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定力(18)
1963年1月24日,美国西海岸,华盛顿州,亨利·凯撒造船厂。
这天在中国是除夕,在美国依然是正常上班的周四。
54岁的造船工人凯文看着交付码头上刚刚竣工、准备移交客户的一艘新船怅然若失。
这艘船已喷涂好全部油漆,连舰名也写好了:云洲-60的字样光彩夺目,甚至船上还特意挂起红灯笼,用于庆祝中国新年。
这是过去三年间船方对中国新年期间交付中国订购船只的特别祝贺方式。
根据惯例,这艘船在中方质检通过后立即交付并用于处女航:空载去西洲。
从西洲装上轻载货物和人员后回中国大陆,只有这两趟都没问题后才会承担其核心使命:搭载大陆移民再赴西洲。
根据中美两国协定,中方通过招标一口气问美国订购了100多艘新民船,后来数字被刷新到300多条。
300多艘订单分为6个字段,分别为西洲、汉洲、西洋、天洲、海洲、云洲,每个字段都从1到60,共360艘船。
满编360,实际美方获得的订单是300多艘,中间差额是美国提供技术和图纸派人指导,最后由中国在国内各船厂自行建造的部分。
中国自行建造全是西洋字段。
360艘船虽然母版不同,各标号也存在细微差别,但总体骨干架构完全一致。
母版来自于美国在二战期间大批量建造的卡萨布兰卡级护航航母,动力、龙骨、轮廓与核心部署都没变,唯—调整的就是舱室布局。
数据大同小异:标准排水量6500吨,满载排水量1万吨,拥有9000轴马力,最大航速可达19节,如以15节最经济航速运行,则续航力为1.02万海里。
对外行人而言,西洲级与卡萨布兰卡级完全不同,后者有显著的航母甲板,前者压根没有。
除掉这节,两者底子基本一样,这也是能快速建造、批量复制的根源。
船厂设计师们根据中方要求,仅仅花29个工作日就把整套图纸给优化好了。
用于安排机库的位置改造成为铺位;升降机口依然保留中间,这次运载的不再是飞机和炸弹,而变成客货电梯。
弹药库变成食品物资储存库,用于满足跨海航行乘客的旅途消耗,当船上不需要搭载这么多客人时就变成了临时货仓。
一艘西洲级共可容纳2700名成员,300名固定分配给船员,还有2400名分配给移民。
值得一提的是,乘客铺位也非单独设计,而直接调用火车硬卧车厢铺位,每个房间上下三层铺位,每个包间容纳6人。在将来不需要这些玩意时,还可以总体拆除再安装到火车卧铺车厢上,主打就是不浪费。
2400名乘客被分布在上下3层甲板上并左右展开。船体中间部分就是电梯、通道和公共设施,中间位置虽空余不少,但因不见阳光、空气也不够流通,安排卧铺太憋闷,搞公共设施则刚刚好。
毕竟,时代在进步,世界也变得文明。
大航海时代,一条不到20米长、3米宽的船就敢栽着几百名黑奴从非洲去北美,中途死亡率几乎是50%;
华工时代,一条千把吨船就敢载着2000多名华工去中美洲种植园,中途死亡率大约是10-15%;
移民时代,移民西洲像后世那样享受豪华全球旅行邮轮肯定办不到,但安排火车硬卧水平还是要有。
西洲级几乎就按这要求量身打造,移民们本身也没什么意见,其他老乡移民去西北各省,坐的长途车也是硬卧,火车上那空间还不如船上更宽阔呢。
由于没有复杂的航空设备,也不用安装5英寸火炮,再加大批量订购,实际出售给价格比二战时更低。
第一批10亿订了128艘,折算单价781万美元,后来10亿订了134艘……前前后后共下单304艘,花了大约22亿美元,还掌握了全套图纸并在美国工程师指导下手把手进行国内复原和建造。
全包括在22亿美元当中。
中美建造效率显然不可同日而语:美国用44个月造出了304艘;中国8大船厂,在全面指导下用37个月才造出56艘,且价格算下来未必比美国便宜多少。
这也是没考虑全部国内建造的根源,双方差距实在太大,还需迎头赶上。
就是这56艘,船舶工业部都像打了大会战一样亢奋,这已是中国批量建造最快、最成功的船舶了,从钢板到发动机,除极少数核心配件,都能全面国产化了。
美国这304艘也不全是亨利·凯撒和波特兰船厂在本土造出来的,大约有四分之一在日本建造。
无他,日本代工建造能比美国更便宜,中间差额一部分给资本家,一部分用于抵偿美国代偿的赔款,还顺带拉动日本造船、机械、钢铁等产业,堪称完美。
白善烨同样眼红这笔造船生意,亲自出面找控制日本大部分造船工业的蚁美厚沟通,希望给韩国分一点,整一整,蚁美厚很爽快安排了分包工程,部分配件从韩国定制,日本人又从中抽了5%的管理费、监理费。
包括刷漆等技术难度更低点的环节都安排韩国工人完成,最后日本质检,美国方面再派人飞行检查。
虽然卡萨布兰卡级属于吉普航母,但质量不能放松,合同里都写了,质量不合格惩罚金是总金额10%,如因质量问题导致伤亡事故,要按美国海军配套抚恤标准赔款。
那可都是大钱,马虎不得,否则赚的钱还不够赔的。
根据移民工委的计划,西洲方向移民每年可往返4趟(含中途休整时间),西洋方向每年5趟;汉洲方向每年6趟;南洋方向每年8趟。
360艘船如果全往西洲移民,每年可移民345万;全往汉洲移,是518万;全往南洋移民,691万。
考虑到订船到交付有过程,未满负荷运转,再加上目的地也不固定,从1959-1962年,西洲、汉洲、西洋三地整整4年时间共完成800万人移民,平均每年200万。
下个800万约定要在1963-1965这3年内完成,这是对移民工委的考核KPI。
民政部在大陆各省救济也全变成移民。
受灾了?好办,组织集体移民,不用费心思去发救济粮!
船舶运力远远超过移民需求怎么办?
要考虑到部分人口输出,包括外迁人口到苏联去也需要安排,最后一批外迁甚至持续到1962年4月匈牙利战役结束为止,后续就不太安排了。
倒不是苏联不肯收,而是形势不好,外迁老乡也不傻,想看看情况再决定要不要跑路去苏联。
与此同时,美泰也向中方租赁了一批移民船,重点帮苏联把犹太人送到以色列去。
本来苏联舍不得掏那么多钱,通过火车把人一路送到保加利亚,再从希腊坐船去以色列,这样大部分交通费自己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