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明确(17)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255章:明确(17)

话说到这,虽然米高扬一个字也没讲应该怎么处理代购和走私,但态度很明确:不赞同谢列平的思路。

谢列平很不甘心,又深知直接反驳并无价值,毕竟代购这件事公开下过文件,你说他是走私,要严查,明天人家把各种文件和渠道搞好,给你直接来个代购,那就吃不了兜着走。

不要怀疑能公开卖二手车的人的能量,都把库房设在防空导弹基地了,背后站着哪方势力还用说么?

他深深吸了口气:“那就这样眼睁睁看着国家这么发展下去?得想想办法啊!一旦这件事习以为常再想纠正恐怕就不可能了。”

米高扬叹了口气:“想办法?谁不想?我也想啊,这不是困难重重么?

我且问你,目前土耳其和伊朗战事僵持,你同意继续推进么?

谢列平不知道该怎么说,如果说不同意继续坚持,显然会极大挫伤士气;

如果说继续坚持,那就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和资源,这必然无助于缓解代购泛滥的局面。

“你是团中央第一书记和中央委员,也算党和国家的高级领导干部了,和你稍微说点机密也无妨。33

米高扬紧紧盯着他,“你知道苏维埃有多少军队么?知道中国有多少么?”

“应该差不多吧?或者,中国略多一些?”

米高扬摇头:“各军种连同内务部边防军加在一起,合计总编制500多万;中国各军种合计加上所谓的武装警察是400万出头......问题是苏维埃只有2亿人口,中国却有6亿多人,这比例你算算看?

你也是经历过卫国战争的老革命了,我们为战胜德国法西斯付出了多少伤亡?精壮的成年男子还有多少?”

“这

谢列平叹气,“或许应该适度裁军,争取和平。“对,和平,谁不希望和平呢?

米高扬大笑,“可你问过军队的感受没有?元帅们进不了中央主席团,军队要裁员,国防工业要削减,代购路子你又不赞同......你究竟想干什么?逼军队造反么?波拿巴分子还不够多么?

谢列平瞬间无言以对

少倾,他硬着头皮问:“那中国为什么能够维持呢?听说中国海军舰队规模是我们3倍以上,海军是最烧钱的军种,单纯论军费,中国不会比我们少多少。

即便这样,中国还有钱去购买英国殖民地,去引进各种各样的工业体系甚至亲自下场帮英国人稳住金融体系。他们怎么这么宽裕?

米高扬惆怅道:“是啊,中国很多事我也难以理解。

有人说,中国目前走的这条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实就是资本主义,还有人说中国的社会主义就是修正主义。

但中国恢复了6年,各项指标达到了有史以来最好的程度,经济社会、文化、军事各方面都飞速发展。

这6年当中,我几乎每年都要去一趟中国,有时甚至去2-3次,每次去都有全新的认识,目睹了中国日新月异的面貌。

中国以前根本不会生产汽车更不会生产照相机,现在居然能生产并反过来卖给我们;

中国耕地比我们少,还是分田到户的、不够经济的小农生产作业模式,粮食产量居然比我们高。

我们的军官和干部去中国考察,每次都能满载而归,带回来各种各样消费品,说起中国自由购买、不要票证的百货商场,满脸羡慕。

东欧很多国家明里暗里在说中国体制好,说中国的这套体制是当年列宁同志的新经济政策的延伸,是真正的列宁主义继承者,你对此怎么看?”

“我.....我......

谢列平张口结舌,一下子不知怎么回答。

这是碰都不能碰的话题,骂官倒、骂走私,还算政治正确,就算说错也无可厚非;评价中国体制够不够马列主义,还轮不到团中央第一书记指手画脚。

他听说过马林科夫当初就在北京和中国辩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本质,谁输谁赢没说,但最起码,苏维埃靠中国倒腾外汇去购买北美粮食却是不争的事实

还不是单纯调剂一阵子,是连续买了3年,今年还得继续仰仗中国这条线,但凡心中有点数的高级干部都认为再这样持续下去是不行的。

退一步说,东欧舆论,包括纳吉“中国来信”一直把中国这套体系和列宁“新经济政策”联系在一起,中国也说“高举列宁主义大旗”,使塔斯社和《真理报》评价起来相当束手束脚。

两者间确实有很多类似之处你骂中国中是修正主义,那就是连列宁主义都一起骂,这样的砍旗行为妥妥就是托派!

“苏维埃病了,需要改革。99

米高扬叹息道,“马林科夫同志找不到好办法,所以卸任了,现在需要赫鲁晓夫同志带我们走出困境,共青团是党的后备力量,是苏维埃的未来,是国家的希望,你们是赞同改革的吧?”

“是的,包括我在内,团中央各位同志都赞同改革。”

报告你先拿回去,多思考从整体、长远、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多思考如何在保证党的领导前提下,积极稳妥推进改革。”

米高扬叮嘱道,“中苏国情有别、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不同,不能简单套用,但可以学习、借鉴好的地方。

我希望共青团同志有机会也去中国走走看看、交流交流,帮助赫鲁晓夫同志做好改革工作

明年要开20大,是党中央全新的起点,越是困难时期越要加强团结,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要说!

出了米高扬的办公室,被冷风一吹,谢列平清醒过来了,米高扬表面是说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要讲,其实在暗示自己,走私事件到此为止,不要再扩散了,捅破天对谁都不好。

一想起那句“你嫌波拿巴分子还不够多么”的反问,他深深皱起眉头,又觉得米高扬同志看得还是比较清楚,

确实存在这种风险!

他叹了口气,放弃了继续向赫鲁晓夫汇报的念头,决心找机会去趟中国,先把有关情况捋顺,有机会再和赫鲁晓夫同志汇报改革的想法。

我毕竟是中央委员嘛,我毕竟受党的委派管理团中央嘛,和党的第一书记汇报工作是应尽职责

送走谢列平后,米高扬静静想了好几分钟,也不知对方听进去了没有。

他不由自主地想到了林冠华虽是差不多的年纪,虽然谢列平进入中央高层更早,但他认为,在经济领域,共青团之鹰的悟性离发改委主任差得老远。

下午时分,主席团召开小范围碰头会,他本想和赫鲁晓夫谈谈谢列平的事,结果发现对方脸色阴沉,一脸不痛快。

“您看起来不太高兴?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