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明确 (15)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253章: 明确 (15)

他打开包装,掏出崭新的海鸥S-4摆弄起来,又看了看镜头道“外面传得不错,果然是蔡司镜头中国蔡司!具体型号应该是西德莱99卡M3。

刚收了4.5万卢布,对面戒心也下来了,恭维道:“您是行家,这我们就不懂了,好多人都说好,非让我们去中国搞,搞这批货我们也费了很大力气,托了不少关系。您瞧,上个月才出厂的。

1954年,西德科隆举办了照相器材博览会,大名鼎鼎的莱卡M3正式发布。

作为战前技术集大成者,首先对镜头卡口改进,把旋入式的螺丝口(L口)改成了插入式的M口,使交换镜头更加迅速

取景窗也由双眼式改成了单眼式,内装有50mm、90mm135mm取景框,有视差自动补偿系统。

取景窗由细微的三棱镜用胶粘合而成,在所有莱卡系列取景器中,以此结构最为复杂。

M3对相机界是重大冲击,一直是莱卡竞争对手的蔡司退出了35mm旁轴照相机的竞争。

一直全力追赶德国照相机的日本看到了自己和对手在技术力量上的悬殊差距,放弃在旁轴上和莱卡竞争,全力转向开发单反照相机,并在日后独占鳌头。

林冠华本来对相机不太理解在他这时代,别说旁轴相机了,连普通单反都几乎没人用,尼康/佳能等数字单反也仅有极少数专业爱好者使用。

他基本从1688上倒腾一批便宜的海鸥、凤凰相机去卖,后来也停止折腾,毕竟这种低端相机不太赚钱,只能满足下紧急需要

当蔡司抵达中国,帮助中国生产海鸥、凤凰等一系列经典照相机后,再通过时空渠道就毫无必要

在蔡司帮助下,国产相机产业很快发展起来,年产量也有几千台,价格比自行车略高,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颇受欢迎。

工商业者、教授、高级干部自己或其子弟非常热衷于交流这些玩意,各地政府、报刊媒体包括各类文化协会也会买一点,除此之外就是遍地开花的照相馆,基本能把这些产能给消化完。

蓝萍此时正学习摄影,是尖端相机的狂热追求者。

历史上蓝萍非常喜欢莱卡M3和哈苏500C,70年代的中国只有她能不受限制地拍摄彩色胶卷,且其彩色胶卷都是送到香港冲洗的,甚至还发现过使用柯达胶卷

她把个人工资全搭上还不够还欠了新华社8000多人民币照相器材费,即便在文革这种只手遮天的时代也不敢赖账,想方设法从主席稿费这里领了钱销账。

虽然有很多台进口相机,但使用西方相机是个很大的污点,容易被人攻击,一不小心就可能从第-夫人变成全国头号走资派,所以在她权倾朝野时提出模仿进口相机,打造中国的莱卡和哈苏。

在这时空,因中德关系远比历史上密切,通过进口渠道获悉莱卡M3后,她立即搞来一台试用,并兴奋地报告给林冠华,希望能引进生产线仿制莱卡M3,补上高端相机领域空白。

林冠华先找了蔡司,对方承认可以山寨,可能在细节上略有偏差,建议为最大限度地保证质量最好找原厂授权并引进生产线。

懂得都懂,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直接山寨竞争对手的当红产品,哪怕在中国也不太好看。

林冠华觉得确实要遵守知识产权,便和莱卡商量引入中国并建立生产线,最好再派人实地指导。

莱卡也很想打开中国市场,没说不同意,但这实在是当家产品,又有点舍不得,开了不低的转让价,还想以后生产一部中国版M3再抽头10美元。

如果中国没其他能交易的知识产权就只能认栽,恰好德国高层对SW系列计算机非常感兴趣,很想引进。

不管怎么说,大型计算机技术肯定比照相机值钱,有这层关系在,很快把这件事给谈妥了。

中国全套计算机技术换莱卡M3技术+生产线,德国派专家来指导,人工费归中国承担,莱卡也不说生产授权费的事。

项目谈妥、落地、仿制花了差不多一年时间,经严格检验,莱卡确定中国产品已基本达到技术标准可以出货,当然中国产的不能冲击莱卡市场,只能打本国品牌

这不要紧,反正林冠华暂时也没想着去冲击欧洲市场,能搞定远东和苏东市场就是胜利。

苏东各国驻华外交机构、新闻媒体都是第是一批试用者,外交部送了一台给正在中国考察的纳吉后者把玩得爱不释手,拍了一堆访问照片寄回国内。

在匈牙利,“纳吉来信”都快成了报刊杂志保留栏目。

海鸥S-4最关键的镜头具体由中蔡公司出品,大家公认和西德蔡司一个水准,又被人称之为海鸥/蔡司相机。相比专精于相机领域的莱卡,蔡司业务范围广得多,相机只是很小的领域,第三帝国所有军用光学瞄准产品大部分是蔡司出品

和克虏伯一样,西德克虏伯只产电梯,中国克虏伯就能产大炮和装甲车辆;

西德蔡司只能搞搞民用光学部分,军用光学部分及其研发序列全在中国,根据协议,中国负责掏研发费、人工费,搞出东西来两国合用。

其他不说,中国从牛牛这搞到L7火炮后,新一代E系列坦克上面的观瞄系统就指定用蔡司系列,从美国拿了战略轰炸机并运用到有关镜头部分,也让蔡司共享并全套仿制出来,德国专家乐此不彼,德国政

府乐见其成

只有理解这层关系,才能理解中英法德四国“君子协定”的真正内涵价值。

东柏林事件后,东德蔡司技术人员进一步逃亡中国,中蔡麾下的专家比东、西德两蔡都齐全,但明面上,中蔡仿佛就只是个人畜无害的民用光学公司

在林冠华的计划蓝图里,下-步是把美国U-2上的那套照相机系统给仿出来,虽然中国还没有U2,美国也不肯交出来,但他相信将来一定能搞到手。

至于胶卷则是另一个故事

建国初中国根本不产胶卷,全是进口货,甚至窘迫到战斗机照相枪里的胶卷都要送到苏联才能冲洗出来

莫斯科当初喊价带底片带冲洗为178卢布/卷,还是黑白片,中方明知是杀猪价也硬着头皮上。

林冠华很不高兴,想方设法从德国搞定了照相机和胶卷,但全进口也不是件事,还得想办法引进技术国产

上海圣约翰大学化学系,被誉为“中国感光工业之父”林希之从上海回到家乡汕头后专心致志地开始感光化学工作,因陋就简地筹办起公元实验室,1949年6月生产成功了第一张符合使用要求的黑白相纸。

汕头解放后,公元实验室改为工厂逐步扩大,但新生产出来的产品并未得到重视,摄影室不相信国货,各种怀疑眼光使林希之满腔热情和雄心壮志受到很大挫伤.

钱用完了,相纸人家又不愿意试用,关键时刻,厂里老工人知道他资金困难,宁愿6个月不领工资也要支持他的研究。

消息一路汇报上来,林冠华拨款并希望推动公私合营后扩大生产,林希之有感于党的政策,决定把产业全捐给国家,自己担任工程师即可,最后评估后按价购买,建立了国营公元胶片厂。

林希之收到购买钱后,把借的钱、欠的工资发放完胡,剩下全用于购买生产和试验原料,其他只提了一个要求,希望把工厂继续留在汕头。

1952年,中国市场所有黑白相纸全部国产化;次年,在德国专家帮助下,公元牌黑白胶卷国产化成功并迅速扩大市场。

1954年,林冠华从美国买入柯达彩色胶卷生产工艺,在公元部署了一条生产线,并在河北保定另设乐凯胶卷厂部署第二条

此时中国胶卷技术已超过苏联水平,林冠华觉得不够过瘾,又依托后世技术资料,委托两家厂攻关,把感光度ASA48/64的两组胶卷给弄了出来。

而柯达此时主流产品的感光度只有30,出口给中国的生产线则是15(1948年技术水平)。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