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布局(3)
顺着林冠华提示的思路推导下去,就会发现他评估出来的成本还可能更低。
天山、新疆自己是产棉大省,棉花外运去沿海或中部地区这一步折腾就可以省了;
两省又直接与苏联接壤,迪化到莫斯科的铁路里程只有5000公里出头,比北京过去还减少近4000公里输送。
虽然苏联版图横跨欧亚,单纯论面积,天山以东要占一半以上;但无论人口还是军队,天山以西部分集中了95%以上。
具体到这件事上,大不了苏联远东军服套件由东北、华北的厂子解决,其他部分全可以由天山、新疆两省负担。
众人七七八八一评估,甚至又额外抠出了15%的毛利。
计算过程中,林冠华又补充新内容:“天山石化第一期基建已大致完成,再有2-3年第一阶段建成投产,后续如考虑对接苏联输油管道过来的原油,就地
组织生产化产纤面料并投入生产,你们再评估下成本竞争优势?”
天山石化是一五项目实施过程中追加的项目,与克拉玛依油田勘探、开采及自由贸易体系建立有密切关系,更与中苏原油管道建设直接相关。
整体规划打算利用15年时间,建成1200万吨规模级的综合炼化企业,一期工程要求在二五期间正常投产,产能不低于300万吨。
虽然规划时所有项目预测都是基于中苏石油管道,但林冠华认为这条管道不一定保险,莫斯科什么时候脑抽了就可能关掉。
了。
要确保莫斯科不能或者不敢关,得有制约手段。
制约手段当然不是军事,中国也不可能因为对方不给自己供油就大打出手,那太不体面。
林冠华预备的制约手段是其他油田的补充供应。
毕竟,在天山、新疆,油田不只有克拉玛依,还有规模更大的塔里木和准噶尔油田。
这些话现在暂时不说,毕竟莫斯科还没有毁约意图,还在紧锣密鼓推进管道建设。
不着急不行啊,原油本是苏联大宗出口创汇物资,但在OPUC成立和黑海航运受限后,苏联原油部门的日子越发难熬:空有那么大产能却很难变现。
林冠华在中东、北非、西非拼命与英法等国合作开发各类油田,本来按常理,随着世界经济恢复和工业发展,到1960年,原油价格应该要突破3美元
再考虑美元贬值因素,突破4美元/桶完全理所当然。
在中国搅和下,面对美元持续贬值的局面,原油稳稳当当收在2.25美元/桶的价格上,且这价格都不一定能守住,全靠OPUC机制体系下中国作为原油储
备大国承接。
中国履行保价储备、敞开收购义务后,沙特、伊朗、伊拉克、科威特等产油大国拼命生产,压根不考虑销路,反正不管生产多少都有人会承接。
对中东产油国而言,石油不就是地面随便搞一搞就能出油的么?成本低到忽略不计,反而产量才至关重要。
这手法让北极熊结结实踩进了坑里:2.25美元是高标准原油基准价,下跌10%是中国收储价,苏联原油因质量不如中东地区,连2美元都卖不到。
苏联开采成本又比中东一票产油国高得多,除能够收获一笔外汇外,单纯赚到利润极为有限。
力。
石油开采中途又是不能停的,一旦封闭起来不开发,下次想进一步开发就困难得多,搞不好会把油井都给封堵住。
在此前提下,莫斯科才欣然同意建设中苏原油管道,再考虑增加石油炼化投资,变简单输出原油为综合加工体系,但这无疑需要更多投资、更多劳动
萨布罗夫、柯西金等人经过研究讨论,赞同米高扬的观点,与其把钱折腾在纺织、食品等日用轻工业上依然不具备比较优势,还不如转型多搞化工、化
肥等产业,至少能有中国这个稳定市场。
对中国而言,情况也一样,林冠华当然愿意大规模进口苏联原油,但只进口苏联原油会存在重大不确定性,所以中国原油来源除自身开发外,还要利用
OPUC机制进行满世界采购,要让上约小伙伴都能出口原油给中国,不能让苏联原油占据过大比重。
至于中国自产部分,则通过炼化工业变成产品后再返销出去,寻求利益更大化。
再说,没有充分的原油资源和储备空间,工业总监到时候怎么联合其他人用镰刀收割呢?所以天方、新疆、天山等各省,也要建立大规模原油储备基
地,以便应对不时之需。
根据该思路进行测算,最终得出了在天山、新疆就地办厂并综合利用后,毛利率可提高到70%左右的结论。
“我们要依托苏联调整产业布局的形势抓住机遇……不要害怕别人以后不给订单,我们要做的是进一步提高效益,让人家离不开我们,没有中国出口的优
质优价产品,他的成本就会增加一大截,到时候他会比我们还难受……
长远目标绝不是这次的60万,而要尽可能把那300多万全搞下来,各类校服、其他政府机构制服乃至类似的统一服装类订单全可以在建立稳定生产、供
应体系后搞下来。”
有这个前提,剩下工作相对简单,纺织工业部谋划新增布局。
解放前,新疆地区没有现代棉纺织业,所有衣物要么手纺土布要么是进口棉业,大多数地区夏季甚至还穿着羊皮夹袄。
为改变这一落后局面,主政西北的彭总、王震等人依托兵团体系建起了新疆第一家棉纺织厂:七一棉纺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