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布局(12)
站在1960年门槛.上,整个苏东计算机市场已被中国扯得七零八落。
按经互会分工与当初内部约定,电真空、晶体管、集成电路乃至整个电子元器件相关产业,主要是由苏联和东德负责,其他东欧各国从两家买并摊销有关经费就行,顶多自己搞点中低端电子元
器件。
但因中国异军突起,东西既便宜又好,使东欧各国不再向苏联和东德采购,反而全转向中国。
到1960年,连东德也大规模转向中国采购,因为确实便宜。
北京电子管厂由东德援建,有关生产线和技术都来自于东德,--开始只能生产落后产品,但因人工便宜,成本相对便宜,苏东阵营的落后产能便慢慢被取代。
林冠华并不以此为满足,持续进口生产线,指示李强疯狂扩容、压价,在全国新建18个电子产业基地,大规模扩产能。
上海负责半导体材料生产,武汉负责硅二极管及平面管,沈阳负责锗合金扩散管,天津负责锗低频管,北京基地负责硅平面管和集成电路等。
在高水平集成电路大发展同时,低档元器件也不放过,1958年天津新建了年产700万只锗低频小功率管生产线,-等性能稳定便疯狂出货,投产当年直接把全球类似产品价格打掉四分之一一,第
=年又打掉三分之-。
又如磁鼓,中国一开始不会生产,从苏联引进技术并自己摸索,良品率非常低。
鼓体最后一道工序精车,光洁度须达到最高级的12级,不得有任何一何个小麻点,才能成为确保电镀磁介质后不会有一个小凹坑的基本要求。
又如装配后其横向摆动幅度要确保鼓体转速3000转/分钟时,磁头与鼓体表面间的间隙仅有0.02毫米,鼓体转动时确保安全而不能让磁头与鼓体表面碰及。
技术人员用2年多时间攻克了电镀镍钴合金磁介质电镀技术,既达到光滑、均匀,磁性能又符合技术要求,同时确保高速运转不会接触,即便这样也只能说合格,还没有太大的技术优势。
随着IBM在高端机竞争中处于颓势,不得不用磁鼓、初代硬盘等技术和中国交换有关集成电路技术。
以此为契机,中国磁鼓生产水平快速提升并快速超越苏联,成本又大幅度低于美国。直到BM自己也受不了,干脆关了生产线全力攻高端,把这块市场让给中方。
全球98%的磁芯存储器,90%以上的软盘,80%的磁鼓,75%以上的中低端硅、锗晶体管、三分之二以上小型电子管全由中国生产并供应。
外界看来已榨不出什么油水的领域,中国接盘后还能搞出少则15%,多则25%的利润,主打高中低端通吃。
外界很奇怪,中国既然都能生产新-代内存了,为什么还费力生产磁芯和磁鼓,尤其持续降价占领市场,让自己的旧产业与新产业殊死竞争。
本该快速占领市场的内存因磁芯和磁鼓也降价,有些用户进行性价比探讨,干脆继续用后者。
电子工业系统上下也有很多困惑,但李强跟着林冠华这么多年,能理解他的思路:
第一,中国人口太多,要把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必须不断扩大工业就业市场,电子元器件在目前能吸引不少就业且是未来发展方向;
第二,市场需求具有多层次的,对低端、低毛利市场也应尽可能满足,实现利益最大化;
第三,这些基地和产业建好后会形成完整供应链,为将来更大市场提供产能并储备技术工人。
李强知道电子产业前景很大,但不知到底会到多大,根据内部讨论、自己设想又考虑未来,壮胆设定了二五期间12倍增幅的高目标。
意思中国电子产业GDP从1960年已达8亿美元的基础上,进-步扩容到96亿,力争实现100亿。
这比同期全国GDP增幅足足高4倍,远超过工业委下属任何一一个部委,但林冠华对该目标依然不满意,亲自沟通并将其修改为150亿,力争实现200亿!
和电子产业比起来,什么农产品、原油贸易简直弱爆了,现在看着很宏大的钢铁业更不值得一提。
70年后,全球原油贸易只有2万亿美元出头,农业贸易只有1万亿出头,中国钢铁工业产能高达10亿吨级,产值都不到1万亿美元。
但大电子相关产业GDP,全球高达20万亿美元!光手机细分市场,-年就是数千亿。
发展三进制计算机,现在满足低端客户需求,后续与这批客户建立稳固关系后,就可有针对性推销其他产品。
毕竟,客户只是支付能力有限,不代表不需要好东西,假设中国能在控制成本前提下提供新的好东西,想来客户也不会拒绝。
苏联确实没躺平,继续研究并生产计算机,结果李强发现苏联推出的所谓“新式”计算机,大体都是中国同类产品仿制品,再加上些俄语软件和其他操作界面改写就变成“自主研发”的新产品。
根据他对苏联体系了解,这些玩意通过国家验收并获得拨款后,能不能用,能用多少,有没有竞争力就完全不管了。
计委根据调拨指令来调度设备,成本不是首要因素,计算机如此,其他产业也如此。
这也是官僚们强逼莫斯科大学放弃三进制计算机改用二进制的理由:仿制的高大上东西性能稍微好点,但价格多两倍,可获更多拨款。
在整个财政部层面,资源和资金要最后稽核,统计下来发现新型号因为无法大规模量产,成本始终降低不了。
降低不了成本就导致各机构用的就少。
国防部为确保战斗力可优先使用,民用系统有没有得用,根本不是大家考虑的问题。
林冠华考虑让全国高考数据通过网络传输,让全国文献、书目共享,开发高等教育电子邮件系统,在苏联根本没人去想。
我们翻书目卡片不是好好的嘛,写信又不是不能用....
有关计算机研究机构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仿制、吸收、消化、获得拨款,再进行下一轮。
表面一直在迭代,实际上都是实验室产品,很难大规模生产并推广。
林冠华很熟悉这发展轨迹,但不好意思说破。
中国那会儿被迫独立研究还有个因素是因为封锁,哪怕价格再高也得自己搞,但中国在计算机领域从不封锁任何人,只要肯出钱,最先进的产品照样都卖。
美国外交事务培训学校是中国顶尖产品的忠实拥趸,-有什么新玩意就赶紧进口。
苏联坦克思路完全不-样,--直以产能大、成本低、性价比突出而闻名,Z-59坦克战斗力超过T-62乃至T-64没啥问题,如拨款10亿全力生产,那前者基本打不过后者。
问题计算机和坦克完全两回事,后者迭代以10年为单位,老坦克修修补补、升级优化再熬-熬,就像志愿军在朝战中照样用10年前的德械把美帝打得落花流水。
计算机根本不行,别说10年前,5年前的东西都进故纸堆了,当莫斯科专家还在认真建设机房、安装好不容易到手的20万次计算机时,在北航和科大,这级别机器只配给学生们日常练手。
基托夫参观北航计算机教研室后就惊呆了,果断决定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