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滚雷(9)
在米高扬按下苏维埃格勒行动暂缓键后,安德罗波夫又汇报第二项重大议题:争取西班牙、葡萄牙共产主义革命高潮的到来!
希共举事后,莫斯科很多人心思又活跃起来,把目光投射到西班牙和葡萄牙上是非常自然的想法。
一开始萨拉查、弗朗哥提供兵员参与西约战争并保卫殖民地时,确实在国内诱发了一番民族主义情绪高潮,英美唯恐他们不卖力,给了不少的军事和经济援助,让两国过上了一阵火热的好日子。
可惜好景不长,西、葡两国军队根本不是解放军的对手,尤其派遣去非洲作战,更稀里哗啦垮了下来,不但非洲权益没保住,东方权益也丢了精光。
以葡萄牙为例,帝汶、果阿、澳门先后丧失。丢光殖民地不算惨,更惨淡的是葡萄牙军人的遭遇。
中国夺取帝汶、果阿、澳门后,没俘虏葡萄牙人,而将这些官僚、军队连带其家属安排第三方船运送回本国。
本以为到此为止,没想到萨拉查偏不认输,从远东退回的军人重新编入第二波军队去外派打仗。
大量葡萄牙军不是在战场上伤亡,就是进了战俘营,西葡两国战俘营也不是阳光明媚的度假村,而去了当初澳大利亚人待过的朝鲜恩情营。
到南非战役告一段落时为止,葡萄牙前前后后损失了16万兵力(不一定全是伤亡,有四分之一被俘),对900万人口的葡萄牙而言,相当于近2%人口被一网打尽。
西班牙情况稍微好点,本身西班牙有3300万人口,比葡萄牙多得多,弗朗哥派遣的军队绝对数和葡军差不多,且少部分去了非洲和中东,较多部分去的是西洲。
西班牙人受到的损失不大,只有8万出头,约占全国人口0.25%。
即便这样,弗朗哥依然感到痛彻心扉。
西葡不同的派军方式和殖民地有关,葡萄牙在非洲还有大块的安哥拉、莫桑比克、几内亚等殖民地,不出力不行,西班牙只剩下赤道几内亚这块不到3万平方公里的小地方和近乎不毛之地的西撒哈拉,派兵相对较少。
不管怎么说,西葡都蒙受了重大损失,葡萄牙再也抽不出军队了,西班牙虽然还可以抽,但狡猾的弗朗哥多次以“困难”为由,不再额外增兵,只派了几千长枪党去希腊参加自由军团意思意思。
既然葡萄牙人再也没法给西约做贡献,最开始穿针引线的萨拉查又中风在床,那英美就心照不宣收紧了援助,能给的援助匹配最后那2万多人;西班牙毕竟还有8万人,给的稍微多点,但再也没之前那么客气了。
失去大量壮劳力,又几乎失去所有殖民地的葡萄牙国内经济异常困难,殖民地产业被没收,诸如传统优势的纺织、制鞋等产业又受到冲击,只剩下农业勉强还行,不得不依靠赤字和滥发货币渡过难关。
贫困和失败导致国内普遍不满,葡萄牙当局如同坐在火山口上,葡共发展特别活跃,口号就是要退出战争。
西班牙情况大差不差,非说区别就是弗朗哥身体还行,手里还掌握着不少枪杆子,再加西班牙经济体量大、回旋余地多、不太依赖殖民地吸血,所以整体稍微好些。
西共是西欧仅次于法共的第二大共产党,基本盘比葡共大得多,声势不小。
“葡萄牙、西班牙两国共产党,均在法共牵线下,秘密派遣代表去过北京,北京支持他们闹革命、夺权,也愿意无偿支援他们部分武器,但有几个前提条件……”
前提条件不多,共2条:
-西、葡两国公开宣布退出西约并撤回全部兵力;
-西、葡两国赞同彻底非殖民化并承认本国有关殖民地解放。
“第一条毫无疑问可以接受,但第二条存在重大问题……”
安德罗波夫补充阐述,“殖民地不但包括已独立的那些,还包括未独立的地区,其中,葡萄牙包括佛得角地区和马德拉群岛;西班牙包括加那利群岛和在在摩洛哥的伊芙尼、休达、梅利利亚及戈梅拉岛、胡塞马群岛和舍法林群岛等岛屿(西属北非领地)。”
波德戈尔内眉头一扬:“所以,就没谈成?”
“具体是在北京谈的,细节不知,据部分内线消息说,葡萄牙共产党代表咬牙答应了,西共不太情愿,说回去再商量商量……”
谢列平解释道,“有消息说两国共产党已拿到了部分轻武器,主要就是在北非缴获的英国装备,到目前为止,还没任何人公开发表并承认这两条。一旦宣布这两条,很可能马上遭到英美的集火攻击与本国内部的不理解………”
安德罗波夫在阐述中有效运用了移花接木和偷换概念的手法。
中方确实提出要求西、葡两国共产党放弃海外领地并让其独立选择主权的要求,但“独立选择主权”不等于“完全独立”。
就像塞浦路斯一样,如果独立后塞浦路斯定居居民愿意和希腊合并,希腊方面也接受,中国不会阻挠两国统一。
希共掌权更好谈一些,希腊军政府嘛,那就不一定了。诸如佛得角、加那利、马德拉等地独立后也可以采用这种办法,先由西葡放弃,再由居民自由选择,算尊重民意。
但安德罗波夫强行将其包装为“中国要求两国共产党必须承认非殖民地化并独立”。
这件事在中国内部其实也有争议,主席认为,重要的是让西班牙、葡萄牙先搞革命,成功后再说非殖民地化,一个共产党掌权的国家还能不同意非殖民地化?
但林冠华不同意,要求在两国革命之初就把这件事定下来,免得横生枝节。要不然到时候西共、葡共上台掌权了,又镇压殖民地,中国是同意还是不同意?
最归根到底一点,林冠华对支援西班牙、葡萄牙搞共产主义革命没兴趣,也不想付出太多精力,这是欧美基本盘,这地方都搞共产主义了,英美还不得豁出命去和中国干?
这对尽快结束战争、巩固自身地位、强化中国建设其实相当不利。
两人隔空交锋,主席只得了2票,以2∶5落败,且第一次直接表决时只得1票,另一票是少奇同志已知结果,在台湾疗养时单独补票给主席的。
这一票与其说赞同主席,倒不如说安慰主席,避免他太过尴尬。
倘若不是少奇补给主席,那基本会由总理补给主席,有时林彪也考虑投个弃权票,这已是心照不宣的默契了。
懂的都懂,中国在非殖民地化战争中已取得了压倒性优势,下一步就是把优势转化为胜势并最终奠定胜局,顺利的话,基本上1968年就可以结束战争、恢复和平。
那样中国就能更好利用发展机会,而不是在这时继续与英美纠缠不休,逼迫他们铤而走险。
投赞同票的常委最理解林冠华提出的一条理由就是:德、法、意、比、荷5大中间派目前略微倾向于中国,甚至对希共举事也给予部分理解。
加拿大虽略微倾向于英美,但没直接反对中国,而保持了正常贸易并不派一兵一卒参与西约军事行动。
如果你把西班牙、葡萄牙赤化,保不住这6大中间派立场就会动摇,重新滑到美国一边去,那事态就变得日趋复杂,总前委上上下下也不想节外生枝。
在西欧搞共产主义革命必须考虑连带影响。
林冠华不同意给两国共产党太多支援,能免费给些缴获武器已是最大帮助了。
除此之外,为让西、葡两国共产党面子上过得去,中共外联部部长刘宁一谈判时也暗示,那些岛屿可由中国派兵占领然后解放,这样西、葡两国共产党能避免尴尬,将来被动接受就行。
没准等你们共产主义搞好了,这些独立地方又会重新公投加入,这也可以嘛,中国的地盘不也是很多公投加入的?
本来安德罗波夫没有什么机会,但西、葡两国依据惯例也和莫斯科进行了沟通,他一他顿巧妙输出,想把主导权争取过来。