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4章:诡谲(14,3600票加更)
一波问道:“扩大、加速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做大产能、摊薄成本、优化技术、提高市场份额……”林冠华道,“以先进造船业为例,目前很多情况下是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但如果不交学费、不扩大投资、不造更多船来降低、摊销成本,那中国就永远跨不过去这道门槛,永远受制于人……
你愿意自己先多投钱去造,还是愿意将来去求别人卖给你?租给你?”
一波眉头一扬:“那肯定前者。”
“已经花了一份造船的钱,学费全交了,结果船还是没造出来,告诉你还需要再投半份、大半份甚至一份才能有成果,你接着投么?”
“这个……”
一波一咬牙,“投,接着投,只要知道这条路是对的,是有希望搞出来的,多投点没啥,大不了其他地方勒紧裤腰带苦一苦。”
“你这么说,好多事就容易解释了。”
林冠华笑笑,“长春一汽解放,最开始从苏联引进吉斯150,其实吉斯150本身也是美国万国卡车的仿制品。
苏联人仿美国货,水平差了一截;我们仿苏联货后又差了一大截,只相当于美国20年代末期技术;但因为其他没得选,所以引进了。
后来和美国关系打通,可跳过吉斯150仿万国原厂,甚至请美国专家来捣鼓,直接引入了40年代改进后的技术,咱们水平差点,大体赶上了30年代末水平。
二汽、三汽,一个GMC卡车,一个太脱拉,得益于外国专家帮忙,算有了40年代水平;其他德国引进牌子普遍是30-40年代的;
南京五汽算把整个斯蒂庞克生产线连管理团队、核心专家搬了过来,标标准准的40年代中后期水平;
唐山六汽引进的英国思卡梅尔,算50年代初期产品……不过,1963年都快过完了,国外已是60年代水平了,当我们还在生产CCKW十轮大卡、US6、M35时,美国人已用上了M54,甚至连M54都升级到了第二代、第三代改型。
要不要引进?怎么消化前期价高质次的批次?那就得自己硬扛啊……”
众人都不吭声了。
中国确实能生产M35乃至M54,但很显然,质量水平比原装美国货还差点意思,就算表面上一模一样,稍微拉长期限就能看出来谁的抛锚率高。
这怎么办呢?
只能严格管理,反复测试,不断改进,同时加强质检,把最好的卡车留给军队,二线以下的留给基建等民用部门。
品质打折,价格可不打折,都按正常价格结算,靠他们硬扛消耗成本等待国产车水平提上来,否则这资产负债表就没法看。
就算搞到和美国一模一样水平,也不过就达到了人家50年代早期的水平,还得接着仿、接着学,其中损耗相当大。
聊以自慰的是,如果不和美国比,只和苏联比,那中国汽车工业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已呈现后来居上态势。
比数量也只少于美、德、英、日、法而多于意大利,居世界第六。
这结果结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靠本国自力更生发展起来的,是靠林冠华持续扩张资产负债表,一次次引进、购买、吸收、扩大换回来的。
贸然停止或压缩就会重新拉开与前面的差距而变得落后,其他产业也如此。
陈云道:“财税分成比例调整,对中央财政会不会有压力?”
“有一点,倒是不大……”
林冠华解释道,“明年财政收入3124亿,剔除公债和贷款收入,中央少收一个点大约就涉及29亿多,横竖不会超过30亿。
30亿规模调整还是可以接受的。毕竟,明年只是79%:21%,不是70:30%。”
李先念又问:“扩张资产负债表—定能避免过剩么?如果还不能克服,怎么办?”
“扩张是有机会消弭过结构性过剩的,但不一定能全面克服。
如果在努力后还是出现了局部过剩,那只能采取应对过剩的办法。
第一步是内卷,打价格战、打质量战,优胜劣汰、剩者为王;
第二步是竞争失败的企业产能出清,厂子破产、工人下岗重新找工作,一般来说,竞争失败肯定是综合实力最差的企业,不论国有、私有,该破产都安排破产,应破尽破……”
听到企业破产、工人下岗等字眼,众人的心都猛地抽紧,尤其林冠华还说要应破尽破,那说明国有企业也难逃一劫。
李先念喃喃道:“破产后,国有企业资产损失是国家的,工人怎么办呢?”
“工人都按社保体系走……”
林冠华淡淡道,“我们不是都建立了社保体系,失业也有保险么?就按规矩领失业金,重新找工作,最终实在找不到嘛也没事,中央出面安排移民,充实边疆。
但国有企业领导干部可没这么简单,各级国资委要进行剖析、追责、审计,看这家厂子到底怎么倒掉的,要进行责任清算。
涉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安排纪委和政法机关进场;
没有违法犯罪,单纯能力不足导致失败的,本人要承担对应责任,该撤职撤职,该降级降级,该开除开除……不能说把企业搞黄了什么责任也没有,拍拍屁股换地方重新当官。
革命年代一个团长、营长把部队拼光了,上面难道不仔细复盘,考虑要不要追究当事人责任么?
我们给领导干部、负责干部更高的收入,更好的待遇、更大的权力,他就必须承担更大的责任,责权利要对等。
我为什么坚决反对平均主义,坚决反对大锅饭,坚决反对干部群众收入一个样,就在于这里。
你都让他的待遇和群众拉不开差距了,背责任时好意思让他多背吗?这公平合理么?”
众人默不作声。
主席曾多次明确反对领导干部与基层干部收入拉开差距,反对国企领导与基层员工收入拉开差距,认为会脱离群众,要求多强调奉献精神、牺牲精神、主人翁精神,但林冠华坚决反对主席的主张,坚持要求实施绩效考核,按贡献分配,拉开差距。
最后总理出面和稀泥:政府序列适当缩小差距,加工资时高级干部增长比例低,基层干部增长比例高;
企业序列需要直面市场,就以绩效考核为前提,也不要说拉开不拉开了。
干得好,比同行政级别政府干部收入高是应该的;干不好,收入低于同级别干部也不要哇哇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