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出访(9)
经过5天投票,哈罗德·威尔逊率领的工党终于在大选中战胜对手,随后以多数党领袖身份由女王授权组阁,不出意外的话,将在3天后成为大不列颠第63届内阁首相。艾德礼创造了历史,以执政16年之久的历程,荣膺大不列颠任期第三久的首相。
考虑到第1任首相罗伯特沃特尔时期(21年)与第16任首相小威廉·皮特时期(18年)都发生于1800年之前,那时候议会政治还很不成熟,所有人一致认为,艾德礼这16年的首相任期比前两者含金量更高,称之为艾德礼时代并无不可。
工党在大选中又再次获得胜利,理论上艾德礼想继续执政依然有机会,无非考虑到自己年纪大了、精力不济,希望退休才把位置让给年轻的威尔逊。单纯论年纪还没满80,比他大2岁的伏罗希洛夫元帅不还好端端当着最高苏维埃主席么?
当他宣布辞职并退休后,女王很快发布敕令封为伯爵。
新当选的国会议员,不管属于哪个派别,在艾德礼发表离职演说时都起立鼓掌表示尊敬。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工党一切万事大吉。
工党在这次大选中受到极大挑战,600多个下议院席位中,获得了52%的多数,保守党获得了45%的少数席位,还有19个席位归属于其他小党和独立议员。相对于上一届大选三分之二多数席位的场面,这次工党算损失惨重。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工党席位削减从最近几年补选就已看能看出端倪。
三分之二多数只发生在大选时,随后工党席位一直都在慢慢往下掉,直到本次大选前已濒临60%o真正计算损失只能算这几个百分点,但就算这8个百分点,也让工党内部心疼不已。
很多观察家认为,威尔逊在最后关头紧急出访并签署《美、英、加三国太空协议》,一定程度上挽救了岌岌可危的局面
确保工党最后成为多数党并具备独立组阁能力。
计算机预测投票又获得了胜利,工党实际拥有的席位数只比算出来的数量多8个,在一共600多个下议院席位中,偏离度只有1%出头。头
如此突出的表现使得计算机模拟大选声名大噪,两党分外重视,竞相准备引进以便为今后大选提供决策参考。
新一届内阁中,威尔逊本人担任首相,休盖茨克继续担任财政大臣,詹姆斯-卡拉汉将担任外交大臣,这既是艾德礼的布局,也算工党内部相互折中、妥协的人事安排。之所以艾德礼亲自出面也有现实因素,毕竟威尔逊比二、三把手都年轻,资历也嫩,需要老同志统筹安排并交代。
至于两次大选间损失的差额,工党内部进行了系统总结,结论云里雾里,但中心意思很明确:再平衡。
导致工党丢失选票最重要的原因肯定不是经济,而是政治,尤其东南亚大片殖民地损失和澳新问题给予了工党重创。很多亲近澳新的人口指责工党出卖了澳大利亚,从澳大利亚返回本土的居民更毫不犹豫地投票给保守党。
这一点倒和他们在美国的同胞类似:反对当权派。
工党自己觉得很委屈,当初做了尽可能多的调解,还拿出了新加坡方案,但在右翼看来,大不列颠没能卖肾援澳就已是背叛。
只不过澳大利亚人口实在不多,再加斐济、新西兰、南非、加拿大、美国、南美、古巴等地都在瓜分澳大利亚人,返回本土的人口不至于构成重大威胁。潜移默化的影响总归存在。
不管怎么说,英国大选总算落下帷幕,威尔逊正式就任首相并成为五大国中最年轻的一把手:年仅45岁!
当选后第一件事是通过内阁名单,第二件事是正式批准三国《太空协议》,第三件事则是拍发电报邀请林冠华访英,以便进一步修复中英关系。两人当初有默契,威尔逊能当首相,那林冠华就访英,如保守党上台,那就不去,至于其他人去不去,林冠华不管。
不管怎么说,三国君子协定也搞了好多年,彼此间还是有点互信的,现在成功当选,林冠华就能顺理成章过来了。收到威尔逊邀请电报时,中国船队刚刚从厄立特里亚离开,向红海深处进发。
厄立特里亚没啥好参观,主要是代表中央慰问下驻防官兵,林冠华和厄立特里亚驻军司令员王宝还是第一次见面,一来二去也算熟悉了。
向苏伊士运河进发途中,李成栋提交了一份新电报∶经过努力,有关苏联日用品、纺织等产业转移算基本敲定下了意向。
不过苏联提了新要求,中国得把苏联需拆除的纺织设备和其他轻工业设备全买走,所得价款用于冲抵双边逆差。
虽然价格不贵,但也没到特别便宜的地步,更重要的是苏联明确表示中方必须无条件全吃掉,而不是挑挑拣拣,有利的拿走,不利的就放下。方毅吃不准这么多设备全搬回去到底能不能用,会不会给林冠华和发改委产业布局造成破坏,先发电报请示一番。
“这是彻底放弃不做的意思?”
林冠华沉吟许久,交代李成栋,“给方毅回电,让他想办法摸清楚实际情况和有关设备重点,到底苏联真打算陆续退出这些产业,还是虚晃一枪,借着退出的名义让我们接盘旧机器,好腾出余地实现转型升级。
如是前者,那可以按苏方要求,尽可能吃下来但适当压低价格;如是后者....…”李成栋心直口快:“那就免谈!”
“不能这么说。”
林冠华缓缓摇头,“如果后者,我们也接,但旧设备价格往死里砍,国内产业做好打价格战的准备,重新夺回竞争优势!李成栋有些不解,还是按该意见去起草电报了。
等他回来后,林冠华对他解释了缘由:代工产业是很好的扩容机会,要抓住机遇,不管人家真心转手还是虚晃一枪,首先要有机会进去,然后才考虑长久不长久。这么大一个国家,贸然把消费工业寄托在进口上,换中国一样会有顾虑。
中国不能害怕竞争,更不能指望特殊政策来垄断市场,如果苏联真全部放开,不会只有中国一个供货商,必然在全世界采购!只有不断提高竞争能力才能在全球产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接过来的有关设备要进行清点。
国内自己马上能用的,直接拨付给央企使用;自己用不着但有民营企业愿意购买的,可评估后拍卖出清;如其他国家需要,也可以出售。
实在是用不了、卖不掉的老旧设备就直接回炉炼钢,国内纺织业也要进行产业升级,盘点下20甚至30年前的老设备,是不是也要进行更新、出清。这是林冠华在二五期间部署的重要工作:属于国有企业的老旧设备,尤其期限已满30年的设备原则上都要分门别类出清。
不要闹出明明已迈入60年代,却还在使用北洋或大清设备的笑话。
这种出清,一方面是为了提高产业效率、降低有关成本,另一方面也是为国内机器设备制造业腾出升级换代的市场。否则谁来买国内的机器设备呢?
有这个指示,方毅便放心大胆去谈了;而在中国表态愿意承接苏联所有旧机器后,米高扬终于放下了心,同意全面签署并连带转让。产业都放弃了,废旧机器还在账面上存在着,岂非更大损失?
这段时间苏联在国际舆论上极为狼狈,中国算少数没有发出过批评声音的大国了,哪怕火箭爆炸这件事也只是私下致电慰问、哀悼,官方口径还是和塔斯社一致。米高扬认为,对华关系要着重稳住。
多进口点消费品没啥不好,新开发的骆驼罐头吃起来不是挺带劲?
再说中国也没有不要苏维埃的东西,加码提高了对不锈钢、铬矿石、精炼铜等物资的需求。只要本方加大优势产品供应,逆差总归能得到弥补。
他最终放弃了转移给东欧4国的设想,这些消费工业除了东德转移走70多亿外,其他准备全部交给中国接盘。
除此之外还指示柯西金,适当调整经互会有关贸易体系定价机制,显著偏低的项目陆续提高价格,免得各国利用漏洞吸血。当然不能一下子全部调高,深化改革嘛,肯定一步步来。
关于内部间谍的事,他实在没辙,只能私下约谈谢列平和马利诺夫斯基,让他们彼此不要相互再折腾了,以大局为重。在地中海航行期间,林冠华会签了新一轮降低关税的请示报告。
澳新战事结束时,中国核心区域关税为37%,高水平自由贸易示范区关税为18%,两者间存在较大差异。
虽然任何一项双边协议都没规定中国必须在过渡期前将高关税水平拉平,但林冠华认为长期保持关税差是不利的。
更重要的是,中国不能长期靠维持高关税来保持民族产业的竞争力,为推动国际接轨,他考虑逐年削减关税,给国内竞争增加压力,推动企业进步。在有关过渡期结束后,全国作为统一关税区,不但要整体降低,还不能出现明显落差。
基于该精神,国务院一直在落实有关降低关税事宜。
OPUC成立并运作后,中国把原油进口关税降低到了1%的象征税率;
上约体系建立后,为增加有关矿产供应并给第三世界伙伴增加贸易额度,中国又把铁矿石、精炼铜、铜矿石、铬矿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