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0章:调研(1)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460章:调研(1)

各界讨论纷纷的当口,林冠华未就有关政治理论问题再补充发言,而是在教育部部长杨秀峰等人陪同下,去调研各地教育工作工,第一站到的就是山东。

从北京前往济南的火车上,杨秀峰抓紧时间和林冠华沟通1963年高考情况。

得益于高校免费发服装的壮举,1963年高考报名和录取计划双双创出新高,报名人数第一次突破300万,录取人数要突破110万(含军队院校招生),总体录取率超过36%。

这意味着继1961年超越苏联后,今年又超越美国,中国由此成为世界上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最大的国家。

规模最大并不意味着培养质量最高。

姑且不说中国最高学府面对美国学府还存在差距,单看招生构成的差异性也很大。

美国近100万招生中,至少一半是本科文凭且配套学士学位,在中国70%以上是非本科文凭,具体说来就是3年制大专和2年制高中中专才是主力。

简单拿中国大专、高中中专与两年制的美国社区学院/技术学院简单类比不合适,后者更像是高职,而中国虽然也有高职,但招收人数非常少,只占了不过1%的零头。

这零头也是各重要单位出于职业需要定向委托培养的。

中国职业教育基本停留在中等教育阶段,水平好叫中专,分数通常比普通高中高;水平低叫技校,分数比普通高中略低,但也没低太多。

这和两国国情差异密不可分。

美国1963年毕业的高中生,基本出生于1945-1946年,当年全部出生人口不过300万出头,高中毕业数却有200万,升入大学超过100万(还有部分是海外留学生)。

而中国1963年高中毕业生还不到170万,他们对应着1300多万同龄人。

以申请制为主的美国大学,几乎没所谓的高复生概念;而中国高考的300多万学生中,除海外留学生(含华侨)报考外,存在大量往届生。

按参与高考不超过5次规定,最早可追溯到1959年高中毕业生。实际中以1961/1962年的高复学生最多。

中国人热衷考试出了名,在家庭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反复参加高考就和旧时代反复参加科举一样,都认为高考后能进入体制内、端上铁饭碗,能考肯定要考。

群众认知也没错,高等教育毕业在中国基本是稀罕物,就目前行情,只要顺顺利利毕业,给个编制确实不过分。

这种情况下,你让他高考完再念职业学校,确实有点膈应人。

为扭转这趋势,几年前林冠华就推动改革,淡化了干部/工人身份,不再强调中专、大学毕业的人是干部身份,也不再因为这身份而加以区别对待。

用上了多种身份标签: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事业单位人员、企业单位人员等等……

标签设归设,老百姓习惯称之为国家干部,这也是完全没办法的事。

林冠华道:“现在已把本科教育从5年改为4年(建筑、医学除外),你说有没有可能把2年制高中中专都想办法再升升级,全改为或基本改为三年制大专,让这些学生再多接受1年教育,提高质量。”

杨秀峰沉吟道:“这观点我基本赞同,但感觉时机不太成熟,最好再推迟几年。目前2年制高中中专毕业生供不应求,各地都等米下锅……”

两年制高中中专中毕业生排名第一是师范、第二是医学。为与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的中师相区别,很多人称2年制高中中专师范类毕业生为高师。

按标准流程,中师负责小学,高师负责初中,大专以上才有资格教授高中/中专。

由于师资缺乏,教育又蓬勃兴起,实际早就打破了使用界限,中师出身教育初中不在少数,高师有很大一部分被各地抓去给高中授课。

分专业是必须的,数学专业毕业的给高中生讲数学课、地理专业给高中生讲地理课,不会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格局。

即便这样,很多县城依然只有一个中学,初中部与高中部都在一起;比较繁华的县城才会高中独立;最顶级的县城才可能有2所及以上高中。

林冠华必须尊重现实,这已是大发展结果了,很多县几年前连初中办得都还磕磕绊绊,现在也正儿八经地办起了高中。

水平到底如何,他不敢深究,只能让教育部尽可能做到统一教材、统一大纲、统一内容、统一考试。

根据杨秀峰统计数字,全国现有8000多所普通高中,1963年秋季开始,高中生在校生会突破600万名,除最落后的40多个县,全国近2000个县都至少有1所高中。

杨秀峰补充道:“让高师教高中确实会影响教学质量,但目前师生比迟迟降不下来,恐怕还得再维系几年现有格局。

2改3意味着少一半毕业生,其他专业2改3或许还能顶一顶,高师这块估计顶不住……”

按教育规划,小学阶段生/师比不宜高于30,结果全国平均数超过35;初中不宜高于25,结果近32;高中不宜超过20,结果为28。

预计1963年全国初中生超过2200万,按25配比需要88万;按30配比需要73万;就算按32配比也得69万;虽然人才缺口已缓解很多,但杨秀峰认为还是顶不住,除非后续初中人数不再增长。

但这怎么可能?

明年开始1952年龄段要开始念初中,当年新增数近2300万,要提高基础教育水平,初中只能进—步扩招。

“您也别太担心高师授课高中时间太长,等再过几年数量充足后可进行调节,在编教师大规模辞退、劝退固然不行,不过可以下放……”

杨秀峰解释道,“很多县城初中部、高中部在一起,届时安排高中部高师毕业身份老师去初中部执教,由于待遇相差不多,更大程度上与升学率挂钩,他们应该也不至于有太大意见……

我的想法是,再过5-6年,或干脆从1970年开始2改3更合理点,那会儿每年能有200万高校毕业生了,2改3进一步提高水平估计问题不大。

相比教师质量问题,我反而担心财政负担。

按您的要求,到1970年基本实现6年制义务教育,那小学6年在校生恐怕会突破1.8亿,按生师比30框定,得要600万小学老师啊,我算来算去睡不着。

教育部目前下辖专职教师已超过500万,叶老师说,这数字不但大大超过国家公务员总数,甚至比解放军所有官兵加起来都多。这笔钱80%由中央财政负担,还要逐年加工资,我……”

林冠华哈哈大笑:“不要慌,我们算个数字,算他目前600万教师,每年人均人工成本2000块够了吧?人工成本包括发给老师的,交给社保的,另外还有些日常办公、培训、福利等直接用在老师身上的费用”

杨秀峰点点头,按这口径,平均每人2000块基本够了。“600万,每人2000就是120亿/年,我觉得不算很多。”林冠华盘算道,“再来算校舍,我们大气点,小学人均校园建筑5平方米,中学人均8平方米(含宿舍),大学人均12平方米,那全国估计到1970年还要新增5-6亿平方米校园建筑;

再把建筑费、配套设施、图书馆、食堂等等全含进去,配套下,每平方米算他120块。

这样7年就是700亿,每年100亿。

校园建筑100亿,老师工资120亿,合计220亿,然后把学生营养午餐、大中专学生的奖学金、服装,所有课程需要耗费的物料等统统加进去,大气点算他80亿。

最后再把各大高校研究费用加进去,每年平均按100亿算。

全部合拢400亿,很多么?”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