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出访(7)
为捉拿间谍,谢列平忙得满头大汗,国内的李克农和罗瑞卿同样忙得不可开交。
本以为林冠华的钓鱼执法最多有枣没枣打三杆,结果还真被诱出来了,两人惊讶得非同小可。当下不敢怠慢,再拉网似重新过一遍。
李成栋收到电报后很快交给林冠华,然后小心翼翼道:“是不是因为怕泄密太多?所以您才不把那些汽车车型拿出来的?林冠华愣了下:“为什么这么想?”
“您不是说,过5-8年,咱们可能还要再从欧美引进一批汽车设计、生产线和发动机技术么,我在想资料也不少了,随便放一个出来,不比他们先进?"李成栋乐呵呵道,“这就非但不用花引进的钱,甚至反过来还能赚他们的钱。”
林冠华点点头:"你的思路不能说不对,但落实下去有现实困难,咱们人不够,承接现有的都很吃力,开发新的,谈何容易。”“人?不够?”
两个词李成栋都认识,连在一起就让他十分迷糊。“你说,工人怎么实现自我发展?”
“先当学徒,出师后当普通工人,等有了经验就是熟练工人,再过几年...…”
“这是从个人层面看待问题,站在我的层面看呢?”“您的层面?”
李成栋挠挠头皮,"首长,我是没当过几天工人,不过也跟着您这么久了,厂子看了很多,基本上每个厂都这么循序渐进来..…”“我们的工人体系,整体而言是从民营企业-地方国企-央企-核心军工央企这样一步步升级上来的.....”
林冠华惆怅道,“中国技术水平最高的工业队伍,既不在一汽、二汽这些汽车产业,也不在北电、华电这样的电力工业
甚至也不在鞍钢、马钢、宝钢.….....
搞机械最强的在一拖二拖等坦克厂,搞发动机最好的在天航、北航、西飞、中航发;搞金属加工最强的,在枪炮厂、导弹厂。”
李成栋恍然大悟:“您要这么说,那确实。”
国防科工委、总装直辖的军工央企,在林冠华介入管理后基本不招募新手,短缺工人全从央企里抽调技术能手顶上;央企出现缺口再从地方国企补上...基本属于层层抽水、轮轮选拔状态。
能进顶级军工央企工作,不但说明技术出色,政治可靠,是极高的个人荣誉,个人待遇非常理想。
"从经济规律上说,把有限的资源向军工体倾斜,把技术力量向军事装备倾斜,斜完全不经济,但这也没办法。”林冠华感慨道,“咱们其实一直处于战争状态,被迫搞先军经济。
开20年前技术的小汽车招摇过市,除了难看点、耗油大点,不会有太大问题;但使用20年前的装备和武装到牙齿的敌人去战斗,那吃败仗概率就大大增强了。你也知道当时我们和敌人的差距何止20年?靠的是捡德国、英国、苏联和美国的洋落才抗住对手三板斧.....
如果只有解放战争那点装备,你能有机会打过台湾海峡统一全中国么?”
李成栋点头称是,少倾又道:“您的意思是咱们接下去还要打大仗,军工依然不能放松?”“帝国主义不会甘心失败的,捡了那么多年洋落,再想出门去捡,已完全没可能了...…”
林冠华叹气道,"本来咱们这么大一个国家,这么多人口,兼顾军工和民用完全可能,可谁让建国时间短、底气不足呢?李成栋听林冠华描述过理想中的产业学徒工人标准:
-初中毕业,接受完9年义务教育;
-进行3年的针对性职业培训,其中有半年具体对口岗位实践。
当时一听就傻了眼,正经初中毕业在目前很多地方还能当小知识分子使用,初中毕业再职业教育3年不等于高中水平么?这才是产业工人的基础标准?
林冠华给他讲苏联情况,李成栋又沉默了。
苏联倒没强制搞职业教育,但义务教育期是10年,理论上每个苏联公民十年级毕业才算完成基础学业!
"现有场面还靠了几百万外国专家、顾问和熟练工人群体.….如果你对数据敏感,就能发现,最近这两年,外国熟练工人和工程师序列流入其实是逐年下跌的.……"
这结果也非常正常,西德、日本的经济已基本恢复,正处于腾飞前夜,不太可能大规模来中国了﹔东欧4国走上特色道路后,国内趋于宽松,发展也不错,无形中遏制了人口流入。只有威胁要搞柏林墙的东德才加速推了一拨人过来,但区区东德能补得上多少?
这些工业化初期的侨民团体,有些快到了退休年龄,有些年纪大了也要叶落归根。就像一根抛物线,虽还在向上走,但越来越接近顶点,准备下落了。
局部工业化12年来,不管如何推动、培养,人始终不够。后来甚至还从香港反吸了一波熟练工人回来。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J-4/F-4开发。
中国明明比美国立项早,林冠华给指点早,甚至参与设计的工程师也并非默默无闻之辈,这么多年过去,中方起了大早、赶了晚集。美国鬼怪已进入试生产阶段,即将批量交付海军,准备搭配福莱斯特级/小鹰级形成初步战斗力了;
中国的J-4,依然处于原型机不断验证当口,飞当然能飞,但性能与设计指标还有很大差异,舰载化方面更是磕磕碰碰
再过3年,中国不出意料能拿到英国代建的马耳他级和美国公司建造的、斜角化改造的中途岛级,包括手头的埃塞克斯级全都能改造到位,但海军航空兵依然只能拿F-5去和对方的F-4抗衡。
甚至F-5也还是从美国手里通过技术交易获得的。华盛顿和林冠华都心知肚明这方面差距。
为什么要玩无人机海,不就是考虑开辟新赛道,以便赢得更多主动并尽可能推迟翻脸时间么?用无人机对抗钢铁洪流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这次去美国,重点还是要吓唬NASA和五角大楼,你可不要露馅啊....…”“那必须的呀!”
老李笑道,“按您的吩咐,墨镜及其他行头都准备好了!”
6月5日,1961年高考前一天,教育部完成了第一次高考模拟投档、录取测试,京畿、辽宁、河北、山东、山西、上海
河南、江苏等16个省市率先验收合格。
半个月后还将进行第二次模拟测试,届时将有24个省市参加,7月份正式投档也将按24个成功地区参加。
太过偏远,暂时还无法接入的省份则提前集结到就近的城市,比如天山、新疆两省统一到甘肃兰州;西藏、西康统一到成都,山南到昆明.最远的西洋和西洲就只能安排飞机直送了。
1962年,除西洲、西洋,其他各省都直接接入本省,1963年,如通信卫星运作顺利,西洲/西洋将尝试利用卫星通信有关信道传递。分管教育部的林冠华以电报形式同意全国统招计划。
随着卫星上天,北航改为中航,二五计划航天分五步走项目公开等一系列消息见报,他认为有关专业报考热度会进一步上升。
故建议北航、中科大扩招30%以上,达到3200余名;清、北两校相应扩招,但比例稍低,各为2800余人;其他高校陆续有扩招配置。
招收学生并非越多越好,不管怎么说,总体分数线要保持稳定,不能大起大落,更不能让头部和尾巴差异太大,否则会损害学校的学术地位并对教学秩序造成困扰。类似汉洲大学这种去年降分录取的院校,今年就没有格招,继续保持800人不变。
这是多方讨论定下来的规矩,谁也突破不了。
6月10日,苏联又发射了一颗人造卫星,让太空中响起了《牢不可破的联盟》的声音,算重新让苏联有卫星在天上飞莫斯科试图靠这件事把火箭爆炸新闻强压下去:你看,我们好好的,啥事没有。
但事与愿违,关于火箭军事故、间谍和舆情风波非但没平息,反而愈演愈烈。克格勃抓了无数"间谍",他们都涉嫌受国外媒体的指示,去打听某些人还在不在。
苏联只报道了火箭军元帅事故遇难,没报道其他幸存者或遇难者,也没披露有关残骸,按理说这很不正常。大家各显神通去调查,三问两问,弄出来了更多。
更要命的是,内务部还真查获了一堆间谍,不但有英国的,也有美国的,甚至还有为以色列服务的犹太人。最想找的“中国间谍"偏偏丝毫不见影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