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定力(15)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421章:定力(15)

张宗逊又道:“大北水南调、大南水北调方案暂时还处于前期论证阶段,但小北水南调、小南水北调工程已都完成论证和前期勘察,准备着手了。

发改委批复了小清河/微山湖/东平湖-运河项目,今年陆续着手;这是小南水北调中段,或者叫运河补水中段;

洪泽湖、高邮湖与运河的联通补水是运河补水南段;现在还差海河、漳水与运河联通,是运河补水北段。”治理淮河过程中的重要建议就是拓宽洪泽湖与高邮湖湖面,使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洪泽湖等多个湖泊大规模联通并提高蓄水量。

为此,后世洪泽县、金湖县大范围实施退耕还湖,大批低洼地重新归于湖面,人口通过移民安置到南洋和收复领土上。

这比历史上洪泽湖治理规模大得多,安徽省泗洪、盱眙两县全划给江苏,本应划出江苏给安徽的萧县、砀山两县最终没划出。

到后来天长也划给了江苏。

安徽在此过程中也不是完全没所得,东南大学从南京划出,举家搬迁安徽,算进行平衡。

江苏方面获得这么多面积补偿后,可放心大胆淹没低洼处扩大湖泊。

说句实话,上至中央、下至江苏,主要领导对此都非常肉痛。

被水淹没地段全是良田,且大部分是第一等良田。

损失良田几十万亩,每年少20多万吨粮食,再加大量人口搬迁需发安置费,江苏好歹从安徽划了版图补偿,中央几乎是全损。

总算最终搞下了南洋,堤内损失堤外补,把账平了过去。扩大后集所有湖泊为一体的洪泽湖扩大到5800平方公里,—举成为中国第4大湖泊(前三分别为北海、巴尔喀什湖和伊塞克湖),超越青海湖的4000多平方公里。

但新洪泽湖平均水深不如青海湖,后者平均水深有21米,前者只有14.8米。

论湖水总容量,低于青海湖的744亿立方米,只有近600亿立方米。

洪泽湖恢复并建成为特大型湖泊水库后,就可以有效发挥治洪、灌溉、调峰、养殖等功能。

有这近600亿立方米水,很快就能冲向运河,在配套疏浚和堤坝建设后,帮多年来水位偏低、通航不畅的运河南段恢复勃勃生机,从杭州到江苏境内全线可通行千吨级内河船舶;江苏境内可全年通行2000吨级船舶。

随后重点项目又把目光投向山东的小清河。

严格说来,小清河并不是一条自然河流,而是人工运河。古济水流经山东,后因黄河侵蚀和泥沙淤积造成上游被阻断,下游逐渐废弃。

到南宋时期,金朝扶持的伪齐政权为防洪和漕运需要,重新疏通已废弃的济水下游河道,并将济南泉群的水引入,从而形成小清河。

建成后,小清河主要功能是将莱州湾的海盐输送到济南,也被称为小盐河。在金、元、明、清几个朝代中,小清河作为山东主要漕运河道,一直受到重视并定期疏浚。

清末随着铁路和公路发展,小清河重要性开始下降,但由于其运输成本低廉,仍作为辅助运输方式存在。

直到工业大发展,山东大规模缺水后,小清河逐渐淤塞并于1997年宣布停运,过了20年又重新考虑疏浚并恢复。

林冠华认为不要再走先堰塞后疏浚的老路了,趁小清河目前还能用,赶紧疏通,疏通完再和运河联通。

舒同撤职后,新山东省委对此非常积极,因为青岛靠海,有海运优势,处处压济南一头,乃至于争取什么项目,一权衡比较,济南天然处于不利境地。

正好借着治黄机会把小清河疏浚好,使济南能直接通过小青河出海并带动东营发展,这样南有胶州湾,北有莱州湾,两翼就齐活了。

东平湖、微山湖湖面扩容、退耕还湖基本和洪泽湖是类似道理。

为这件事还把河南深入山东的范县和台前县都划给山东,微山县早因为面积小而被兼并,这次湖面扩大后更被淹了七七八八,人口不是迁移去天山、瀚海,就是迁移山南、汉洲。

小清河疏浚过程中,也有人考虑疏浚黄河下游使其恢复通航能力,因黄河下游和小清河几乎平行,但黄河水利委员会专家们权衡后最终放弃了。

一方面是是疏浚问题。

黄河每年带来的泥沙量达数+亿吨,有数亿吨积累在下游,导致河床上升,河流走向不稳,仅疏浚和清理河道就是巨大工程。

目前西北植树造林、防风固沙还在进行中,黄河泥沙携带量还未见显著减少,现在急急忙忙疏浚,万一大自然再搞点馈赠,全白忙活。

另一方面就是水量问题。

虽然黄河非常宽广,但保持通航需要水量也极大,黄河年径流量本身不大,在干旱年份经常断流。

由于黄河是地表河,下游没有其他河流加入,维持航运需大量调水,其宽度从200米扩展到500米需要大量水资源,本身还想靠着其沟通大运河并补水,如果反过来从大运河抽水,更得不偿失。

所以此路不通,最后选了小清河/东平湖/微山湖-运河方案。

林冠华之所以着急恢复运河通航能力,是因为历史上山东德州到天津静海十一堡村这一段在1978年彻底停航、无水、河道干枯淤积,成为海河流域南部的排水河道及引水通道。

断航期间,沿线城镇在航道内铺土修路、非法挖掘,不但造成航道、堤坝基础损坏,且向航道内倾倒工程垃圾也造成了航道堵塞。

更麻烦的是,断航期间,陆续建造的跨河建筑物,大部分都没考虑过通航要求。

必须抢在断航之前恢复其畅通能力,这才能保证下一阶段的跨河桥梁、铁路等余留通行空间。

因此哪怕要硬啃穿越黄河相交的工程,也得硬啃下来。现在不啃,将来难度更大。

对京津而言,单纯需要物资可以走海运输送从天津上岸,并不麻烦,但取水是难题。

京津唐地区光靠密云、官厅、十三陵等水库供应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彻底打通京杭大运河,把江南水引到华北来才能缓解。

运河既是通航要道,也是取水渠道。

除此之外,京杭运河如能全线恢复到千吨级通航能力,对沿岸各省而言是另一条容量更大的京沪铁路,有利于沟通沿海地带经济往来。

这些项目全加起来构成了张宗逊所说的小南水北调方案,之所以称之为小,主要是取水量限制:一年只能输送10亿立方米级别,相对于大南水北调规划的百亿立方米,确实小得多。

小归小,见效很快,马上可以落地。

小北水南调指的是松辽运河项目。

严格说来,松辽运河并不是新创意,提了200多年了,早在康熙年间就有人设想,到清光绪32年正式提出此项目,民国初期曾调查过松辽运河线路并写入建国方略。

只不过兵荒马乱,想归想,写归写,动作一点都没有,直到1955年启动辽河规划设计。

辽河情况也差不多,人口密集、多年开发,水位也慢慢下降即将断航、干涸。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