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席卷(⑶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43章:席卷(⑶

“诸位同志如何看待泰德·索伦森的来访?”

波德戈尔内扫视了同僚们一圈,沉吟道,“这是美国方面的真实想法,还是迫不得已的试探?”

解放军在非洲狂飙突进引起了苏共主席团高度关注,甚至可以说,眼珠子都是红的。

虽然中国每到一地就宣布支持独立解放,但就莫斯科来看,这完全是跑马圈地,更不必说中国还部署了基地并驻军。

在羡慕嫉妒恨的情绪强烈刺激下,莫斯科蠢蠢欲动,偏偏一时半会又找不到太好的抓手。

眼下机会真的来了,肯尼迪的心腹和政治谋士,也是长期以来肯尼迪演讲稿的撰稿人泰德·索伦森以美国总统特使身份,秘密造访了莫斯科。

从公开职位讲,泰德·索伦森并不显赫,但从亲密度来说是肯尼迪最信任的助理,后者的意见基本可代表肯尼迪的想法。

泰德·索伦森抵达莫斯科的意图很明显:怂恿苏联下场与中国对决,报匈牙利战争一箭之仇,美国愿为苏联承担一半的半军事后勤物资。

如此想法并非偶然,甚至李梅担任参联会主席时就有过考虑。

—则,李梅对陆军战斗力和威斯特摩兰的指挥能力深表怀疑;

二则,美军始终没找到合格炮灰,伊拉克人的表现比朝鲜战争时的韩国人还不如,与其说牵制中方,不如说给中国送战果与物资补给,更糟糕的是,韩国起码还能胜任后勤服务并任劳任怨,但复兴党动员的伊拉克人连这点都做不好;

三则,英国犹豫不决的作风让参联会上下很恼火。

麦克唐纳接任参联会主席后,经过与麦克纳马拉、伯克乃至惠勒多次协商,正式提出了“联苏"想法,连操作路径都是现成的:克拉克曾在匈牙利战争时和中国合作过。

促成其加速的重大缘故还包括中国在非洲不断攻城略地,法国又持续为中国打配合。

现在想在北约层面实现对华统一立场已不可能。法国首先不干并威胁退群,德国、意大利出于自身利益,也是半公开、半隐蔽地支持法国。

“门户开放"太香了,如果这些地方继续维持英国殖民地身份,德意一点机会也没有,中国用武力扶持他们独立,法国下场"指导"敲边鼓,那就说明大家都有盼头。

尤其是意大利在索马里搞过殖民,德国在东非搞过殖民,那股子“重返非洲"的情绪不可遏制地萌发出来。

促成肯尼迪下最后决心派遣特使去莫斯科的是第三次伊拉克会战结果。

这一仗,威斯特摩兰集中了近15万兵力(6万余美军+2.6万英军+5万余伊拉克军),另外还有300多架飞机助阵,与中方3.7万余兵力、近百架飞机对决。

结果,联军非但没能如愿攻破北路防线,夺回沙特控制权,反而在中方诱敌深入并两侧迂回、穿插的猛攻下溃败。

美军损失了四分之一强,英军损失近半,伊拉克军只逃回了三成.......

要知道,这次联军进攻可不能算弱旅,里面既有101空降师战斗群这样的威斯特摩兰起家的主力部队,又有第一骑兵师、第3陆战师等军内劲旅,还有英国陆军的精锐部队。

无论物资充沛程度、地面实力和空中掩护都远远超过对手。

即便如此,还是完全打不过,参联会预估中方损失只有1万出头(实际伤亡数5800余)。

这是站华盛顿立场上看,站中国立场上一看都乐了,美骑1师、陆战3师不都是老手下败将么?从朝鲜打到澳新,他们哪次赢过了?

至于101空降师?

南边俘虏营里不是还有一堆101师人马?

一家人就该整整齐齐,争取全送去马尔代夫和普吉岛度假.......

还没打呢,心理优势就加了几成。

中国物资虽没英美那么充沛,但有沙特和科威特帮忙,再加前面缴获与沙特方面遗留的,在有充足运力前提下足够打了。

会战结束,连同南线成果,参联会一评估就坏了。

美国4个师被重创、2个师被中创,相当于国内三分之一陆军遭到重大损失,连101空降师也遭到了毁灭性打击,老长官威斯特摩兰都快急疯了;英国在中东连同东非的损失,累计已把基干陆军精华丢个精光,后续抽调的全是预备役梯队。

虽然联军还有明面上的兵力与物资优势,但内部相互埋怨、相互指责的情绪却再也压制不住,士气暴跌如泥。

更惨烈的是伊拉克,由于复兴党连续送人头,使刚刚"革命"成功的政局再次剧烈震荡,原本对科威特独立深表不满、充满民族主义情绪的伊拉克人,终于在现实面前冷静下来,甚至有人开始怀念刚被推翻的费萨尔王朝。

王国政府确实有点那啥,但起码不会让人白白去死啊!

王朝政府有什么不好,完全可通过改革解决;现在这样白白送死,国家能有什么前途?

连在中国大使馆避难的伊拉亲王也发表公开声明,承认科威特独立,并呼吁伊拉克退出大国战争,恢复和平,尽快举行全国选举,他表示自己不会追究参加革命人群的责任,但希望大家给他一个机会,让国家安定下来。

亲王这么说不是要复辟,而是惊恐地发现,由于统治秩序崩溃和部队持续损失,各部落开始各自为政,有军阀混战的势头了。

复兴党所能控制的区域只剩下了巴格达等中心区附近,南边、北边,到处都是自立武装的豪强和散兵游勇,英美对此完全懒得管。

在这种情况下引诱北极熊下场,让苏维埃庞大的钢铁洪流去和中国人对决,英美在后方提供援助似乎又变成了大西洋两岸的共识。

一瞬间,似乎二战联手对抗希特勒的场面又回来了。

且这次给苏联输送物资很简单,不需要像《租借法案》一样伤脑筋,直接通过叙利亚北面就可实现。

成与不成,选择主动权在莫斯科这里。

今年3月,苏共召开了二十三大并完成换届选举,政治局正式成员与苏德战争结束后相比,没发生任何变化;政治局候补委员增加了些,算扩大了整个群体。

但习惯上还是把政治局委员们统称为主席团成员,因为他们在23大上都在主席台就坐。

当初很多人都觉得波德戈尔内坐不稳总书记位置,甚至还有盘口猜测他何时下台,但在停止战争,持续“深化改革"后,他基本巩固了掌权态势。

反正米高扬不想当一把手,其他又找不出更合适人选顶替波德戈尔内,大家就这么将就着过。

再说,现在房改和经济改革不是比较成功嘛,大城市房地产市场被激活了,私营经济发展了起来,外资也在慢慢增加,更重要的是黑市上的卢布汇率也终于稳住了,包括粮食问题也勉强稳住了。

虽然大量经济作物需要进口,但好歹苏联也能出口其他商品冲抵。

20:1的汇率虽然丢人,今年却是唯一不需要再考虑贬值的年头。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