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调研(2,900票加更)
到济南后,林冠华先召开教育系统会议。
虽然他只要求分管副省长汇报就行,其他省委领导可以忙自己的工作,但省委书记谭启龙、省长赵健民等都坚持亲自出席并接待。
倒不是他们害怕林冠华因为自己招待不周而不高兴,而是知道林冠华分管的工作比较多,万一汇报时扯一扯,搞点项目下来,那各方面就非常好看了。
这种态度也和山东此前政治变局有关。
原山东省委书记舒同在任上工作不怎么得力,安置移民更有一搭没一搭,直接被林冠华挑落马下,去文联当副主席了。
更有意思的是,舒同一开始到文联还很不服气,意思自己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等到林冠华把康生挑落下马后,吓得大气都不敢喘,十分老实。
这次文联大讨论,面对周扬的文章,舒同摆明态度表示不赞同,而不是像对方预计得那样蹦鞑。
康生在山东拥有较大势力,这一番折腾让下面跟着清洗一批,康生这么硬都被洗了,舒同还想怎样?也去山东厅上吊吗?老老实实当正部级的闲差不好么?
谭启龙和赵健民都是受益者,他们两人一个当上书记,一个晋升省长;清洗康生力量后又借机调整、安排了一大批干部,都是利好。
赵健民表示,山东6年制义务教育普及率已完成65%,高于全国水平2个多百分点,积压的大龄学生也基本消化,目前都是正常入学。
所谓积压学生,是指年龄虽已超过小学正常年纪很多,但仍未受过正规教育的人。
这种情况并非罕见,聂帅的女儿聂力在上海当童工期间从未念书,17岁(1947年)才第一次走入小学课堂,用6年时间完成从小学到高中的全部学业。
这种情况一般有两个选择:
一是参与各级政权举办的夜校、扫盲班,经过业余学习掌握最基本的文化,大致实现脱盲;
二是允许其进入小学重新就读,并允许学校按学习能力安排差异化教学。
说白了允许跳级,用一半甚至更少时间完成6年课程,但强调这种入学必须是全日制脱产且不间断的,以免扰乱正常教学秩序。
这规矩一出,各地都陆续有涌现大龄小学生,但绝对数不多。
赵云霞早就说过,学杂费其实并不构成念小学的最大障碍,生活费才是!很多家庭连温饱都困难,压根无力供养脱产学习。
当初无力供养,现在成人后,基本也无法脱产。
凡事都有例外,各地总有生活条件变好或者家庭负担极大减轻的人群。
移民安置一下子解决了生活问题,移民城市、新移民定居点这里,在解决家庭生活困难后,大龄学生相对比例较高。
都到1963年了,该解决的基本已解决了,再解决不了,又不帮助困难家庭或落后地区移民,估计又得挨训。
林冠华又问城镇小学毕业升初中的升学率有多少,听到64%的数据时,他沉默了下,再次问:“是城镇高小毕业生升学率还是不分农村、城镇的平均数据?”
山东教育厅厅长李芸生十分紧张,对着报表看了又看,又让人仔细去核查。
早就听工业系统的干部们说林副总理很少讲大道理,上来一般问各种数字和实际情况,但凡说不清楚、只会唱高调的领导,基本很难过关。
林老师要听数字不代表数字可以乱报,他会让人核对基层报上来的表格,如果出入很大就要问责;同时他会抽查,如果造假,也没什么好下场。
—听林冠华要来调研,下面鸡飞狗跳都忙了大半个月了,甚至连样板学校都选好了,打算让上面好好看。
哪知林老师不按常理出牌,走马观花的基层视察并不是他的最爱,他习惯于问问题、摸数字。
几分钟后,复核结果出来了,李芸生给的数字大体精确,今年中考统计也是这结果。
林冠华这时候慢悠悠对众人讲:“64%的城镇小学升学率,意味着还有三分之一学生没初中念……结合刚才所说的已基本消灭了大龄考生,那是不是可以得出结论:有一大批12-13岁的孩子既没有书读,又没法工作,他们具体怎么安置的?”
众人面面相觑,一下子居然接不上话,因为这问题确实很难回答。
既然说了城镇高小,那就说明这批孩子的家庭没有农田或基本不种田,所以出路不可能是务农;
既然刚刚承认消灭了大龄学生,那就说明没书念的孩子集中在12-13岁这阶段。
省委大员还不敢糊弄林老师说这些孩子去当学徒了。
这年龄妥妥是童工,当学徒属于违规,现在说安排学徒岂不是当着工业委大佬骂人?省工会主席和各工业厅厅长、发改委主任非跳起来骂娘不可。
见众人一时不敢吱声,林冠华叹了口气:“这问题需要引起关注,我在北京、河北也摸了些底。
听下面同志介绍,这年龄阶段的半大孩子,极少数安排在家里帮忙照看弟弟妹妹,大部分安排去私营店铺、私营公司、私营工厂当学徒……
你说合理吧,肯定不尽合理,当童工是我坚决反对的;你说不合理吧,让他们在家中无所事事也不行。
我们当领导的还是要摸—摸底,看他们到底在干什么,对基层做到心中有数……
话又说回来,如果大部分人真在私营单位当学徒,且家庭和学徒本人没太大意见,我建议政府也不要粗暴干涉,争取加快城镇初中布点,多招生,尽快衔接才是正道。
对存在问题的用人,不管是不是童工,该管还是要管到位。
新社会要有新气象,不能让学徒再像以前那样被压迫、剥削。
国有工厂绝对不许招募童工,这是铁律。
社会积压、遗留的历史问题,一下子全改完确实有困难,有时可换位思考,用其他方式帮忙解决。
比如沂蒙山区贫困落后,要让群众尽快过上温饱的生活确实比较麻烦,这时候你们就要想到移民……”
听到这里,众人不由松了口气。
有人攻击林老师“过于实用主义”,有没有道理呢?当然有,今天这番话就可以作为注脚。
林冠华原则上反对童工,更反对国有企业招募任何形式的童工,但对群众存在的困难采取宽松办法处理,民不举官不究。
有些话不能说太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