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变阵(4,1200票加更)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245章:变阵(4,1200票加更)

在如此安排时,匈牙利东部后勤绞杀战依然连绵不断,苏军火车站炸了修、修了炸,总归没几天完好日子:铁路干线陆陆续续进行输送,但也频频遇到攻击,那些骑着摩托车,携带着反坦克导弹、无后坐力炮、火箭筒的小分队,给苏军后勤造成了极大杀伤,这也是苏联物资时断时续,在前线空袭明明不严重的情况下,浮桥用那么多天才架设完毕的根源所在。

苏军特别军事行动累计伤亡早就突破5000了,无非零零散散出现,看上去并不明显,还分布在空军、国士防空、后勤部门、陆军乃至海军航空兵中。

即便这样,马利诺夫斯基足足拆了3个架子师才把一线兵力填补完整。

为实现增兵15万目标,他还额外把16个架子师人马抽过来,再把历次精简、转型下来且还没来得及转移去经济部门的人员塞进去。

这样填充依然不够15万人头,逼得没办法,把各军区后勤与工程系统兵力加进去,再把本应该下派到各部队实习的1万多名士官和低级军官全送进部队,美其名日在匈牙利战场上实习。

经多方努力,勉强凑够了15万人头,最终陆续投放到匈牙利东部,帮助前线维持后勤线。

他很清楚这些临时拼凑的部队根本没多少战斗力,无法去一线硬扛,那绝对在害死他们,但用于保障后勤与治安可以考虑。

有这15万部队补充,最起码能解决一线野战部队必须分心照顾后勤的窘迫。

国防体系下面的军人和军职工目前非常老实了,形势比人强,再不听话,真会被国防部长拉去匈牙匈利抗线对付层出不穷的夜袭。

当初计委还头疼国防部送过来的多余人员怎么安排,尤其不大不小的军官,你让他去地方当个科长、处长都很不满意,再高级别又没那么多位置。

现在情况反过来了,一个比一个老实,上校本来可以安排干局长,实在没合适职位,最终去波罗的海三国当了个不热门的市区副局长也让人感激不尽。

怎么说也是实缺不是?更何况波罗的海三国腾笼换鸟后,目前全是移民人口,对中央还比较拥护,人口不少,当官还比较有意思。

中苏针锋相对后,确实有人提议中止接受中国移民,但米高扬在主席团会议上正式否决了该提议,布尔加宁也不赞同。

一方面中止接受已送到苏联的移民,容易进一步激怒中方,如中国也掐断某些物资输送就更麻烦了。

最起码目前中苏贸易在正常执行未受到任何影响,甚至苏方紧急加购的用于战场消耗的药品、衣物、食品等等产品,中方一如既往地运输。

克格勃等部门也进行了抽查,确信中国给的物资里既没藏着定时炸弹,也没任何毒性,包括质量同样合格。

这就说明中方并未做绝,包括王明在《真理报》上公开辱骂,中共也只给予双开并要求引渡,没升级为对骂或批判苏共中央。

在华大使明确汇报,关于中国帮助匈牙利进行抵抗,中国国内媒体宣传非常少。

中国目前的媒体重点还在于远距离地球通讯和电视信号传输。

理论上说,中国中央电视台已对全球进行了直播,只要当地有卫星信号接收台就可实现差转。

甚至因金银大幅度涨价,中国央行发行熊猫纪念金银币并排队抢购的新闻,都比报纸上的苏匈战争要吸引视线。

北京城和少数高级干部确实讨论过这个,顶多也局限于王明那一点,其他知道很少。

对比抗美援朝、印度战役、南洋战役、澳新战役等长篇累牌的新闻报道这次“冲突”几乎没多少声音。

大使馆还提供了其他情报,中国国防部发布正式通告,从1962年征兵季开始,城市兵员最低文化水平提高到初中毕业,大使馆认为中国在进一步缩减征兵对象,不像要投身大规模战役的样子。

另一方面,移民能填补空缺劳动力,特别军事行动占用了很多民用经济体系力量,工厂又要加班加点生产,光补充飞机损失就是很大的缺口,可不得依靠更多人帮忙?米高扬之所以拒绝从经济部门征兵加强一线,也考虑到不能破坏生产,否则各大工厂的兵力一抽调,那就只能被迫用移民来顶替了,而移民基本是不懂工业化大生产的,临时抓他们顶替反而会进一步降低工作效率。

安排移民当兵的工作本来就在干。

这次出动的50万大军中,就包括纯种蒙古人、布里亚特蒙古人、安南人、缅甸各民族邦乃至回族人。

至于南美和西洋人口,因融入苏联时间尚短,暂时还不能熟练掌握俄语不便吸收参军。

如不利用这些少数民族,苏联目前300多万军队体系根本撑不起来。

匈牙利事件后,苏联作为移民目的地的吸引力减少很多,但林冠华认为这是暂时的,战争结束后依然可再努力推动一次。

中国在送了2000多万给苏联,又送了几百万给法国后,剩余移民对象确实也不多了,距林冠华估计的3000万人口外迁只剩下不到400万缺口。

法国其实也没想着要那么多人口,后来发现越往阿尔及利亚塞更多人,当地局势就越稳定,使用云爆弹就越无顾忌,干脆开收,收了就安排到阿尔及利亚定居。

被移民深刻改变人种结构的还有士耳其。

为弥补战争导致的人口损失,土耳其首先把北塞浦路斯的土耳其族裔全部吸干,但这还不够,又被迫大量吸收阿拉伯人,尤其无家可归的巴勒斯坦人。

1955年时土耳其人其实就有2400多万了,到1961年,在吸干北塞浦路斯人口,又吸收300万阿拉伯人后,加上几年的自身增长才再次恢复到2400万的数字。

总数虽然恢复,但青壮年尤其男性青壮年损失较大,使土耳其依然喘不过气来,所以这次苏匈战争中土耳其才跳得那么凶。

在援兵逐次入场,兵力陆续前推的情况下。

13-14日两天,苏军加大派遣兵力渡河的力度,在多瑙河西岸建立桥头堡并扩大到20多公里的范围。

过程依然一片风平浪静,最起码在苏军一线指挥官眼里,不算什么太严峻的压力。

考虑到时间已拖得太长,再加对岸也有将近6000兵力,15日上午,扎哈罗夫元帅下定最后决心:4路快速过河。

要求在16日拂晓前,2个坦克师完整过河,并把渗透区域扩张到50-60公里,除留下必要看守桥头堡与后勤体系的部队,各自向纵深发起钳形攻势…在两个坦克师过河后,立即安排2个摩步师过河,大规模跟上并有效控制突破口,优先占领考波什堡一线,从侧翼迁回巴拉顿湖并最终包围布达佩斯。

看到苏联人加快渡河,军事顾问团终于大大松了口气。

左等不来,右等不来,杨得志的耐心也在一点点丧失,甚至考虑如果18日前苏军还这么磨磨蹭蹭,那就先发动小型突击,把已过河的那6、7干人吃掉,要不然埋伏部队耐心也会逐步被消磨掉。

已过河的苏军不断派出小分队前出勘察、骚扰,既不能无动于衷,又不能真让他们太过深入,每次都得收着手打,着实憨屈。

等苏军终于于15日中午加快过河,他遇制住冲动,等待战役最终发起1月15日21时,天色完全黑了下来,负责装甲攻势的秦基伟让人招来美军观察员罗杰斯上校。

“听说你很想看我们实地打一仗?”“是的…上将,很快有行动了么?”“今天夜里我们要出击,如果你想,可和我们一起行动。

”“哦,上帝,太好了……….罗杰斯忙道,“我立即通知大家并和罗马方面汇报。

”“不不不,没有时间了。

你紧急集合队伍,30分钟后就跟我走!”秦基伟严肃道,“想看的话就抓紧,不想看的,可留在原地不动,我可以承诺作战时让你留在我身边,你可以观察我的指挥节奏与命令体系并最大限度保障你的安全。

你和观察员组必须服从我的一切命令,要不然战场上出了什么差错,我负责不了!”“明白明白,我坚决服从指挥!”罗杰斯敬礼后又小心翼翼问,“作为上将,您要亲自去一线么?”“上将怎么了?上将就不能一线指挥了?”秦基伟哈哈大笑,“你别忘了,我才比你大3岁而已,美国军队没规定48岁的将军就不能上前线吧?45岁的罗杰斯在美国军队体系内担任上校属于正常,但与48岁的上将比起来就感觉差得太远:别说48岁的上将吓人,48岁的皮定钧中将在他看来也吓人。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