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6章:新体系(19)
“欢迎欢迎,热烈欢迎……”“热烈欢迎毛主席前来视察!”
主席的专列已跨过黑龙江大桥,第一次抵达黑龙江北岸开始视察,考察的第一站就是大寨农业股份公司。
江北岸原是苏联俄罗斯所辖的犹太自治州,后在领土赎买中分阶段交还给中国,犹太人先是整体迁移去了克里木,后又陆续安置去了以色列。
从中国领土上撤走是100%,因为克里木半岛比犹太自治州有吸引力多了;但从克里木迁去以色列就打了不大不小的折扣,苏联政府也顾不上那么多。
能出售140万犹太人已是很大一笔收入了,真要是完全卖空也不太现实,苏联可有400万犹太人呢。
犹太州连同这一段黑龙江重新回归变成中国领土。
虽然领土回归,包括上面的西伯利亚铁路线也在苏联建设贝阿铁路后而陆续交还,但因黑龙江上一直没有大型桥梁,要到对岸去很不容易。
冬季利用江面结冰可构筑短期浮桥,夏季时就只能依靠摆渡,效率很低。
铁路交通路线非常不便,要么从满洲里出发,按顺时针方向走西伯利亚铁路抵达这里,要么出图们,登海参崴,再利用苏联铁路线逆时针方向绕过来。
就这两条线路比摆渡还不便,但基本上只能这么做了,安置移民定居都这么走,又以从满洲里出发沿黑龙江下游最为常见。
黑龙江上第一座大桥黑河大桥历史上直到2022年才建成,中间曲折非同一般,既有历史、政治原因,也有客观上的气候、水文等因素。
黑龙江实在太冷了,黑河附近最冷能低到零下60度。表面看钢铁非常坚硬,无所谓冷热,但温度真要低到一定程度后,内部结构会变得非常脆弱,要想架设桥梁,需要首先研发能扛低温的材料。
好在下游地段没黑河那么冷,技术要求低不少,发改委和铁道部都决心先从下游下手。
一边是北大仓加速建设、铁路铺轨,一路是材料研发、建设勘探。
最终,鞍钢研发成功了耐低温钢材,零下60多度性能还稍微差点,但对付零下50度以内有充分把握,犹太州附近最冷也没超过零下40度,冬季普遍低温是零下20多度,和北大仓情况非常接近。
经过努力建设,终于搭建了第一座公路铁路两用桥,在滨江市(原下列宁思科耶)建设竣工,一面沟通北大仓铁路,一面沟通西伯利亚铁路支线。
原犹太州核心城市比罗比詹则改名江北市。
这里有个很有意思的地方,江北市西边还有座城市不叫江西市,而叫江东市,主要就是为纪念江东六十四屯。
基于同样道理,海兰泡也单独设市。
除此之外,很多中国清代地名在回归后进行调整,把女真族、后金时代的满语音译地名全都替换,使其更符合汉语习惯。
整片地区统称为勃利专区,这是公元720年左右黑水袜羯都督府治所所在,专家们翻了半天古籍才明确下来。
确实也有人主张叫韩羯专区,但这两个不太好认读,更重要的是,袜羯演变为女真,到时又一堆麻烦,干脆定勃利拉倒。
黑龙江两岸都陆续变成为黑龙江建设兵团的地盘,但也不全是国营农场,在部分区域还保留了私人田地归移民所有,大寨农业股份公司就是这一片的统称。
大寨很明显从山西搬来,作为地处太行山腹地的小山村,依虎头山而建,堪称穷山恶水。经过祖祖辈辈辛勤开垦,大寨村民们拥有了700亩土地。
数量不多,且这些地不是远在山上,就是险在沟边,东一小块,西—小块,七零八落,分成4700多块散布在一面坡上,形成了七沟八梁一面坡的格局。
恶劣的地形不仅让大寨人在农业上难有发展,亩产不到200斤,甚至还得时常担心温饱。
由于地处黄土高原,大寨十年九旱。平日里人畜用水紧张;可一旦赶上雨季数日暴雨,山洪暴发,全村顷刻之间就可沦为汪洋一片。
解放后,以陈永贵为村支书的大寨人决心改变落后面貌,战天斗地,艰苦奋斗,治山治水,陆续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建设梯田,并试图发动全村劳动力修筑水利设施,甚至还比较早搞起了互助组。
这一切到1956年后戛然而止,林冠华想起了大寨,和林县一样,安排整体移民,原大寨位置恢复水土,植树造林,不再种田。
一开始这种想法很难接受,陈永贵硬着头皮根据上级指示去考察,心想,实际去过,知道不好、太冷,回头对乡亲们就有交代: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狗窝嘛。
真去犹太州看过后,他就挪不开脚步了:除建设兵团使用的整块连片土地外,其他“零碎”小块全都可以分配给移民。
陈永贵以为的零碎和大寨差不多,东一分地,西半分地,结果到地方一看傻了眼,人家所谓的“零碎”是百亩级,东上百亩、西几百亩……
移民政策写得明明白白:
愿意去建设兵团落户,壮劳力可以转入兵团职工,另外每家还可再发“蔬菜田”,大寨村一共70多户人家,可安排近5000亩零碎地,足足是现有的7倍,而这只是零碎,不含国营农场中归属国家的土地。
听到这种消息,陈永贵哪还走得动路,回去就进行描述动员,落实整村移民并民主表决,最终以78%的赞同率通过。
剩下22%的人口,一开始各种理由不愿意去,经耐心说服、动员,除1户投靠县城的子女外,全都移民走了。
主席心里对大寨情况还比较清楚,关切道:“既然分田时全都是个人、家庭所有,为什么大家没选择单干,而又组成股份公司?”
陈永贵道:“一开始刚来时确实都是每家每户单干的……包括我家也单干,大家都觉得这样心情畅快,但过2年我们就发现不行。
土地太多了,单干忙不过来,家里劳动力多还好,少的那些只能一半干,一半撂荒,—想到以前我们为土地不够而拼命垦荒,这样就太舍不得。
尤其好些人家以前因为土地少而穷怕了,为能多拿土地而宁可少拿安置款,拿了土地又种不过来,显得更浪费。
另一方面,国营农场怎么搞大家都清楚,大规模机械化作业才能把效率提升上去、多打粮食。
虽然大家或多或少都有移民款,但因思想上不够解放,很多人存银行、吃利息,不舍得进行投资,还用原来老一套。
自己单干太吃力,很多人干脆全部甩给其他人耕种,也不太重视水利建设,虽然这里基础不差,比山西好多了,但党支部认为其实可以搞得更好一些。
支部讨论后,打算把分下去的土地尽可能集中起来,用集体协作力量增加产出,把党的政策用好、用活……”
主席赞许地点点头:“为什么最后没走合作社的道路而变成股份公司呢?”
陈永贵有点不好意思,但还是说了:“—开始确实想搞合作社,因为这也有方针,当初上级意见可以自愿结社。
但结社有具体问题,是以家庭为单位投入,求的是大家均等,但人人都均等了,有些家庭就不满意……
我个人比较赞同平均主义,认为不要搞差异化,但大家都有各自想法,不能勉强。
勉强就是搞不起来,不能实现多数化集中。
后来建设兵团、移民工委都有首长下来亲自指导工作,毛联珏副秘书长也到我们这里亲自跟踪走访并蹲点,鼓励大家办农业股份公司,以100块钱为1股,用现金、土地、牲畜、农机等等入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