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章:降维(14)
“你盯上了运河股份?”
王稼祥道,“上次有消息说英国为获得资金,把部分股份抵押给了法国,我问过法国人,对方没明说,但暗示不是空穴来风,不过明面上肯定不能承认。”
“想,但是很难,就算英国人要转让,也是给法国,或者美国,不会给我们。”
林冠华道,“威尔逊掌权都如此,艾登掌权就更不用说了。
我们也得理清诉求,介入运河是希望其通行畅通,而不是靠其敛财,既不主张高收费,也不主张低收费。运河收费这东西从来不是越低越好……”
道理王稼祥很明白。
一方面运河运需要维护与提供安保,收费太低就没有足够资金来办这件事;
另一方面,运河是维持欧亚间唯—畅通的水路,埃及民众也明白,太低的话,他们会有种被剥夺、被贱卖的感觉,愈发抑制不住民族主义情绪而想要收回。
“退一万步说……”
林冠华叹气道,“假设英国股份全部退出,我们也如心如
意搞到了股份。以英国的搅屎能力,必然和美国一起,在背后撺掇埃及人对运河进行国有化……
到时候不但花的钱竹篮打水一场空,甚至还可能成为阿拉伯世界乃至穆斯林的公敌,那又何苦?
英法可毫无顾忌镇压试图抢夺运河、试图国有化的埃及人,我们也能么?
如果我们能因埃及国有化就镇压埃及人,那怎么和世界解释,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是正义的?
埃及人看目前的运河协议,恐怕也和我们看不平等条约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是抵不过英法的武力,只能忍气吞声。
我们控制运河并占据其股份,将在政策逻辑上陷入二律背反。”
王稼祥顿时陷入沉思,他认为林冠华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而很有可能。
中国对运河是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但如果既所有又所用,表面上看地位是稳固了,实际冲突点可能更多。
“是否保持运河畅通,欧洲与美国利益并不一致,包括苏联也不一致……”
林冠华道,“假设运河中断,影响最大的中、英、法、德,而不是美苏。苏联现在也希望运河能断━断,以便给德国后勤补给造成不便;与此同时,美国和以色列还有新运河方案,我们其实也该赞同。”
苏联土耳其停战,尤其苏联和伊朗进行领土交换后,苏联领土与伊拉克接触面进一步扩大,通过伊拉克铁路向苏联输入物资就变得日趋频繁。
中国除利用瀚海铁路、贝阿铁路(局部)外,还尽可能通过伊拉克铁路这条线给苏联提供物资,尤其军事后勤需要的物资补给,这么走效率比走远东铁路高,且运力更多。
假设现在苏联有足够支付能力,哪怕黑海口岸被封,中国通过各渠道,完全可做到每年提供2亿/吨物资的水平,但苏联没这么多钱,其国内混乱的物流管理体系也接收不了这么多物资。
苏联国内可不是这么理解的,苏联铁路、港口部门最喜欢援引二战英美在近3年时间里向苏联提供了2000多万吨物资,现在每年通过贸易从中国等获得物资可超过4000万吨的数据对比。
意思目前成绩已很显著了。
理论上德国也能用这条线并在实践中进行尝试:货物走海路进入亚克巴湾,在约旦亚克巴港卸货,通过约旦铁路系统转运到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再从贝鲁特用船送到德国或者从的里亚斯特上岸后走铁路系统。
这对缺少资源和其他生财之道的约旦而言是很好的创收机会,给中国提供了专用港区并安排中国驻军。
亚克巴湾具有特殊性,这是以色列、约旦共用的港湾,旁边就是以色列埃拉特港。
以色列人很眼红这笔过路生意,也希望分一杯羹,建设铁路走特拉维夫港。
中方目前和以色列不存在直接冲突,再加牵制与制衡的需要,回复同意:只要以色列把铁路修起来,铁路运价合适且保证畅通,中国将利用这条铁路走。
从外交关系来说,以色列是中东地区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国家,也是第七个承认新中国的非共产党国家。1950年1月9日,以色列就承认了新中国。
与历史上因为朝鲜战争而拖延相互建交不同,本时空朝鲜战争延迟了两年,中以在当年年底就正式建交,迄今已有12年的正式外交关系。
以色列当时是工党执政,再加受阿拉伯世界围攻,希望给自己摆脱外交困境。当然,考虑到与美国的关系,中以一开始外交级别比较低,以色列仿效英国确定了代办级。
只有当中法海战以中国胜利告终后才提升到了大使级。伊拉克也希望再多搞一条铁路,谋划了伊拉克-叙利亚直达路线……
刚停止第三次中东战争,已彻底占领加沙地带的以色列又提出了第二运河方案,即从拉法附近到埃拉特开挖一条新运河,里程大约在240公里左右。
这方案会分流苏伊士运河的生意,理所当然遭到埃及政府乃至英法的反对,甚至威胁说要在蒂朗海峡上钳制以色列,但懂的都懂,就埃及那孱弱的武力,现在对以色列基本上也是有心无力。
当前制约以色列运河主要是施工难度,新运河选址总体而言地形复杂,需穿过山地和沙漠,难度远大于沿古运河遗址挖掘的苏伊士运河。
在以色列国内,新运河设想得到了很多人支持,最积极的鼓吹者就是贝京。
作为波兰出生的犹太人,贝京与掌权的本·古里安政府并非一条心,双方分歧较多,甚至一度到内战边缘,是本·古里安下令炸掉贝京组织一条军火船,并扬言要通过内战把贝京搞下去后,贝京才屈服的。
后来贝京解散军事组织并组建了自由党,算政府反对派。从波兰和苏联引入犹太人,在犹太复国组织内部一直有争议,最担心的就是壮大贝京派的力量,但拓展“生存空间”压倒了内部争权夺利的需要,再加上贝京向本·古里安保证会“加强团结”,最后才决定引入。
团结归团结,战争一结束,以色列内部两派的矛盾和分歧立即跃然纸上。
贝京这次没直接从争权夺利的角度出发,而是用解决就业、安置人口等理由提出运河案。否则一下子多了140万人口,怎么安排?
考虑到美国对以色列的支持,他亲自跑美国疏通,美国也表示愿意为以色列运河提供资金,条件是获得至少三分之一的股份,贝京对修运河很来劲。
为与这个方案抗衡,执政的本·古里安集团推出了成本更低、建设难度小得多的埃拉特-特拉维夫铁路案。
林冠华认为,以色列内部不是没有矛盾,但和四分五裂的阿拉伯世界不同,面对外敌,以色列总能团结起来,阿拉伯人就够呛了。
对以色列愿意开挖新运河或修建铁路线,中国乐见其成,包括美国前来试探性疏通时都表同意,但明面上不能流露太多,以免有背刺阿拉伯世界的嫌疑。
作为大国,中国必须有多手准备。
运河在历史上曾经因为中东战争而关闭过8年,对物资运输造成了很大麻烦。
那会儿中国外贸还不发达,关8年就关8年,基本无所谓。现在怎么能行?真要是关闭,中国第一个就不干。
以色列运河如果真修好,按犹太人的阴谋水平,会不会先给苏伊士运河来一下而迫使其关闭以便把客流全引导到本国运河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