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调研(5,1200票加更)
目送着火车缓缓离开站台,谭启龙等人长舒一口气。
总的来说,林老师这次来山东,对教育、工业各方面都还比较满意并给予正面肯定,些许不足包括各地走后门、冒名顶替现象等等都可以陆续改进。
更重要的是,虽然这次重点不是看工业建设,但林副总理也允诺了一批大型项目,如日照港扩建、日照钢铁、青岛石化等都将陆续上马。
包括最近申请的大型毛纺厂(苏联设备)也有了着落,考虑设在莱芜。
不过,当省委试探性提出拆分更多地级市的设想遭到反对,林冠华明确指出,目前山东设立济南、青岛2个省辖市及淄博、聊城、菏泽、济宁、临沂、潍坊、烟台7个专区的格局是比较合适的。
他反对把莱芜从济南、泰安等拆出来,相反,从地图上看,应把淄博专区南部、临沂专区北部尽可能匀给济南,扩大中心市面积;
如果潍坊或临沂地区不好发展,可再划一部分县区给青岛,扩大青岛市管理面积和人口,让青岛带动临沂发展。
既然临沂专区是山东贫困县最密集的地方,林冠华再次建议移民疏导。
重点把人口转移到瀚海、天山、新疆乃至东北去,穷山恶水的沂蒙山区作为自然保护区保护起来,不安排居住。
临沂下属各县也要调整,总体只有一个方针:减员增效。你把贫困人口移走,那不就也算完成扶贫攻坚任务了么?谭启龙没想到上面是这态度,一下子有点发愣,至于把临沂划给青岛、让青岛带动发展更有点不甘心。
青岛本身就在和济南争雄,临沂要划出,多半就划与青岛相连的日照地区,眼瞅着马上钢铁项目要上马、港口要扩建,也不是件事。
省委几个头头碰后达成共识:
-林副总理亲自指点的项目,尽快扎扎实实按发改委要求做好申报,过关难度应该会比较低;
-突出济南、聚焦省会的意见是合理的,可适当调整版图,莱芜不做拆分;
-增强青岛、帮扶临沂算参考性意见,暂不实施,希望日照开发能把整个临沂地区带起来;
-把潍坊的高密县划给青岛;
-移民工作按要求办好,继续输出贫困地区人口充实边疆。7月5日,当林冠华进入江苏调研,山东省委机关报《大众日报》等众多山东当地报纸,已全面刊载谭启龙亲自审定、省委宣传部笔杆子连夜赶工的主题宣传稿――《以四个有利于精神为指引,扎扎实实做好山东发展各项工作》。
当李成栋把有关稿件递给林冠华,后者哈哈一笑:“都说山东人会当官,名不虚传。
不管怎么说,努力学习、认真工作,积极进步,真抓实干,争取实现更大的为人民服务抱负,总体精神难能可贵,要以鼓励为主!”
杨秀峰笑而不语。
京城媒体还在打嘴仗,林老师这时候选择出京去各地调研,就是与各路省委大员们谈谈心、摸摸底,获得更多支持。
《大众日报》文章一发,山东省委立场就很鲜明了嘛!这样一个省一个省摸过去,花2个月时间,基本都能走一圈。
其他工作也不影响处理,专列安排有卫星电话和数据系统,林冠华可用无线通信的方式直接与北京沟通,各种指示、批示也能通过政务网传递,移动办公丝毫没问题。
在抵达南京前的晚上,林冠华还特意让李成栋把私下摸底的山东大学生家庭背景说一下。
“根据省教育厅统计,去年山东一共录取了5万多名,近6万名学生,约占全国总体录取比例的6%。
以省为单位的统计中,山东录取数最多,比河南、河北、四川、广东都多,比江苏也多。
这5万多录取人员中,根据他们的估计,近70%是工农子弟,19%是革命干部子弟,还有11%是其他人员。
其他人员中包括传统上认为是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已摘帽的地主富农及政审没问题的、与旧政权有一定联系的家庭子弟。
根据中央摘帽精神,现在一般不做特别区分,最多政审过程中有合格不合格的评价。
去年考上但政审没合格的人员共是40多人,有一半是因为报考院校政审要求较高而被退档,这部分后来安排其他普通省内院校就读,本人基本没意见;
还有一半确实各方面存在问题,群众反响特别强烈,属于坏分子后代,他们退档就无法补录了。”
李成栋小声补充道,“当然,他们口头上也说,这是全部人员比例,如果具体到全国统招生,工农子弟会少一些,但超过—半绝对没问题。”
林冠华缓缓点头,舒了口气。
之所以让李成栋私下摸底、调查而不在会议上公开说,因为这也是敏感话题。
历史上主席在1966年抱怨,“学生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基于该判断,文革后不久就废除了高考制度,代之以工农兵大学生,即根据“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的指示,以推荐方式直接从社会底层即从社会生产劳动的第一线推荐优秀青年入学。
1971年进一步提炼出两个估计:
.…(在1949年后的17年里),由于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专了政,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战线基本上没有得到贯彻执行。
(过去17年培养出的)大多数知识分子的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换言之,他们还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这些话主席目前还没说,但他不止一次地表示过工农出身大学生比例偏低问题。
在该问题上,林冠华和主席意见截然相反,他不但不承认高等教育被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把持的观点,也不认为强行调高比例而罔顾考试有用。
他说服主席的逻辑还是做增量:“历史上60年代大学生招生不过20万,就算100%是纯而又纯的工农子弟,也就20万大学生;
现在把招生总额拉高到100多万,哪怕只有一半工农子弟,现在一年也顶以往3年!
搞推荐上大学,除破坏严肃的考核体系,造就一大批不合格的知识分子,留下层出不穷的舞弊腐败外,什么好处也没有。
封建时代,科举腐败、胡乱取士都是仅次于叛国、谋大逆的罪行,再反动的王朝也不敢乱动科举!”
主席对这反驳也很难接,1963年的大学招生计划数已达历史上1998年水平,从绝对额来说必然是大大超过的。
更大麻烦在于,他废除了高考、代之以工农兵大学生,这几十上百万人没有人感念他的好处,甚至都以自己是工农兵大学生出身为耻,不敢名正言顺地亮明自己的第一学历背景,日后都得继续补课;
主席一走,中央恢复高考,大几百万人来报名,连印《毛选》的纸张都被用来印试卷。
这种鲜明对比与翻案让主席内心很难受。
现行中国高考体系是林冠华一手建立起来的,如主席要强行推翻,那只要主席蹬腿,林冠华—定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