说,中国与南斯拉夫目前是最不像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国家。”艾奇逊笑道,”与他们接触并缓和,有助于我们拉拢并改造整个东欧。”
“但中国在和我们打仗!甚至让我们出现了巨大的伤亡和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