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辞旧
大雪纷纷扬扬洒落下来,湖北长江两岸披上了银装素裹的冬装。
李老根坐在工地窝棚里"啪嗒啪嗒"地抽旱烟,盘算着今年这年该怎么过。
冷不防背后响起声音:“老根叔,老根叔,你怎么还窝在这呢?”
李老根哑然失笑:"“二娃子,你莫不是日子过糊涂了?天寒地冻飘大雪,工地都停工了,明天说是元旦,天气也好不了,也停工休息啊。
难不成你想赶我上工?上工没人当帮手不说,连工分都不能算哇!”“咳,赶紧去供销社换东西啊,大家都在!”
“供销社?我知道可以用工分换东西,这不还没到过年呐,我琢磨着多攒点钱去换.…..…"
“但是.…...…."二娃子气喘吁吁道,"供销社好多东西降价了,售货同志不确定过年前会不会恢复原价,他让我们赶紧趁便言先买!”
“真的?”
“那还有假!”
“那你跑回来干什么?”
"我工分还差—点,琢磨着补几毛钱。”
“走!看看去"李老根果断地熄掉旱烟、穿上薏衣出了窝棚。
供销社里人头攒动,很多人都在选购,李老根看得很清楚,东西确实降价了,小黑板上写着今天的优惠价。
这不是先抬价再打折的游戏,而实实在在让利促销。
原价5.27元的钢精锅,现价4.98;原价0.29/条的肥皂,降了—分钱;
0.81元/个的搪瓷口杯,变成了0.78;铁质外壳的热水瓶,原来5.58元/个,现在5.4元......
降价最多的是化肥,本来3.2元/包(20斤),这次直接打到3元!
虽都是降价,但内涵各有不同。
钢精锅原材料主要是铝,电价降低较多后,工厂成本快速削减,高价原料消化完后跟随着降价。
要不然,一过元旦,电力要再次降价,不趁机抓紧销售,会形成不必要的库存。
搪瓷杯、铁壳热水瓶、肥皂和电力降价关系不大,主要是生产规模大幅度提升,边际成本有所下调,也放出来让利。
至于化肥降价这么多是因为苏联大规模进口的产品陆续到货了。
从本质来说,化肥用粮食换,现在粮价提升,进口肥没变,农业委下发指令要求加速推广。
推广最方便的套路就是降价,和大件耐用消费品不同,日用品、易耗品降价后,没人会藏着掖着,有需要赶紧买,跌了更好,涨了只能自认倒霉。
以往的生活经验告诉老百姓,物价基本只有涨而没有跌,如果跌了,那一定要抢购!
—听说供销社调价,还放出风声说后续不确定会不会回调,大家都赶紧下手。
这都是北京放出来的暗示,某种意义上算非市场经济手段。
但不管什么手段,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促销、快速回笼资金并拉动消费,以便形成良好的内部循环。
李老根所在的工地是目前长江水利基建乃至全国基建的典型缩影,大家普遍觉得日子越来越好过了。
今年粮食收购价又涨了7%,生猪收购价则直接涨了13%。
上—次村里、乡里干部鼓励大家多养猪,好多人还心存顾虑,听到收购价后后悔不迭,决定明年加码养殖
农产品收购必然造成城市食品价格上升,这与国际粮价上涨也分不开。林冠华也没有藏着掖着不让粮价涨,而是干脆利落地涨工资,普通工人阶级的涨幅达到6%,干部加薪平均水平则在5%。
做了大量思想工作,又把个人所得税也放进新税制后,主席终于同意高级干部这次也按平均水平调薪水。
虽然对调升部分很多又交了个人所得税收上去,最起码工资表好看不少。
这件事说起来还得感谢矣批的一波同志,既然小微企业可享受优惠税率,那高收入阶层也该缴纳个人所得税,是一种很自然的公平。
政府一手均衡加薪,一手差异化个税(起征点200元/月),在实质上减少收入的层级差异,获得了主席认可。
总理听说终于可均衡加薪后也大大松了口气:名义工资长期冻结其实不利于干部梯队建设。
主席觉得干部工资高不用加,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好多单位不能加工资就想办法挖空心思提级别,级别比工资更敏感,岂能乱L搞?
既然农业、工人收入都在加,没理由不给干部加薪。
除此之外,中央正式确定并颁布退休条例,将从1954年开始陆卖执行。
按该制度,行政1级(正国级)75周岁,行政2-3级(相当于副国级)70周岁,行政4-5级65周岁,行政6-8级63周岁退休。
很多老同志在革命年代没有私人积蓄,退休后工资倘若按社保条例严格计算,很难保证生活。
这都是对革命有功的重要人物,不安排好会非常麻烦,需要尽快提上来以便保证他们安度晚年。
与其将来因人施政多补贴,还不如暗补改明补,直接把工资待遇放上去。从这点也可以看出林冠华的办事手段日趋成熟。
均衡加薪是兼顾公平,高额征税是体现社会主义内涵,和新税制改革—样,整体税率平等,小微企业额外减税以便扶持发展。
这种政策就比较容易获得通过。
为加速劳动力转移,尽快消化从苏联搞来的原料,林冠华放出大招,在粮食征购价提高、各阶层加薪基础上,果断提高基建民工收入。
从1954年开始,民工基准薪水从0.6元/天提高到0.65元/天,中间差额部分由央行通过印票子解决。
印票子并将其不动声色地投放到流通领域需要—定技巧,还要说服其他部门.
林冠华说服金融委的理由只有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