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布局(2)
当滕代远等人欢呼第二欧亚大陆桥畅通之际,林冠华等人在发改委会议厅,深入讨论并埋头修改即将报上去的二五计划。
本来各方面已修改得差不多了,就等6月下旬统稿、查错后付印,7月份向政治局会议提交第一次送审稿,不巧的是,在统稿中途收到了新消息。
苏联计委亲自向中方纺织工业系统订购50万规模军人需使用的全套服装类产品,并提供样品和参考面料,要求中方尽快提供报价与交付时间。
中方吓了一大跳,连总参、总后总都惊动了:苏联一口气订购50万人的后勤服装、鞋靴、被服用品,这打算去进攻谁?莫斯科不是说要裁军么?
后来苏方也意识到可能会产生误会,又忙不迭解释不是要打仗,而是苏联调整经济结构、优化军队后勤系统、裁减军队员额的改革策略……
中方松了口气,紧锣密鼓仿制、估价并提供报价。
或许市场经济意识还不够发达,或是把他当成国内军需系统一般,报价非常低,只加了18%的毛利。
幸亏总后与总装关系密切,洪学智亲自找林冠华咨询报价是否合理,林冠华大笔一挥,又加了17个点毛利,算起来有35%毛利了。
相对于民用服装企业,35%毛利确实不高,但对军需批量生产,按50万人规模核定而言,35%绝对是暴利,洪学智担心把客户吓跑,林冠华让他放宽
心,中苏工资差距在那儿摆着呢,绝对没问题。
考虑到事有蹊跷,光几份电报不太可能说得清楚,林冠华便拜托方毅和纺织部领导亲自跑一趟莫斯科,问到底怎么说,根据苏方透露出来的口风就地调整报价再提交给对方。
多年搞外贸、与苏联计委对接,方毅积累了足够经验。
按中央规定,对外贸易中送钱、贵重物品需要特批,但为联络彼此感情,送点土特产却可以,适当报备即可。
正好夏季农产品批量上市之际,方毅等人精选芒果、榴莲、菠萝等大量热带水果及咖啡、雪茄、葡萄酒等优质产品,乘民航送到了莫斯科。
处长以上方方面面都联络一圈,先不急于报价,旁敲侧击了解具体怎么回事,怎么突然就问俺们订购军需后勤物资呢?以前可从来没有过啊。
土特产威力非同凡响,对方没太过隐晦,大致把情况讲了一通,暗示只要中方报价能低于苏联内部核算成本20%以上就考虑从中国批量采购。
至于核算成本具体多少,一般人确实不知道,毕竟是柯西金亲自掌握的,属于军事机密。
虽然没办法找柯西金直接打听,但这番话一说,多少有谱了,方毅心中大定,临时更改报价,又加了10个点,按45%的毛利计算后整体报给对方。
两天后,苏方基本没怎么还价就迅速定了60万套,还说如果质量过硬、交货及时,明年会订更多。
看这架势,方毅就知道自己报低了,颇有些后悔,但报价已给了,反悔无用,只好将错就错签订合同并回国汇报。
方毅感觉完全正确,在他进一步加点后,中方报价还比柯西金计算出来的苏军实际生产费用至少低35%,考虑到中方派副部级领导亲自来汇报,还上上
下下送了一圈“土特产”,米高扬、柯西金等人不好意思再压价,又怕中方反悔,赶紧签署合同了事。
这时候国际贸易就这么回事,远不是后世那种资讯发达、成本透明、支付便捷、利润薄如蝉翼的时代,每项大宗生意利润极为丰厚。
其他不说,罗罗批量向中国销售发动机,在每5台进贡1台给皇家空军充当特殊经费的前提下,再扣除政府正常税收,净利润还高达30%以上!
还不包括技术输出、人员培训、联手布局“违约买断价”、因销售数量大增使研发成本进一步摊薄等方面额外赚的钱。
故而上次有人要求中断对华发动机输出,罗罗上下收买神经病枪手的心思都有了,幸亏后来被其他事压下去,没人再说才作罢。
换言之,秉承“造不如买”精神的米高扬,在少了一大堆烦心事,又给其他部门增加劳动力供应的前提下,还能额外再节约三分之一以上的款子!
连马利诺夫斯基看完报价后都无话可说,只在那哀怨地小声嘟囔:“我们军需工厂可是按成本价供给部队的啊,一卢布都没多赚国家的钱,中国人加了运
费后,为什么还低那么多?亏本出售绝无可能,他们不会偷工减料吧?”
连葛罗米柯都受不了这股子酸劲。
上次他女儿陪同去中国访问,在友谊商城买了2个带轱辘的行李箱,高兴得爱不释手。
他以外交部长之尊,在会上亲自建议有关部门仿造一下,这又没专利不是。
说归说、做归做,一晃3年过去,苏联市场上所有带轱辘的行李箱还全是中国进口的,本土箱包厂继续生产一成不变的东西。
他终于想通了,连米高扬、萨布罗夫、柯西金都摆不平的事,他最好别掺和,能把本职工作搞好就不错了。
故而他幽幽道:“偷工减料好啊,如发现偷工减料,你告诉我,我帮你去中国索赔,找他们工业总监谈谈,咱们可是有条款的,质量不合格一赔二呢!
我就担心人家质量太好,到时候军队官兵都要求穿进口军装而不要国产货,那可怎么办?
别怪我危言耸听,现在莫斯科年轻人买衣服都指定要中国进口,款式多、料子好、样式时髦,还真没听说有多少偷工减料的事。”
不等马利诺夫斯基反驳,柯西金迅速接茬:“那不正好?如果部队同志喜欢进口军服被服,干脆把后勤厂子全砍了,节约经费给T-62/T-64/Yak-28用,也
省得国防部天天纠结怎么平衡账目……”
一说起坦克和轻型轰炸机升级项目,马利诺夫斯基又不吭声,默认了现实。
40年代末,苏联通过研究德国Ar-234喷气轰炸机,推出了轻型轰炸机伊尔-28,因为性能还不错,除基本轰炸机外,还衍生出侦察型、鱼雷轰炸机型、
民用邮政飞机改型等多个型号。
一口气生产了5000多架,试图和T-54/55一样,用数量优势获得先机。
历史上中国也引进了该型号,确定为轰-5。
在土耳其战役中,伊尔-28充分暴露了其速度慢、体积大、运作不灵活且无法有效搭载最新导弹的弱点,频频被击落。
至于苏联寄予厚望的鱼雷轰炸机型,更是出生就夭折:人家都大规模用上反舰导弹和近距离密集防御体系了,你这老掉牙的鱼雷机打算去无谓送死么?
你看看谁家还用鱼雷轰炸机?中英美三国都取消鱼雷投掷训练了!
中国从美国获得了F-105战斗轰炸机的消息苏联也知道,按惯例,美国肯直接转手的,基本新一代型号已差不多了。
伊尔-28相比较F-84都没优势,比F-105更逊色不少,更何况与F-111或A-5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