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辞旧(2,1400月票加更)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22章:辞旧(2,1400月票加更)

《时空电商:1949》帝画狂澜著3561字2023-05-31012127

这一次晚宴及舞会,林冠华本也不想出席,奈何高岗多次相邀,甚至专门让办公厅主任王光伟来说,意思李力群从东北到北京,大家还没碰过,这次—定要聚—聚,还特意叮嘱把赴削旋也带上。

工作忙不是很好的借口,正好赶上两日连休,有2天休息时间足够安排了.

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没在最高层面成文公布过放假办法,倒是前次五—进行过调休尝试。

在林冠华建议下,劳动部以"弘扬社会主义优越性"为由,拟定了《年节与纪念日放假管理办法》

明确规定全国实行48小时/周的法定工作时间,周一至周六上班,周日休息。

元旦、五一、国庆、中秋、端午共5个节日各额外放假1天,春节放假3天。

同时军人、儿童、妇女分别在建军节、儿童节、妇女节放假半天。如节假日恰逢周日,由政务院办公厅提前公布调休决定。

54年元旦赶上周五i,如周五放假,周六上班,周日再放假,感觉比较折腾,就依据管理办法发布调休指令,1月1日-2日连续休息,3号原为周日,改为工作日。

1954年是新中国基本完现日有经济格局恢复,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局之年。

虽然中央没再提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面社会主义改造并正式向社会主义过渡,但经济建设总任务很明确,要使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逐步变为强大的工业国,标志是实现工业化

无非原来的路线是搞存量T业化,林冠华决定重点搞增量工业化!经主席亲自审定的《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提出:

工业化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是不再受帝国主义侵侮、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

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此最高利益而奋斗。

工业化既然是最高利益,当然要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来进行。具体由哪个部门组织实施,由谁负责,内部存在明显分歧。

从组织逻辑说,经济工作应该由政务院和总理负责实施。

过去4年中,总理其实并未具体负责领导经济工作,大部分时候由中财委牵头落实中央指示,在外人眼里其实很怪异,要不然怎么会有副总理管全部工作的说法?

好在周、陈私交不错,这点事没引起摩擦。

原历史中,计委成立时与政务院平行,毕竟在苏联体系中,计委与部长会议存在并行关系。

集体学习过党史后,书记处意见存在分歧:

主席认为可继续设置计委,由高岗牵头,但安排得力人手辅助,免得他再犯人错;

老总和总理不建议设置计委,也不建议高岗出任该职务;

少奇同志和弼时书记不反对高岗担任一把手,但建议不叫计委,同时明确为政务院下属机构,可比其他部委都高一点。

大家都有意避开高、饶的事,其实处处又都围绕着高、饶的事。

最后主席做了让步:

-不设计委而叫发改委;

-发改委行政序列单设,比政务院低半级,由中央直管,但只分管工业委;-中财委撤销,其他各财经委员会由陈云统管;

-—五计划和中长期规划制定由发改委统筹。

这种彩协是必然的,否则传出去不太好听,陈云管了4年经济,功劳很大,转眼间换人,你是对他不满意还是对政务院不满意?

更别说中财委本就是党领导下的直属机构,对陈云不满意,是不是中央首先要检讨?

历史拐了个大弯又体现了回归线:正因为发改委不属于政务院而由中央直辖,所以可名正言顺拆解78个子课题发给党、政、军、财各条战线落实。

历史变量同样不小,陈云手里掌握的经济体系非常强大。

-建委远比历史体量要大得多,特别林冠华粮食换建材的套路出来后,一波同志越干越嗨;

-农委比历史上受重视得多,尤其54年洪水迫在眉睫,水利基建非常庞大;

-金融委超乎寻常的强大,光百亿级别的亚洲美元体系就是完全不同的变量;

-经贸委......

-交通委......

几乎每条财经支线都被历史变量撑开,故发改委单列损害不了政务院权威,最终妥协方案落实下去并把林冠华抽去辅佐高岗。

林冠华能体察到主席的想法:高岗在i政治上把握大局方向,具体细节由林冠华来负责审定。

很多时候经济指标并不是问题,政治方向才麻烦,他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和高岗说。

就像林彪样,高岗也不是复兴委员会成员,不知道林老师的具体跟脚。

比如高岗—再说派人去苏联计委取取经,看人家五年计划怎么编列和决策,双方能不能相互配合;

林冠华不太想去苏联搞这件事,更不愿意和苏联配合。

开玩笑,资金来源和设备方向都选定了:西欧+美国,资本家和各国政府都等着,忽然中苏配合这不是要命么?

总不能中国把宝贵的外汇让给苏联去花,再从苏联引入二手、落后、高价的工业设备?那是朝鲜干的事,不该是中国办的事。

关键时候陈大掌柜帮林冠华解围,意思中国基本数据还没搞好,先要把数据摸清楚再说,上次马林科夫来过,双方已就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本质交锋过一次,这次再去会不会再论战?

就目前马林科夫和赫色晓夫这明争暗斗的局面,去了会不会让人误会?

万一今后苏联政局发生不同寻常的变故,中国怎么办?

东柏林事件已让中国代表团很尴尬了,总算贝利亚翻车后,东德马上更改口径。

说"中国同志的说法和做法是正确的,资产阶级野心家、帝国主义代理人贝利亚为达成不可告人的目的,故意压制德国工人阶级,故意出卖德国利益.....…"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