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出色(2)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67章:出色(2)

林冠华认为长风公园2号地块最高可喊到2400万,所以安排托市的中房集团喊价2375万,有人喊2400万就让给别人,没人喊就自己接盘开发,反正肉烂在锅里。

没成想霍英东志在必得,为防止别人再跟价,没执行最低25万的加价方式,而一口气加了125万,直接锁定在2500万。

这时候中房就不适合冲出去了,而目视对方摘牌。

“三位首长,大喜啊,大喜....宋季文匆匆忙忙进来,神情中压抑不住激动,“全拍完啦,一共卖了1.83亿呐!”

“多少?”

"1.83亿!“宋季文补充道,“所有地块无一流拍,中房只拿了6块,剩下都由其他房产商拍走了.……“

比事前估价高了整整5000多万啊!"曹荻秋满脸惊骇,"这群人疯了吧?”

“说明大家都看好上海房地产市场,也对房屋紧俏有预见性。”

林冠华感慨道,“实在太缺房子了,我读鲁迅的文字便知道上海大,居大不易!”

1933年春,鲁迅搬入大陆新村住所,明确纪录:....付房钱四十五两,付煤气押柜钱二十,付水道押柜钱四十。"

这里的两即上海海关两,相当于银元1元4角或0.72美元,等于整套房子租金32美元,接近1盎司黄金。如换北京,只要一半价钱就可租一所很阔气的大四台院了。

丁玲30年代在上海收入每月140大洋,只敢租20平方米的亭子间住,这也占用了极大费用。

曹荻秋道:"这下好了,拍卖出去这么多,不但打浦路隧道建设资金有了,包括安置房建设、棚户区改造都有钱了...…

“多么?“林冠华疑惑道,“我盘算着还差不少钱呐。”

“不可能吧?”

宋季文急了,“打浦路隧道建设工程预算6700万,就算再加2台法国进口的电动液压盾构机对进施工也不会很贵,且盾构机下次在其他项目上还可以用,不能一次性都摊销在打浦路隧道项目上吧?”

盾构施工法,中国此前已开始落地了。

1951年,东北阜新煤矿用直径2.6m的手掘式盾构及小混凝土预制块修建疏水巷道,是首条用盾构法施工的隧道。

首都新区建设启动后,北京市下水道工程采用西德进口、直径3.2米的小型盾构机施工,极大提高了效率并积累了作业经验。

建委系统研究院在德国专家帮助下,基于尽快盾构机经验,研制了直径4.16m的手掘式普通敞胸盾构,在两种代表性地层进行掘进试验,用降水或气压来稳定粉砂层及软黏土地层。

经反复论证和地面试验后,选用由螺栓连接的单层钢筋混凝土管片作为隧道衬砌,环氧煤焦油为接缝防水材料并获成功,采集了大量盾构法隧道数据。

江南造船厂展开直径6m的网格挤压式盾构研制并试验性施工。

但林冠华仍然认为不够先进,指示问法国采购最新的电动液压盾构机并争取获得技术专利进行仿制。

考虑到最新盾构机引入提高了造价,他建议对隧道建设标准适当优化。

本来设计规范将隧道当成战备通道使用,要求不但能预防常规武器,还适当考虑原子弹爆炸冲击波对地面影响。

江中段为防护重点,战时对空隐蔽,军运畅通。

引道适当隐蔽伪装,隧道上部铺设起爆层,洞口设防护门。一旦持续空袭,在接到指令后引爆起爆层,给敌军造成"隧道已摧毁"假象。

隧道内路面承载力按汽车18级标准设计,能通过80吨级的重型坦克。

林冠华建议把防原子弹、引爆层、通行重型坦克等对应标准删除,隧道能支持最大60吨载重通行足矣。

不要小看这些设计,其实非常花钱,尤其引爆层既要有显著的江中引爆效果,又不能真给隧道造成致命伤害,还得确保长期可靠,都是很费资金的事,且加大了不必要的技术难度。

军委也表示认可这个提议,意思上海作为战备三线,确实没这必要。

尤其江底隧道通行坦克想起来实在好笑∶最牛逼的坦克也扛不住一艘驱逐舰甚至护卫舰,上海如发展到需要用坦克过江抵抗,那基本和半亡国差不多了,有这钱还不如多造点水陆两用坦克呢。

面对宋季文的不解,林冠华惆怅道:“老宋,隧道建设资金有了,安置房资金也有了着落,其他配套市政工程呢,不花钱啦?

2500万地价的长风公园区块,造出来的住宅估计要卖1500/方,这种程度的房子,每位住户该需要装电话吧?邮电系统电信交换机和骨干线路要扩容。

他们应该也能有电视机,得把闭路电视系统接进去。

这种住户,家家户户该有汽车吧?出门的马路、加油站、配套红绿灯是不是该搞好点?

100多万方建筑面积,哪怕是安置房,电力、自来水都该家家户户接入吧?上海有多余供应能力储备么?

另外还考虑把煤气公司供应能力扩大一圈,再把从金山石化引出的液化石油气管道线路建成环路并在市区设立供应站。

医院、幼儿园、小学、公交车、公厕、排污.......什么都得一揽子考虑。

都卖2500万的高档住宅区块,还答应提供七通一平配套基础服务了,不能让人家买了这么贵的房子,将来继续在弄堂里烧蜂窝煤炉然后戳着曾书记脊梁骨骂吧?

就算老曾不在乎风评,一旦开发商知道咱们基础设施不行,配套产业稀薄,下次土拍就没人肯来举牌子了...…”

宋季文满脸皱眉,又不得不承认言之有理。

上海是中国最早使用煤气的城市,1865年就建成第一个英商煤气厂。

随着电力系统升级,租界工部局于1928年将煤气用途由照明转为热能,英商在杨树浦隆昌路黄浦江畔新建杨树浦煤气厂,将西藏路老厂改建为输配站,供应公共租界、法租界和闸北部分地区。

日军侵占上海后接收英商上海煤气公司,并在张华浜北徐家湾建成吴淞煤气厂,主要供应大八寺(今大柏树)和江湾五角场地区。

上海解放时,杨树浦和吴淞两煤气厂均不同程度遭到破坏,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

吴淞厂解放后由上海市政府无偿接收;杨树浦煤气厂由上海政府接管,后实施国有化征收并给予对价补偿,到1953年两厂供应能力基本修复,合并组成上海煤气公司,属于地方产业。

统一经营后在黄兴路埋设联接两厂的中压输气管,将吴淞厂煤气馈入杨树浦厂供应管线,到1957年,供应能力达到21万方/日。

虽然柯庆施吹嘘"上海煤气供应完全满足群众需求",如分析其实质,就知道完全不值一提。

1957年,全上海煤气用户只有3万略微出头,合并覆盖用气人数不过18万人,普及率仅为2%略多。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